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1659:我在滇缅成为亚洲之王 > 第18章 三角洲:技术官僚与翰林院(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三角洲:技术官僚与翰林院(上)

从阿瓦城开始,伊洛瓦底江浩浩荡荡往南奔行,约莫八百里后开始分叉,往西南分出的支流叫勃生河,勃生河流域时下大部分地方被阿拉干人占据。

往东南分出的河流叫北锡当河,最后汇入仰光河,此时叫做大光河,因为仰光还不存在,只有河对岸的沙廉城存在。

再往南两百里又开始分叉,从这里开始因为海拔低,地势开阔,岔道多如牛毛,不过大的支流有三条,此时连缅甸人也没有深入到这里,我们便称之为东河、西河、中河,最东面还有一条分叉,叫南锡当河,其与北锡当河汇合后统称锡当河。

三条支流都可以通航,但按照航道平直、河面宽度来说,以西河为佳,当然了,一开始分出来的勃生河、北锡当河都可以通航。

再往南,若按照西河来计,则还有三百里才能入海。

第二道分叉处,西河北岸,海拔十五米。

从这再往南,六成的地方海拔只有五六米,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则几乎都在海平面以下。

后世的缅甸国通过修建防波堤阻止了海水的倒灌,同时也保护了农田,但饶是张七有龙凤玉佩,也没有能耐做到这一点。

从勃生河开始可以叫做伊洛瓦底江大三角洲,从第二道分叉开始则可以叫做小三角洲。

所谓的三角洲,显然是河流几万年长年累月淤积而成的,大三角洲附近之地显然早就是名花有主,于是张七就只能在小三角洲上做文章了。

海拔十五米,已经是难得的高地了,早在半年前张七便命人在这里筑城——后世这里叫隆栋。

说是筑城,但主要的功能是为后续的大量移民准备基地的,故此,移民才是关键,眼下这里也就是草草打了一圈木栅栏,然后在里面建造了大量的吊脚楼。

不过码头还是修好了。

移民,历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移民莫不以自力更生为主,官府最多给你豁免两年赋税,仅此而已,路上的用度,生老病死都有自己解决。

这样的移民效率自然很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湖广填四川”、“锡伯人迁徙伊犁”乍一听十分伟光正,但实际上里面的斑斑血泪又有谁知?

张七准备将滇南直接隶属于他的一半农户迁到伊洛瓦底江小三角洲来,一半,就是二十五万人,约莫五万户,还是往湿热无比的热带迁徙,其中的难度更是闻所未闻。

放在普通封建王朝自然是难以上青天,对于这样的朝廷来说,若是能为其减免三年的赋税那就是妥妥的青天大老爷朝廷了。

张七能比他们做的还好吗?

“他还真的做到了!”

靠近栅栏边缘的一座吊脚楼上,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官员自然自语道。

看得出来,他的眼神里饱含着种种不可思议。

他叫李雪峰,张七从木府弄来的文职官员,跟着后者已经打拼了七年了,再过几个月就是八年了。

跟随张七后他一直在永昌府担任知县、知府,时下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临海府知府。

在张七的手下做文官还是十分憋屈的。

虽然我大明如今只剩下一隅之地,但骨子里那种高人一等的傲劲儿依旧存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提名向天飞,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若是还是与普罗大众挤在一起,谁还会费那个劲儿苦读呢?

这种想法李雪峰显然也有,虽然在永昌府待了近八年,但他依旧有。

这是深入骨髓的,任谁也改变不了。

但也不是没有改变,因为除了李雪峰寥寥几个大明科举出身的人,八年过后张七自己也通过学堂培养拿出来了一批文官。

这不,远处就来了一个。

张翰,张七义子之一,除了他,还有两人,分别被张七赐名张林、张院,合起来就是翰林院,放在了其他人头这就是图谋不轨、大逆不道,但放在张七身上却没有太多人说起。

实力,只有实力,才是最根本的。

张翰,今年二十六岁,是新成立的河西县知县,与李雪峰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依旧一身官袍不同,他穿着短装。

到了今年,张七彻底豁出去了,他打着“辖境酷热”之名义,带头留起了短发,后世那种理发用的、卡着弹簧的推子早就在境内大行其道了,这种东西倒是不用从后世弄来,自己打造就是了。

戴着一顶草帽,穿着雪白的“衬衣”,衬衣上早就是污迹斑斑,高卷着袖子,深色长裤也卷了起来,还盖过了膝盖,长裤上也满是污泥。

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这就是王爷嘴里的那甚‘技术官僚’?”

