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 第158章 始皇帝未竟的事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水泥是个好东西,可以说没有水泥就没有现代城市。

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在地球上,彰显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没有水泥就不会有这一切。

眼下正好有一个机会展现水泥的效果,那四十八户人家的小村庄规模合适,可以作为水泥效果的展示样板。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整个大汉最引人注目的新农村,这种成就感想想就让陆鸣激动。

听完这个想法后,刘彻笑骂道:“你可真会找机会,拿朕的钱去扶贫是吧。”

“陛下,那可都是你的子民啊,钱又没花给别人,而且这个村子建好之后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体现着陛下对天下万民的关爱和仁慈。”

这个马屁很一般,但是从陆鸣嘴里说出来,还是让刘彻很受用的。

“从少府那里调人,尽快展现出成果。”

马屁被拍的很舒爽的刘彻,果断发出诏令。

“陛下,那水泥的配方我会直接交给赵盛,他派人多试几回应该就能烧制出水泥了。”

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东西,陆鸣可不想只掌控在自己手里,那样有些危险。

主动交出去才是上策,因为刘彻这个残暴的老板也是真的够大方,比那些只跟你谈努力工作,却不和你谈涨工资的老板强多了。

刘彻眼睛一眯,满意地点点头。

汇报完工作后,陆鸣又去椒房殿看望刘据小朋友。

“少…”

看到陆鸣警告的眼神,机智的刘据小朋友立刻把后面的“傅”字吞回了肚子里。

“老师,太傅刚才和我讲他当初在辩论上击败瑕丘江公的事情呢。”

陆鸣对董仲舒点头示意,随后拍了拍刘据的肩膀,“董太傅学问渊博,你可要好好学习啊,会有很大长进的。”

历史上的刘据最初学习的就是《公羊春秋》,但也不知是天性不和还是老师水平不行,刘据后来投入了《谷梁春秋》的怀抱。

《春秋》作为孔子修订的一本编年体史书,不仅在儒家占有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不然关二爷不会成为读春秋的。

但是这本记述了鲁国几百年历史的史书,太过微言大义,平均每一年的天下大事只用了七十个字。

那可是每一年的天下大事啊,平均下来七十个字就给概括了,简直丧心病狂。

一般人根本看不懂这样的微言大义,于是就诞生了三个注释版,《左氏春秋》、《公羊春秋》以及《谷梁春秋》。不同的版本自然可能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解释。

据说二爷读的是《左氏春秋》,但是现在是另外两本春秋的天下,或许刘据柔仁好儒的性格更适合《谷梁春秋》。

但陆鸣希望他这辈子能偏爱公羊一派,自已加上董仲舒要还是改变不了太子,以后还是被刘彻嫌弃子不类父,那时会产生大麻烦。

董仲舒闻言轻笑道:“富民侯学识渊博,连拼音法都拿得出来,太子还是要多跟富民侯学习才是。”

陆鸣觉得这老头今天有点阴阳怪气的,却想不明白为什么。

“关于这拼音法老夫还有几个不明之处,不知富民侯能否为我解惑。”

刘据晃着小脑袋,四十五独角仰天长叹,“老师,太傅的问题连我都解答不了,你一定要做好准备啊。”

陆鸣:?

这个小朋友很皮啊,是不是童年不完整需要补全一下,这么膨胀的么。

刘据忽然感觉背后一冷,连忙道:“老师,你们谈,我先去做功课了。”

见刘据已经跑远,陆鸣只好放下这个打算,对董仲舒道:“太傅请说。”

董仲舒敛起衣袍坐到椅子上,并示意陆鸣一同坐下。

“这拼音法只有四个声调,但不要说大汉其他地方,光是这长安附近,百姓们说话就不止四个声调,拼音法又怎么能适用整个大汉的不同口音呢。”

陆鸣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想要增加音阶,但是后来又放弃了,因为他想到了更重要的事情。

“董太傅,陛下也曾问过这个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回答的么?”

董仲舒顿时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当年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董公觉得这份功绩怎么样?”

提到秦始皇,董仲一阵沉默,对儒家人来说,批评暴秦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二世而亡的大秦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无论是黄老还是儒家这两个大汉先后存在的治国思想,都是如此看待大秦。

但是对于秦始皇的功绩,董仲舒又无法无视,因为他很清楚这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多么巨大的意义。

他长叹道:“功莫大焉。”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文字,各有各的货币和马车规格,自秦朝一统之后,除了那些六国的遗老遗少,谁也不能否认始皇帝这方面的功绩。

尤其是董仲舒这样的读书人,享受着文字统一之后的好处,多厚的脸皮才能彻底无视秦始皇的功绩呢。

“所以,你是想……”董仲舒眼前一亮,想到一个让他浑身战栗的可能。

“书同文,车同轨,字同音。”

陆鸣身体前倾靠近董仲舒,清脆的声音重若千钧,字字穿透人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要帮陛下完成始皇帝未竟的事业。”

“可是…”

董仲舒犹豫道:“朝廷有雅言,同样可以推行天下,为何非要用这拼音呢?”

古代是有官话的,官话也被称为雅言或者雅音,秦汉时期自然是陕西话,后来的朝代各有变化,比如宋朝时就以开封或者洛阳方言为标准语音。

上朝的时候确实会出现官员不会说官话的情况,但是他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意见,统一后的文字大家都能看懂,这就是书同文的意义。

陆鸣所说的字同音,单独拿出来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推广雅言同样可以做到字同音,大汉还可以推广关中方言当做官话。

以后上朝的时候,大殿上全是“额滴,额滴,都是额滴,你这个瓜怂”这样的声音,想想就很有趣。

但是拼音法有着其他方言难以比拟的优势,配合简体字更适合用来进行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