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夺宋:水浒也称王 > 第533章 袁朗攻下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廷在京东两路布防的兵力,是极为机械和保守的。

王伦沿着济、徐、沂、海等州划分防区,将领们各自领兵驻防,于是大宋朝廷在对面,也设置了数个防区应对。

一年多的时间未动,梁山军在京东两路仍旧操练不止,新兵就练了一万多人,而朝廷这边呢,由于冗兵这个从开国就存在的顽疾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解决的,故而派驻的仍旧是从各地抽调的禁军。

朝廷许多中层军官也知晓禁军不堪用,若要抵挡梁山军,必须要练兵。练了一年多的结果就是,京东两路的朝廷禁军迅速地“家丁”化,一支三千人的官兵,精锐往往只有数百人。

官兵战斗力两级分化严重,朝廷又延续了文官领兵的传统,甚至由于京东、河北、河东投降梁山的文官太多,赵官家对文官也产生了不信任,开始派出了太监为监军。

头上有文官、太监压着,领兵的武将们更加没有了话语权,于是就导致了这么一个现象:梁山军在京东路方向不断突入,朝廷官兵反应极其迟钝。

淮阳军的下邳县,就驻守着一支万余人的禁军,韩世忠领兵攻占宿迁、切断漕运,就是要逼迫这些官兵从下邳县出来,从而完成另一种形式的“围点打援”。

但他等了七八天,袁朗都从利国监冲了过来,躲在湖泊、沼泽之间三四天,才有一支官兵从下邳县向宿迁县进发而来。

韩世忠于是主动领兵迎了上去,梁山的情报人员只探得下邳官兵操练勤奋,韩世忠以为也是朝廷大军中的精锐,若知道仍旧是这般表现,他又何必苦等这么多天?

这一战袁朗迎来了高光时刻,下邳城高大坚固,西面淮南东路宿州随时都有援军,若不能将下邳城内的官兵引出来,梁山军就无法继续向西突进。

于是在韩世忠与下邳官兵混战之时,袁朗领骑兵从东面冲杀而至,直扑官兵后军,后军顿时大乱,继而引发前军也跟着大乱。

韩世忠、袁朗两部,以三千破朝廷官兵九千,单单俘虏就抓了六千余人,袁朗领本部精骑横冲直撞,将官兵阵形搅了个粉碎。

只有千余守军的下邳城再也守不住,袁朗只靠着本部骑兵,就夺下了这一座坚城。

与朝廷休战的这一段时间里,梁山的情报人员并没有闲着,而是在朝廷占据的州县内到处宣扬梁山的政策,联络、鼓动,袁朗就靠着下邳城内突然暴起的百姓,里应外合,轻松拿下了城池。

大宋禁军的军纪一向好不到哪里去,下邳城的驻军军纪还不错,只奸淫,不入户抢劫,于是引得本城士绅们的交口称赞。

反正受害的都是普通百姓,关他们这些富户、士绅之家何事?

等到马劲带领着援军步兵匆匆赶到下邳城时,已经有四百多名犯过奸淫的官兵被百姓杀死,三十余家大户被激愤的百姓冲入宅院抢掠一空。

袁朗只维持秩序,任由百姓们发泄,最终这些称赞官兵军纪严明的士绅们,也都被挂在了木杆上。

下邳城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秩序,袁朗在领兵杀了八十多名混在百姓中的混混、泼皮后,百姓们总算是冷静了下来。

马劲带来的最新命令,是萧嘉穗从济州传来的,要求袁朗部继续向西,突入宿州,与韩世忠部一起将东京城漕运的南线截断。

至于下邳城的防务,则交给后续从沂州方向赶来的民兵。

袁朗出城时,却被一群百姓拦住,满含期望地问:“将军,淮阳军何时均田?”

淮阳军离梁山占据的地盘实在太近了,听闻向来以“穷”闻名的沂州百姓都均分了田亩,下邳城的百姓自然无比期盼。

在梁山崛起之前,大宋朝每年都会有大量流民,主要从河北两路流向京东两路,再从京东两路流向淮南两路甚至更南。

所以淮阳军可以说是河北、京东路流民南下的必经之路,更兼朱勔大兴“花石纲”后,运河沿岸百姓多受其难,就连淮阳军的百姓们都跟随流民南逃去了。

可以说“花石纲”一事,赵官家与朱勔就搞得江南至东京城漕运一线,百姓们逃走了过半。

哪怕梁山军推行的政策,只有传闻中的一半,百姓们都愿意拥护梁山,跟着去造大宋赵官家的反!

袁朗看着这些百姓们期盼的眼神,突然就想起了荆湖北路的同乡们。那里的百姓生活得更苦,至少他从荆湖北路到了京东路,才发现生儿女养不活只能溺毙,在大宋朝并不是很广泛的一件事。

“尔等各安其家,我征东大将军府必派人前来,为百姓主持分田!”

一位老者举起了一碗浊酒:“愿将军早日杀败官贼,为我等小民均田亩!”

袁朗看着他花白的头发,那浑浊的眼珠子似乎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便接在手中,四面环顾,大声说:“大军出征,按律不得饮酒,但长者所赐不敢辞,某便代众军将士卒饮此酒壮行!”

他一饮而尽,翻身上马,大吼:“兵进宿州!”

梁山军进入下邳城后,只用了短短数日就尽取民心。梁山军纪严明,入城士卒皆集中住在军营,不得随意入户,就是请假外出采买的士卒,也不敢短百姓一文钱。

对比此前的下邳城官兵,什么是“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们顿时看得一清二楚。

“愿将军旗开得胜!愿大军早日攻下东京城,生擒了赵官家!”有个年轻的读书人激动的大喊,于是更多百姓们也跟着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