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120章 培养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培养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

吏治一清。

没有了肮脏为伴,宁波府欣欣向荣。

商贾们忐忑地等待了良久,发现锦衣卫并没有针对他们,不禁松了一口气。

“看来王知府的靠山,非同一般啊。从其他地方走私的商队,全部被横扫,双屿港安然无恙。”

“可不是吗?这一波打击下来,再也没有其他的竞争对手了,以后谁还敢嘲笑咱们?”

此前有人透漏风声。

他们可以从福建、广州等地,出海走私。

何必从双屿港出发,还被王守敬剥一层皮?

现在好了,这些叫嚣的商贾,连骨头都没剩下。

宁波府好歹明码标价。

商贾们走这条道,平平安安。

交一点保护费怎么了?

更何况,宁波府还提供了路引,保障他们的货物安全。

从福建、广东地区行商,他们的货物根本没有保障。

如何倾销出去?

只能偷偷摸摸地消化。

哪有宁波府这么慷慨!

有了公文证明,商贾们过关就简单多了。

他们被关吏为难的时候,宁波府还出面调节。

这么好的待遇,都让他们碰上了。

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商贾们要赚取暴利,更寻求安全。

宁波府完全符合他们的“野心”。

如今宁波府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生意越做越大。

锦衣卫来了,都给宁波知府王守敬面子!

商贾们自然乐意在此安居,巴结关系。

宁波府刚修好舟山园林、别墅,他们争相交付尾款。

一点时间都不会拖沓!

万一尾款没及时缴纳,他们的宅邸被重新拍卖。

到哪哭去?

舟山地区空荡荡的,连百姓都很难遇到。

这些园林、别墅能够卖出去,全靠宁波府的的信誉在支撑。

为了增加商贾们的娱乐,宁波府提供了“婢女”。

这些婢女,非同寻常。

来自高丽、东瀛、吕宋、琉球等地。

经过青楼传统的培训后,租赁给商贾们为奴为婢。

服侍极其周到,生活分外美满。

光是情趣肚兜等服饰的发明,就让这些商贾乐不思蜀。

他们宁愿在岛上游乐,都不愿意到宁波城喝一口茶。

毕竟宁波城到处都在施工,还没有完成土地改造。

王守敬竭尽全力发展地方,鼓励宁波籍贯的百姓,参与到贸易中来。

这时候的民籍、商籍有很明显的区分。

百姓是不允许做生意的。

卖一些农产品,做一些手工还好,官府能够容忍。

但贩卖茶叶、食盐、布匹什么的,需要商籍。

有耕地的百姓,王守敬自然不会“祸害”他们。

他主要鼓励的是没有土地的百姓。

只要宁波府不倒,就算没有土地的百姓,都能找到一份工作,赚钱养家。

但这些收入,完全不足以复兴家族。

守着没有土地的农籍,还不如从商,下海一搏。

宁波府将会提供一定的支持。

和句容商学院一样,王守敬在宁波府也开设的商学院。

主要讲解的内容,是海外的贸易。

“刚做生意,不要压上本钱。”

“而是跟着船队,去往番邦,学习他们的语言。”

“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你们就有了做生意的优势。”

“就算最后做不成商人,你们也可以凭借着这一份本事,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运气好的话,你们还能够担任大明通事。”

王守敬着重介绍了“通事”一职。

也就是明朝的翻译官。

职位不高,但足够显耀。

“以后朝廷很可能全面开海。”

“你们掌握了数门语言,很容易跟着官方的船队下西洋。”

“这一类人才十分紧缺,宁波府会提供一定的补助,让你们安心地学习。”

“经常在船队呆久了,不用你们主动去寻找,商机也会送上门来。”

王守敬苦口婆心。

他不只是说给百姓听,也是为了吸引读书人。

商贾们都在培养自己的舌人。

宁波府也需要一批这样的人才。

王守敬亲自出面,百姓们很愿意相信他们的知府,踊跃报名。

最后宁波府商学院挑选了一千名学员。

官府一个月给他们一两银子作为补贴。

别看一千人很多。

他们需要分别学习东瀛、高丽、吕宋、暹罗、安南等地的语言。

分散下来,能有一百人学习安南语就不错了。

安南还好。

他们的读书人,基本上都会说大明的官话。

交流还算通畅。

高丽也是一样。

吕宋有很多华侨,沟通不成问题。

但总要自己培养一些。

毕竟大明需要对外交流。

等到他们有了基础,王守敬将会安排他们上船,直接丢到当地学习。

基本上两三个月,就能掌握基础交流。

这个时代的百姓,学习语言能力是很强的。

有的老人为了赶集,都能学会三四种方言。

宁波府具有天然的优势。

王守敬试图将宁波府打造成“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的恢宏城市。

目前为止,大明出售的商品有:丝绸、陶瓷、布匹、茶、铁铜器、砂糖、纸、果品等等。

购买的商品有胡椒、香料、香藤、象牙、西洋布、槟榔、樟脂、猿皮、铜矿、银矿、硫磺等一百多种。

贸易只是让口袋有钱。

这点远远不足。

开设学校,势在必行。

宁波府学、商学院、天一阁等等,都在积极地招生。

当然。

府学名额有限。

王守敬向朱棣进行了申请,扩充到了一百人。

这也是不够分的。

所幸还有九百人旁听的名额。

商学院大都按照句容的发展模式,有大商进行讲学,传授各种经验。

增设了“外语”罢了。

天一阁相当于图书馆,拥有的藏书越来越多。

各界人士进行捐赠,宁波府出资修缮,目前藏书达到了十万册。

拥有弟子三千。

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申请加入。

宁波府请教谕授课。

蒙学更是遍地开花。

符合年龄的孩童,都可以入学。

经济发展了,人文也必须跟上。

王守敬看着步入正轨的宁波府,很是欣慰。

他终于可以清净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只是万万没想到,郑和竟冒冒失失地杀上门来。

王守敬疑惑不已,什么事能够让郑和失了分寸?

“南洋传回消息,建文帝再次露面了。”郑和尽量压低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