李雪峰忍不住撇了撇嘴。

张翰三人都是从学堂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算术、文章、谈吐方面皆有所长者,先跟着张七学习,方中通来了后又跟着他学习,放到后世,大约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本科的水平,或许还是能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那种。

李雪峰知道张翰是来找他的,趁着他还没带来,不禁想起了半年之前张七在临海府筹建时说的话。

“任何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五万户的大规模迁徙,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恐怕不比与清军作战更简单”

“故此,筹备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自然要动员他们前来,不过也不能强迫,必须诱之以利,什么利?无非两点,其一,我府将免除其三年的田赋,包括迁徙的那一年,这算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其二,晓之以景,何也?三角洲土地肥沃,那是真正的肥沃,伊洛瓦底江千百年来将大量泥土、杂草树木乃至大量的飞禽走兽包括人的尸体带到这里,一层一层堆积,导致土壤极其肥沃”

“不用歇田,耕上百年也无问题”

“何况,那里一年四季气候炎热,旱季只有三个月,但就算在雨季,每到季末也有十天左右连续的晴朗天气,缅甸的水稻三个月就能成熟,在这里可以真正做到一年三熟甚至四

“当然了,真正三熟、四熟了,这农户也受不了,无论如何,两熟是起码的,还能大量种植黄豆,也算是三熟了”

“我们只有秋赋一项,也就是说,若是每户分配二十亩田地,每年至少能收获四十石粮食,加上黄豆,便直逼五十石”

“而我们只是按照一季的粮获来收取的,于是他们就能大量粮食储存下来,多出来的粮食或发卖,或饲养牲口,或酿酒,都使得”

“一言以蔽之,他们的收益是内地农户的三倍以上”

“这就是晓之以景”

“还有,那里河道纵横,稍加整理就能利用,完全没有旱灾之虞”

“唯一可虑者则是水灾,故此,想要在那里好好种田,兴修堤坝是关键,万幸的是,河道纵横也能分流洪水,只要修好堤坝,做好分流就是了”

“故此,一旦秋收结束,立即开始动员准备迁徙的青壮,五万户先出九千青壮,召集完毕后又将其分成三个三千人队,由官府供给粮食,统一步行到密支那,再统一坐船去三角洲”

“我的计划是,首先去九千户,每县三千户,三角洲面积约莫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大约两千万亩土地,先确定县城地址,然后以县城为中心往外垦殖”

“先不要建造县城,打一圈栅栏,建几座吊脚楼,能暂时满足办公,储藏部分粮食、食盐、酱菜即可”

“县下有乡,乡长多半由我军退伍军人担任,乡下有村,由乡长任命村长,村长也要种地,不过可以享受部分薪饷以及田赋减免,子女可以优先入学等优惠”

“让其开始垦荒、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这看起来容易,实则不简单,那里基本上是无人区,毒蛇毒虫众多,蚊虫更是密密匝匝,特别是前者,巨蟒、河豚、鳄鱼到处都是”

“树林、芦苇也随处可见,若是贸然进入,伤亡肯定是少不了的”

“故此,最便捷的法子就是烧荒,不要管那些看起来很馋眼的树木了,一把火将其全部烧了,那里是水网密布之地,烧起来也不担心会引发山火,烧到河流边上自然就停止了”

“正好利用每季的十个晴天烧荒,然后在断断续续的雨季兴修水利、垦拓田地、修建村舍,可以就地烧窑,烧制砖瓦,所需木料就从阿拉干人、孟人那里购买,包括修建村舍在内的都是”

“这笔钱由官府统一出”

“这一批弄完后差不多又是一个季度结束了,之前就要提前召集好另外九千青壮,先到的青壮将来的村舍、田地距离县城更近,这也是吸引他们争先恐后前来的因素之一”

“慢慢往外扩,估计差不多一年光景,这五万户就能全部搬进去”

“农户,天性都是勤劳的,眼见这么好的地方,岂有不多加利用的?完全可以每户拥有一个鱼塘,一年三熟肯定也会干起来的”

“虽然我们豁免了三年赋税,但他们多余出来的粮食还是要发卖的,头三年统一由官府收购,还是老价格,并在县城设置大仓储藏”

“而每一批九千青壮一应吃食、住宿、就医、防备匪患以及可能的阿拉干人、孟人袭击都要细细考虑,我决定,张貔、张凤新编的十个大营一旦初训完成,便抽调三个大营前往”

“他们在训练时就有扎营一项,干起木匠活来并不比普通木匠差,就由他们统一修建营房,士兵、农户住在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今后三个大营就驻扎在三个县城里”

“至于河道淤塞问题,一旦张九在孟加拉的事情告一段落,便可将大船调回,届时利用季风,加上大桨,用拖网将我们的主要航道以及需要用到的灌溉用水河道疏通,此事就由水师来完成”

“哒哒.....”

正想着,张翰已经上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