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穿到晋朝我成了卜筮大师 > 第354章 谁是告密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郭璞不知道的是,在她不断地查阅那个时期资料的同时,桓彝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他们谈话的时候尽量不去触碰那些事情,或者说他们是有意避开那段时光。那是他们都感觉在那里丢失了一些东西。又或者是从内心深处收获了一些感悟。

总之,两个人在极力地回避着又分别的去探索着。

这日又是他们的历史教授讲课。继续讲解着上一节课的下半部分。两个挨着坐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听着教授讲述的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分别进入了他们各自的意识世界里。

我们先随着桓彝的意识流进入他的意识海中,穿过那刀风剑雨的世道,来到桓彝关注的地点。

这里是桓彝宣城的家。

自从宣城失守,桓家的几个兄弟四分五散,温峤把桓家的几个兄弟都找到了。这时桓温刚刚满十八岁。他是兄长,从此挺起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家。

庾亮的兄弟庾翼比桓温年长九岁,他们从小向来和睦。以前庾翼经常与兄长庾亮来桓家做客。他与桓温成了忘年交。

这次平叛后,庾翼更是经常光顾桓温的家。这一日他又来到宣城内的桓家。

一进院子里看见满院子里的人都在忙碌。他们在战后修建。一进大堂看见老夫人在侍女的搀扶下,指挥着厅堂的布置。

“庾翼拜见老夫人!”庾翼一进屋就给老夫人行礼。这边老夫人听见了转过身来,看到是庾翼。连忙吩咐侍女说:“快给庾公子倒茶。”

然后抱歉地说:“嗨呀,这不是庾公子吗?快坐快坐。看看这里还没布置好。抱歉啊。”

庾翼摆摆手说:“走过来看看,您忙您的不用管我。我去看看元子在不在。”

说完穿过厅堂往后院走去。他直接来到桓家的书房。这里原来是桓彝的书房,此刻已经是桓温的书房了。

他走进去看见一个小厮在打扫。那小厮给庾翼行个礼说:“庾大爷,我们家爷刚刚出去,说您要是来了请在这里等一等。”

庾翼点点头算是听到了。他自顾自地欣赏书房里面的景致。小厮也做自己的事不与他说话。

庾翼走几圈来到书房里面的矮床边坐下,随即躺下来。他感觉枕头下边“格愣”一响。立刻起身,掀开枕头一看,一把戈放在下面。

庾翼看到小厮此刻没有在屋里,他拿在手上起来仔细地看着。这把戈,倒是精巧。他研究过兵器,知道这是前朝的主要兵器。用青铜炼制而成。

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由长剑或者长刀代替。

戈上面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非常锋利,这一把戈看上去就是天天研磨才有这么好的锋刃。这把戈可以横击和钩杀。手柄却是一块深墨色的绿玉手柄。

“这真是一柄绝美的玉戈。”

庾翼不由得赞美着。却听身后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庾公子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庾翼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谁在说话。

他头也没回就说:“好小子,元子你这玉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果然一身素缟的桓温抱着一摞竹书走进来,轻轻地放在桌上。小厮出去倒水后返回来,连忙收拾桌上的书。

桓温弹弹衣衫上看不见的土。沉稳地走过来,他把手伸到庾翼面前。后者把玉戈缓慢地放在他的手上。

桓温接过来拿在手里又轻轻地放回枕头下边。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阿爹临走的时候给我的,也许是祖上传下来的吧。这有什么显摆的,一个物件罢了。

庾翼看他的样子非常落寞,问道:“还想着报仇呢?”

温峤瞪着紫菱一般的眼睛说:“报仇的事怎么能忘记?”那紫菱一般的瞳孔里,映照出另外一个场景。

那还是桓温15岁那年,宣城里面的百姓都要撤离出去。桓温是要在阿爹身边保卫宣城的。可是阿爹把他叫到身边说:“元子,我知道你也想与我一起守宣城。可是咱们两个都不在,你母亲怎么能撑起这个家?

现在为父郑重地把家交给你,你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几个弟弟,更重要的是照顾好你的母亲和这个家。另外你还是宣城的少主,更要照顾好宣城的百姓。”

桓温流着泪答应着离开了宣城。当他们出了宣城后一直往大山里面走。路上有好几股叛军不断地冲散人群。

他前前后后地寻找走丢的宣城百姓,却与母亲和几个弟弟走散了。当时都顾着自己逃命,谁还在乎宣城少主?

后来听说宣城破了。叛军攻占了宣城。百姓听见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了,家没了。何处安身立命?”

桓温和贴身的小厮被裹挟着,身上的干粮也吃没了,又找不到娘和弟弟。他们两个就离开了人群去别处找。

后来看见前面一群难民。他们走过去一打听,原来是泾城里面的百姓。他们两个就加入了这个难民群里。

一天夜里,难民宿在一个树林里。几个难民聊天的声音飘入桓温的耳中。一开始他还没在意,后来听见他们在谈论宣城太守。

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只听见他们在聊天。

流民甲说:“要不是那个宣城太守一个劲地抵抗不投降,咱们也不至于流离失所呀!”

流民乙说:“你怎么能那样说桓大人。要我说呀,那叛军就该杀,好好的日子不过,反叛什么?我看就是吃两天饱饭撑得。这下好了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呀。”

流民甲说:“别的城的投降了,里面的人就没有流离失所。你再看看咱们宣城,摊上那样的一个誓死抵抗的太守,结果这些人家都没有了。”

流民乙说:“那些投降的城里的百姓也没有好过,那些叛军烧杀抢掠什么都干。他们能好到哪里?好歹咱们还活着。”

流民甲叹口气说:“嗯,可也是。活着就比什么都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说咱们泾城地势非常好,怎么就能失守呢?”

流民乙说:“按理说咱们泾城比宣城更好守。叫什么易守难攻。对兵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易守难攻。可是经不住有内贼呀。”

流民甲一听来了兴致连忙问:“怎么回事?说说。”

旁边的一些人听见也围拢过来说:“对呀,你倒是给大伙说说到底谁是内贼?”

流民乙一看这些人感兴趣他倒是卖起了关子。这些人越是想听他越是夹着不说。

把那些人逼急眼了都不想听的时候,他才悠悠地说:“这个事,我说了你们可千万不能外传。”

那些人知道他的德行,都说:“别说了,别说了,我们不想听。”

流民甲才说:“我可是听我小姨子家二舅奶奶的大孙子说的。那是因为有人告密,泾城才被叛军攻破的。”

桓彝一听这话才知道父亲不是战败而是被小人告密才被害的。于是他比谁都想知道到底是谁告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