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和南吴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

双方都不断向边境派遣更多的军队。

这种情况使得南北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神州。

在关中地区,南吴部署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总共有十五万人之多。

吕蒙和朱桓率领的部队,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十二万人。

这些士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边军,拥有出色的战斗能力和绝对的忠诚度。

吕蒙和朱桓作为南吴的重要将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备受赞誉。

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使得关中的军队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吕蒙和朱桓密切关注曹魏的动向。

并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

同时,他们经常进行军阵的演练,确保自己的军队保持高度的战斗力和士气。

以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作战。

曹魏这边,夏侯渊被任命为关中都督,负责镇守洛阳。

洛阳等多地的兵马,都归夏侯渊调遣。

由于夏侯渊是防守的一方,所以曹操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兵力。

据初步统计,曹操只给了夏侯渊八万兵力。

这已经是曹操尽可能抽调出来的最大兵力了。

南北对峙,曹操需要同时应对多个战场的挑战。

不可能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关中地区。

虽然兵力有限,但夏侯渊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

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好机会。

只要他能够合理地运用这八万兵力,就一定能够守住弘农,击败吕蒙。

于是,夏侯渊开始积极地组织防御工作。

他首先加强了弘农的城墙和城门,并设置了各种陷阱和障碍物,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

其次,他安排了大量的霹雳车,罗列在城墙上。

恐怖的威压,震慑着攻城的一方。

最后,他还组织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人数不多,大概几千人,以便在关键时刻对吕蒙的军队发起突袭。

此外,夏侯渊还利用自己宗室的影响力,和关中的官员、百姓保持密切联系。

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他深知,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够真正赢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他积极地开展布局工作。

向百姓解释防守的意义和目的,宣扬南吴作战的“残暴”。

在夏侯渊的努力下,弘农的防线逐渐变得坚不可摧。

河东地区,也是曹魏重要的防线。

曹魏最精锐的铁骑,便驻扎在河东地区。

河东向北则是并州,向西能进入三辅之地,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同时,河东也阻挡着南吴夺取上党地区。

历史上的秦朝,正是在夺取河东后,兵发上党爆发长平之战。

如果上党地区落入南吴手中,那么孙权将掌控进攻的主动权。

上党地势很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从上党出兵,能轻而易举进攻魏、赵故地。

曹魏要反击,会被太行山阻挡,主要兵力会被牵制在邺城。

所以曹操相当重视河东,委命张合、曹休进行镇守,骑兵有四五万人。

当然,曹魏的骑兵数量不止于此。

曹真统帅着上万虎豹骑,跟随魏王曹操出战江淮去了。

虎豹骑中,有大量的具装骑兵,不适合奔袭拉扯作战。

如果在一天内决战,那么虎豹骑的马具,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时间放长到半个月、一个月以上,沉重的马具会成为骑兵的负担。

总结起来,曹魏在关中地区部署的兵力,和南吴旗鼓相当。

作为防守的一方,曹魏稍稍占据那么一点优势。

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中部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南阳和颖川的对峙。

朱然、全琮麾下,有十万边军。

由于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孙权并没有向南阳增兵的意思。

曹魏一边防守的主将是曹仁,兵力也达到十万众。

江淮地区的对峙,局势才是最严峻的。

孙权将二十五万主力,都部署在合肥、皖城、濡须坞地区。

曹操针锋相对,调来二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北方的边境都抽空了。

现在幽州、并州的边境,大概只剩下四万兵力。

曹魏还有五六万人马,留驻在邺城,作为机动性地增援。

各州的物资,疯狂地运输到前线。

就连南吴的海上航线,都变得异常地忙碌。

交州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江淮地区,大都走的是海运。

南吴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根本不可能瞒得过曹魏的细作。

所以孙权很难采取偷袭的策略,正面交战又会损失惨重。

他选择了最持重的作战方式,那就是耗下去。

如果是以前的曹魏,孙权必败无疑。

毕竟中原的物资丰富,不是南土所能相提并论的。

曹操多年来一直热衷于军事行动,不断地发动战争,可谓是“穷兵黩武”。

然而,他的军队在江淮地区遭受了两次惨败,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大量的甲胄、武器和战具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造和维修。

为了补充军备,曹操不惜耗费巨大的民力。

这样一来,原本有利于曹军的对峙局面逐渐转变,变得对南吴更为有利。

孙权麾下,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什么兴修水利、道路,打造军事器械等,都是佃客前去完成。

官府有人可用,自然降低了征召徭役的频率。

南方百姓的生活虽然艰苦,可有人比他们还要“苦难”。

在这种深刻的对比下,他们的生活反而更加舒适。

孙权利用了人性中的“对比”,向百姓施加统治。

中原的百姓,当然更加拥护南吴。

毕竟南吴朝廷,可没有“压榨”自家人的政策。

官员的政治手段,都用到佃客身上去了。

当然,孙权也深刻地意识到。

这种高压统治模式不可能长久。

现在是战乱的特殊时期,自然得用特殊的手段去管控。

些许麻烦,等到天下太平再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