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善知道,如果他猜错了,那么这次撤退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不仅会失去士气,还可能面临朝廷的责罚。然而,如果他猜对了,继续坚守下去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伤亡,甚至危及整个战局。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福善犹豫不决,心中充满了焦虑。
“来人,八百里加急,将此信送往盛京!”思忖了良久,福善还是决定将战场的情况和自己的猜测上报朝廷,让朝廷决定是否退兵。在送走传令兵后,福善叹了口气,在昏黄的烛光下继续对明日的战斗进行着部署。
晨光如剑,刺破了黛色的苍穹,将整个山海关笼罩其中。新一天的鏖战,又即将开始。
补充完弹药的明军士兵,又开始了猛烈的进攻,枪声和手雷的爆炸声再次在山海关内响起。清军在经过一夜休整和轮换后,也恢复了元气,拼死阻挡着明军的进攻,双方又陷入了和昨天一样的拉锯战中。
福善这次确定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便是将自己的军队拖在山海关,然后一步步进行蚕食,消灭己方的有生力量。这让他不禁皱起眉头,陷入沉思之中。
“传令,关外的援兵,立即撤回盛京,一定要快!”福善深知,如果不及时撤退,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明军包围消灭的命运。他知道,山海关内的军队,已经无法撤离,那就只能发挥最后的作用,拦住明军,为后军的撤离争取时间。
还在准备入关支援的清军后军,虽然不明就里,但他们知道事态紧急,必须立刻行动。于是,他们丢下了粮食辎重,快速撤往了盛京。望着渐行渐远的队伍,福善心中稍微安定了少许。他希望自己这次的决定,能为建州女真留下一些血脉。这样的话,就算自己以后被朝廷责罚,也算值得了。
明军对待八旗兵的狠辣和残酷,福善是完全看在了眼里,他明白之前的数十年间,自己的族人给大明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现在明军的这种态度,他并不感到意外。然而,他仍然希望能够保存一部分实力,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一线生机。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族人有可能会因此被灭族,这就让福善感到如坐针毡。毕竟,大明现在的皇帝可是炎黄大帝,而不是以前的明宪宗。所以,这一次,他绝对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如果稍有不慎,女真一脉真的很可能会在这次被灭族。
此时此刻,虎峪口的战场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明清双方在这里已经激战了两日。尽管清军拥有长城这个天堑作为防御工事,但他们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八旗兵们骨子里的血性终于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紧紧依托城墙的掩护,灵活地躲避着明军密集的子弹攻击。同时,他们也不放过任何机会,偶尔抽空用强弓向明军还击。
由于运输困难,明军的火炮仍在后方未能及时赶到前线。因此,双方在虎峪口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一开始,明军非常着急,连续发动了多次强攻,但都收效甚微。
然而,当山海关城墙被攻破的消息传来时,原本急于赶赴山海关支援的第五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一味地强攻,而是采用了各师轮战的策略。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稳扎稳打地推进战线,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虎峪口当作一个实战练兵场,让士兵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战力逐步提升,后勤补给也源源不断地送来。然而,这对坚守在虎峪口的清军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他们的粮食储备逐渐减少,而以前每隔一段时间,盛京还会运来一批粮食,使得清军能够顽强抵抗明军的进攻。但最近一段时间,运输粮食的车队却迟迟未到。这让日夜与明军激战的清军守军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之中。
求援的信件已经送往盛京,但至今尚未收到任何回应,清军守将罗多每天都感到异常烦躁。直到今天下午,一万名哥萨克骑兵护送着运送粮食车队抵达虎峪口才让他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经过半个月的轮流战斗,明军最终决定攻克虎峪口,大军出关作战。既然决定要尽快攻克虎峪口,明军自然不会再隐藏实力。早已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第五军炮兵部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首次战斗。
“轰轰轰!”毁天灭地般的炮击,拉开了虎峪口之战的序幕。炮声震天,硝烟弥漫,大地都在颤抖,仿佛世界末日来临。
清军终于领略到了明军炮兵的可怕。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坚固城墙,在明军的炮火中,竟然如同纸糊一般被轻易撕碎。明军的五百门火炮,以每分钟三轮的速度,将炮弹倾泻到长城之上。这些炮弹如同雨点般密集,让城墙上的清军士兵无处可逃。
长城的城墙在炮火中被炸得粉碎,砖石四溅,烟尘滚滚。清军士兵惊恐万分,纷纷跳下城墙躲避炮火。然而,明军的炮弹却如影随形,不断追击着他们。一些清军士兵甚至被炮弹炸飞,血肉横飞。
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清军士兵不得不撤下长城,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他们原本以为坚固的长城能够抵挡明军的进攻,但现在才发现,这只是一个幻想。只有一部分士兵躲在敌楼内,观察明军的动向。
而另一边,哥萨克骑兵在送完粮食后,便不知去向。罗多虽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满,但他也无法干涉他们的行动。毕竟,哥萨克人一向自由奔放,不喜欢受到束缚,而且和他也没有从属关系。他只能听之任之,希望他们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炮击持续了一整天,在坚固的长城,也经不住如此的蹂躏,很多地方开始出现了垮塌。垮塌下来的砖石夯土,形成了一个个可以供明军攻上长城的斜坡,让罗多感觉到了致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