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年,朱棣御驾亲征阿鲁台凯旋回京,却在京城遭遇了刺杀。孙愚和聂兴几人厮杀了一番,才发现轿辇里空空如也,这才意识到中了圈套,孙愚匆忙拉着孙若薇撤退。
回到宫中后,朱棣立即召见了太子、汉王以及五城兵马司,当众赞赏了朱高煦的未雨绸缪,使自己免于一场刺杀。
比起汉王朱高煦的提前预判反贼动向,太子朱高炽面对朱棣的质问反而一直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朱棣内心一阵失望。
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占据了朱棣的内心,当着众人的面,他准备训斥朱高炽,却被朱瞻基拦住了。
朱瞻基有心替父亲解围,但面对气头上的朱棣,他也没有十全的把握,但他有绝招。
朱瞻基朝朱棣做了个口型:妹妹。
朱棣轻咳两声,对朱高炽的态度瞬间变得和颜悦色,“想必太子也受了惊吓,便先行回宫休息吧。”
有了朱瞻基的提醒,朱棣哪还敢骂朱高炽,生怕儿子回去告状,他的宝贝孙女闯进大殿指着他鼻子骂。
汉王垂头,隐藏自己阴霾的眼神,朱高炽不就是比他会投胎,成了嫡子,又生了一对讨喜的儿女吗?凭什么他的平庸就能因此被掩盖?
朱高煦一直力求军权,说是方便在城中搜捕刺客,但朱棣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应付阿宁的质问,哪儿还会把军权给朱高煦,三言两语打发了他,自己派人去查刺客了。
朱瞻基想要跟着一起去,却被朱棣拦下,“你不能去,就在这儿待着,朕已经命人叫了阿宁来。”
朱瞻基嘴角抽搐,大约猜到了爷爷的想法,这是怕阿宁生气,想让自己当中间人劝劝呢。
谈话间,内侍的请安声已经传进来了。
“奴才给永宁公主请安!”
或许是存了通风报信的心思在,内侍说话的声音格外的大。
朱棣连忙整理着装,又正了正发冠,然后便一直盯着门口看。
阿宁身着水蓝云纹锦长衫,下身搭配着织金马面裙,怎么瞧都是一副温柔贤淑的样子,但只有朱家人才知道,这位表面温柔的公主骂起人来有多狠。
朱高炽背对着门口,仿佛掐着点一样,在阿宁进门的那一刻抽噎了起来,“爹爹若是瞧不惯我的作为,大可将这太子之位给二弟,赐我一个偏远的封地,我带着妻儿远离京城。”
朱棣在听见朱高炽抽抽嗒嗒的样子的时候,就预感不妙,但来不及阻止,朱高炽的话就噼里啪啦地说完了。
阿宁走到朱棣面前的时候,朱高炽的这句话刚好说完。
“不是,阿宁啊,你爹爹这是...”
阿宁打断朱棣的话,“爷爷是不是又骂爹爹了?”
朱棣有口难辩,他真的没骂朱高炽,但实话实说,先前对朱高炽的质问也是真的,他心虚地很。
“怎么会呢?你爹爹也是爷爷最疼爱的儿子,爷爷怎舍得骂他?”
朱棣一世英名,驰骋沙场,让多少人闻风丧胆,但在孙女的面前,半句谎言都不敢说。
阿宁轻哼一声,表示她不相信。
“爹爹都哭了,爷爷还说没骂。”
朱棣连忙拉过朱瞻基,“真的,不信你问你哥哥。”
朱瞻基点头,“确实如此,爷爷并没有骂爹爹,只是当着众人的面表扬了二叔。”
阿宁眉眼冷淡,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抬头看着朱棣,等着解释。
朱棣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他表扬朱高煦是为了鞭策朱高炽,但谁知道这个倒霉孙子告诉了阿宁,他总不能当着朱高炽的面直接说明缘由吧,那他的脸还要不要了?
阿宁也不催促,只是淡淡道:“我觉得爹爹说得有理,不如爷爷废了爹爹的太子之位,改封为王,再赐一个封地,我们一家人远离京城。”
朱棣眼一闭,心一横,承认了:“爷爷表扬你二叔只是想让你爹爹求上进,不要整日只读圣书而忘了武术,被诸王压一头,受朝臣参议。”
朱高炽为人和善,会是个仁君,但未必是个明君。明君需杀伐果断,朱高帜心软,远远没有这个决心。
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与发妻徐皇后所生,尚未称帝的时候三个儿子也是手足情深,但为了这么一个皇位,却闹翻了,相互算计。
朱棣人至晚年,格外想念阖家欢乐的时候,总想着在三个儿子调和,却忘了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