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可啊,如今武国,幽国陈兵边境,随时都可能发动攻击,如果咱们抽调其他关隘兵马,对方如果趁机进攻又该当如何?”
左将军吴华宇听到兵部尚书的话,连忙站出来反对。此时的边关正如他所说,各处关隘中的兵力都是一定的,也是事先根据关隘的重要性,以及关隘守城难度提前分配好的。
此时如果将其他 关隘的士兵调走,还真有被乘虚而入的可能。
“不知左将军有何高见?”
\"臣以为可从国内各州府在征调一些人前往边关,协助围堵入关敌军。\"
此话刚一说出来,却是立刻被兵部尚书反驳。
“左将军,如今国内各路藩王可都在蠢蠢欲动,那些战士们都是为了防止他们突然反叛,和边关一样,如果咱们贸然将这些官兵调走,那如果那些藩王趁机作乱又该当如何?”
\"这,这......\"
左将军一时语噻也是无话可说,一时间朝堂再次变得鸦雀无声。
禹皇看着这些大臣脸色也扁的凝重起来。
就在这时站在下方的一人却是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朕有一法,或许可行。”
禹皇定睛一看,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刘澈。
“刘爱卿,不知你有何办法,快快说来。”
|刘澈上前一步再次一礼这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记得秦子爵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朝廷确实已经无兵可派,就地招募又无法形成战斗力。”
“哎呀!你个老家伙,这我们自然知道还要你说啊!赶紧说你到底有什么办法。”
左将军吴华宇本就是个急性子,见到刘澈不直接说办法还说一堆废话不免有些着急。刘澈被这粗人一激,却是没有生气,接着说道。
“其实咱们国内还有一支可以直接战斗的力量。”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立刻面露疑惑之色,一番思索之后还是没有人能想到。
“老家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卖关子,赶紧说啊!”
“对啊,刘大人您还是赶紧说啊!”
刘澈看着众人着急的模样,嘴角露出一抹微笑,扫视众人一圈,这才开口说道:
“诸位大人果然都是忧国忧民忠臣啊,那本官就不打哑谜了。”
说完嘴角再次露出一抹笑容,众人看着他这笑容不知为何心中突然冒出了一股后悔的感觉,似乎自己就不该追问一般,可不容他们多想,就听到刘澈声音响起。
“我说的那支可以直接战斗的部队,就是在场各勋贵们的私兵。”
此言一出所有人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有爵位的官员脸色更是直接阴沉下来。
“好你个刘澈,竟然都把主意打到了我们头上。”
“难怪他一开始就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怪刚才说我们是忧国忧民,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我们呢!”
“娘的,果然读书人就没有一个好人。”
刘澈所说的私兵其实就是这些朝廷勋贵们的私人武装,前面已经说过禹国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这些拥有爵位的人对应自己的爵位是可以招募一定数量的军士作为他们的私人武装。
比如这里男爵的私兵人数是100,子爵的人数是500,伯爵则是800,侯爵1000,公爵则是5000.
之所以叫私兵,就是因为这些士兵属于私人武装,他们的所有一应花费自然也是需要他们自己掏钱。
要知道一支军队想要形成战斗力,其中的花费可不是一星半点,不说武器装备,光是几百上千人一天的伙食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因此这些勋贵每年在这私兵的投入上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如今他刘澈上嘴皮一搭下嘴皮就要他们辛苦培育的私兵上战场送死,他们怎么能愿意。
这要是放在平时早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了,可是现在因为刘澈这老狐狸,既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是忧国忧民的高调一喊,他们一时间也没有人能开的了口。
刘澈见众人沉默,心中早有预料,他向前一步,朗声道:
“陛下,臣愿先将家中一千护卫编入朝廷军队,即刻前往边关抵御外敌。臣虽不才,但也知国之大义高于一切,私兵亦为禹国之力量,当在此时为国效力。”
众大臣听闻,心中纷纷腹诽。有的心想:
“这刘澈,倒是会出风头,把我们架在这儿,自己先表起忠心来了。”
有的则暗自琢磨:“他这一开头,我们若是不应,怕是落下个不忠之名,可这私兵都是自家心血,哪能轻易割舍。”
赵甄看到众人还是默不作声,且都低着头不敢看向禹皇,也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扫视全场后说道:
“诸位大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如今武国、幽国陈兵边境,虎视眈眈,若我禹国边关有失,战火必将蔓延至国内。到时,诸位的爵位、封地、荣华富贵,皆将化为泡影。私兵固然珍贵,可若国亡,又何以为家?”
“太子殿下,非是老臣不愿,只是这私兵训练不易,耗费颇多,且一旦派出,家中防御亦成问题。”
太子赵甄微微点头,说道:“大人之忧,本宫理解。但如今朝廷已无兵可调,若不集中力量抗敌,待敌军破关而入,便是想保家亦不可得。且朝廷亦不会让诸位白白付出,待击退敌军,必有重赏与补偿。”
众大臣听了太子之言,不禁陷入沉思。
方才说话之人,心中权衡利弊:“若不派兵,日后在朝堂之上怕也难以立足,且太子所言不虚,国若不保,私兵再多亦是枉然。可这一去,不知能有几人归来。”
他抬头望向刘澈,见其神色坦然,心中一叹。
“罢了,臣愿出八百私兵,只望朝廷能善待他们。”
众人见已经有人表态,也纷纷动摇。
一位子爵喃喃道:“国之不存,私兵何用。臣也愿出私兵。”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臣表态,朝堂上的气氛渐渐转变。原本的抵触情绪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所取代。
“臣虽兵力微薄,但也愿尽绵薄之力,一百私兵听候朝廷调遣。”
禹皇看着大臣们的转变,心中欣慰又感慨:“诸位爱卿,今日之举,朕铭记于心。待凯旋之日,朕定当论功行赏,禹国上下,齐心协力,必能击退敌军。”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为禹国效死!”
此时的朝堂,虽面临危机,却因众人的齐心,有了一丝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