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武宗喜好道教,渴望长生不老,渴望肉身成仙,道士赵归真因此得幸。
赵归真在当时是个颇有名望的道教红人,传言他善制铅汞,气貌清爽,很有些仙风道骨的架式。
敬宗在位期间将他召入宫中讲法传教,得以自由出入宫禁。
喜欢读书的文宗即位之后,不信这些神仙鬼怪,以惑主求荣的罪名,将他驱逐出宫流放岭南。
武宗做亲王时就听过赵归真的大名,一上任便迫不及待的赦免了他,重新征召入宫。谏官屡次进言劝谏,武宗不听。
宰相李德裕虽非科举入仕,但出身于士大夫家族的他,学的是儒家经典,秉持的是无神论,厌恶佛教的轮回因果,同样反感道家所谓的长生不老那一套,也苦口婆心的劝武宗说:“赵归真是敬宗一朝的罪人,不宜过于亲近。”
一向对李德裕言听计从的武宗,这次却有了不同意见,解释说:“朕只是在宫中无聊与他谈论教义,打发时间罢了。至于国家大事,朕当然只会与卿等商讨,不可能被他左右。”
李德裕听武宗这么讲,也不便再多说,只是提醒道:“小人见到有利可图,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蜂拥而来。臣听说近段时间,赵归真的家中门庭若市。还请陛下谨慎戒备,以免被小人所趁。”
武宗点头称是,对赵归真的宠幸依然如故。
有了赵归真在身旁,武宗政事之余便开始跟着他修行道法。为了以示虔诚,武宗让赵归真在宫中搭建九天道场,做法为自己授予符箓,以期早日位列仙班,羽化飞升。
右拾遗王哲上疏指责,话说得重了些,惹恼了武宗,被贬为河南府士曹。
武宗是个做啥事都能坚持下来的人,认准的事通常不会半途而废。在处理朝政上如此,在信任重用李德裕上如此,在修道成仙上也是如此!
继九天道场后,武宗又先后让赵归真修筑了望仙宫、望仙台,虔诚的在这里修行不辍,希望能引来仙人临凡。同时,开始服食由赵归真炼制的金丹!
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所谓的金丹都是由铅、汞、铜、水银等有毒物质炼制而成,长期服食可造成慢性中毒。但那时的人不懂这些,偏偏认为“铅为命、汞为性”,还说什么:“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历史上许多帝王都迷信此术,像唐王朝的太宗、宪宗、穆宗均吃过金丹,无一得以善终。
后代帝王明知此事,却无人怀疑是药性存有问题,反而认为缘分不够或修行不到,致使一个个原本健康的帝王猝死于追求长生的路上。
会昌五年(845年)之后,武宗由于长期服食金丹,变得脾气暴躁且喜怒无常,朝臣对他多敬而远之。
一次,武宗找来李德裕,向他问询外边情况。李德裕委婉劝谏说:“陛下如今神威不可预测,让大臣颇感畏惧。以往盗寇横行,自然应当用威严制止。但现在天下升平,希望陛下能多一些宽容,让被判刑的人不觉到怨恨,这就可以了!”
武宗当然清楚自己的情况,但他已执迷其中,药性一旦发作,根本无法控制。
进入秋季,武宗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经常犯病,道士们却忽悠他说是在换骨,等到换骨完成即可成仙。
武宗信以为真,令人隐瞒了病情。外臣只是奇怪原本精力旺盛、经常外出射猎的皇上,如今很少出门,宰相们奏事也不敢久留。
武宗的变化当然瞒不过日夜服侍身旁的宦官,他们趁着武宗精力不济,开始琢磨起了接班人问题。
武宗未立皇后,有五个庶出的儿子,年龄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十几岁,在朝中没有任何影响力。
宦官们吃够了武宗杀伐果决的苦头,不愿再让他的子孙继位,想找个便于操弄的皇亲为帝。挑来选去,相中了素有痴傻之称的光王李怡。
这位李怡是武宗的祖父宪宗之子,辈份上是武宗的叔父。
转眼到了会昌六年(846年),武宗病情愈发沉重,每天只是躺在床上苟延残喘而已。
从正月十三日开始,武宗停止了上朝理事,宰相请求面见也被宦官所拒,朝廷内外忧心忡忡。
三月二十日,已经神智不清的武宗,在宦官的操弄摆布下颁布诏旨,令光王李怡改名李忱,从即日起以皇太叔身份代理国政。
三月二十三日,一手缔造了会昌中兴的唐武宗病逝于宫中,结束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他的父亲穆宗服食金丹三十暴亡,两个即位称帝的哥哥,敬宗十九岁死在宦官之手,文宗三十二岁抑郁而终,而他也不过活了三十三岁!
上天给了穆宗一脉一门四帝的荣光,却又偏偏让他们个个短命夭亡!福兮祸兮,谁又能说得清!
武宗一死,李忱继位,史称唐宣宗。
失去武宗佑护的李德裕迅速倒台,被免去相位,外调为荆南节度使。
牛僧孺、李宗闵等一众被打倒的牛党官员相继上台,与宣宗一起开始了勾心斗角、蝇营狗苟的姑息生活。在武宗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看似光鲜的“大中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