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邦的话语中满是惊讶与自豪,

他那双仿佛能穿透历史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仿佛亲眼见证了子孙后代的辉煌成就。

群聊中的气氛因他这一声惊叹而再次掀起波澜,

众帝王纷纷投来赞同与感慨的目光。

--秦始皇嬴政轻抚着龙袍上的纹饰,声音沉稳而深邃:

“汉武之雄才大略,实乃我华夏之幸。其开疆拓土,威震四海,与朕统一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则,治理天下,非唯武力,更需仁政与智慧并行。”

--刘邦闻言,收敛了些许激动,点头赞同道:

“秦皇所言极是,吾汉家江山,亦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汉武帝之成就,离不开前人的积累与后人的继承。吾等虽为帝王,但更应铭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成吉思汗铁木真,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此时也难得地露出几分敬佩之色:“汉武帝之魄力,令本汗亦感佩不已。草原儿女虽以马背为家,但亦知领土之重要。汉武帝之移民实边,实为稳固边疆、融合各族之良策。”

--随着成吉思汗的发言,群聊中的话题逐渐转向了领土治理与民族融合。

这些历史上的帝王们,各自从自己的统治经验出发,纷纷提出见解与建议。

--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治理边疆,非但要有武力威慑,更需文化与经济的渗透。汉武帝之移民实边,不仅充实了边疆的人口,更促进了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康熙帝也接过话头,分享着满清治理边疆的经验:

“朕在位时,亦曾面临边疆不稳之困局。然朕深知,唯有以心换心,方能赢得边疆百姓之真心归附。因此,朕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同时尊重各民族之风俗习惯,方使边疆得以安宁。”

--武则天则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治理国家,犹如烹饪佳肴,需得五味调和,方能成其美味。对于边疆地区,我们既要展现中央之威严,亦需体现朝廷之宽容与仁爱。如此,方能使得各族百姓心悦诚服,共筑华夏之辉煌。”

【卫青拿下河套平原后,关于是否在此地设置郡县,朝廷上产生了很激烈的讨论。

汉武帝本人是主张设置郡县的。

因为此地土壤肥沃,适合种地。在此地设置了郡县,以后想给前线运粮,就可以在当地拨粮食,不用千里迢迢的从长安运了。

最后,在主父偃的竭力支持下,汉武帝最终拿定主意,修建朔方城!】

【设置郡县,首先要解决居民问题。汉武帝为了鼓励百姓来此居住,设置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搬来朔方城的百姓,都能免除几年赋税徭役。

在汉武帝的号召下,逐渐有百姓搬入朔方郡,这块土地渐渐繁华起来。

汉朝有卫霍,现在又占据了朔方郡,可以及时进行战争补给。至此,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汉朝占据了绝对优势。

说到主父偃,我们都知道,主父偃对汉武帝最大的功劳,不是主张修建朔方郡,而是推恩令。】

【推恩令,也就是“允许”诸侯王从封地里拿出一块地,封给不能继承王位的儿子当列侯。

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孙,老大当诸侯,其他儿子沦落白身,多不合适呀!现在皇帝“推恩”,允许你的其他儿子可以拥有一个列侯的位子,好不好呀?

这是赤裸裸的阳谋,诸侯王只要给儿子请封列侯,那自己的封地就会被分割。

这么几代下来,大国就变成了小国,小国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刘邦:“哎哟卧槽!朕怎么没想到这推恩令啊!好大孙!牛逼!”

刘邦的一声赞叹,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群聊中的帝王们纷纷被这一新颖而巧妙的政治手段所吸引,

讨论瞬间变得热烈而激烈,甚至不时有轻微的争执声响起。

--秦始皇嬴政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抹深思:“推恩令,实乃削弱诸侯之良策。然则,此举虽能巩固中央集权,却也可能引发诸侯内部的纷争与动荡,需慎用之。”

--刘邦闻言,立即反驳道:“秦皇此言差矣。诸侯割据,乃我汉初之大患。推恩令既能安抚诸侯之心,又能逐步削弱其实力,实乃一举两得之策。况且,若诸侯内部因推恩而纷争,不正是削弱其整体力量的好机会吗?”

--唐太宗李世民轻轻摇头,以他的智慧调和着双方的观点:“二位陛下所言皆有道理,但治理国家,需权衡利弊,不可偏废。推恩令之利,在于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其弊,则在于可能引发诸侯内部的不稳。然则,若施政得当,辅以教化与安抚,或可化弊为利。”

--成吉思汗铁木真则以草原的广阔视角发表见解:“本汗虽不懂中原的复杂政治,但知强者为尊,弱者依附。推恩令若能使得中原之地更加统一,减少内耗,对于抵御外敌,自然是大有裨益。”

--康熙帝则更为细致地分析了推恩令的潜在影响:“朕以为,推恩令之关键在于执行。若执行得当,则可平稳过渡,减少阻力;若执行不当,则可能引发诸侯反弹,甚至激起民变。因此,需有周密之计划,并配以强有力的执行手段。”

--武则天则以她特有的敏锐,指出了推恩令背后的深意:“此令之妙,在于以柔克刚,以恩化怨。它让诸侯王在看似得到恩宠的同时,实则失去了对封地的绝对控制。此乃帝王之术,非一般臣子所能及也。”

随着讨论的深入,群聊中的气氛变得愈发热烈。有些帝王持赞同意见,认为推恩令是巩固中央集权、减少内耗的有效手段;有些则持保留态度,担忧其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甚至有几位帝王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了轻微的争执,但这种争执更多是出于对国家治理的关心与探讨,而非个人恩怨。

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以他的智慧与公正,总结了这次讨论:“诸位陛下皆乃一时之英豪,对于推恩令之利弊各有见解。然则,治理国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也,需集思广益,方能制定出最符合国情之政策。推恩令之实施,亦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出这个主意的主父偃,原来是学纵横家的,现在神功逆练,正好帮汉武帝解决一下藩王问题。

不过,能让这些诸侯王乖乖的吞下这个“恩”,可不全是主父偃的计谋多高明,而是汉武帝治下,日益强悍的汉朝。

而且,汉武帝也不是只有推恩令这一招。汉武帝还打出了组合拳,“左官律”和“附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