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人心思各异在契书上按上手印,陈三郎与几人各自怀揣一份契书,分别忙乎起来。

陈三郎没忘自己的使命,又回了文墨坊,一是需要打探王瑾仪的消息,二是抄书还得继续!

他想确认一下,这本《夕时放歌》确实是王瑾仪编写的,也许对别人来说不过就是一本诗集,对自己来说,却充满暗示,字里行间都透着王瑾仪的信息,这是找到她的希望!

文墨坊的李掌柜见陈三郎去而复返,想起刚刚他被人一脚踹翻在门前,有些胆怯地问:

“你没事了?”

陈三郎面带愧色抱歉地道:

“李掌柜,那是我兄弟,他这人太急了,看到我几天没和他联络,心里有点怨气,您别往心里去!”

李掌柜心想你都不往心里去,我往什么心里去?于是指着桌案上的诗集问:

“你还抄吗?”

陈三郎坚定地点头说:

“抄!我一定把这本诗集抄好。”

李掌柜状似无意地瞥了他一眼,陈三郎身上脏兮兮的,布衣被踹的两个脚印子还清晰可见。

陈三郎赶紧拍打着,从出了文墨坊就跟着霍英忙到现在,忙着赶回来是要跟李掌柜确认一下,这本诗集自己抄定了,千万不能留给别人,自己要确认是不是王瑾仪编纂的诗集。

如果是,要从中找到更多的王瑾仪的生活线索,从而追寻到她。

“李掌柜今天太晚了,我能明天抄吗?”

李掌柜想了想问:“你明天午时前能抄完吗?”

陈三郎翻看了一眼,确认了都是唐诗,大概有四十多首,因为熟悉应该很容易誊抄。

“我明天早上顶门来,争取午时之前抄完!”

李掌柜确认一下:

“好!那明天由你抄!”

陈三郎一身轻松地出了文墨坊,这是自己自打到文墨坊抄书以来,第一次如此心神畅快地出门。不是因为挣了钱,而是自己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心里的那颗星。

陈三郎突然脑袋里仿佛有什么闪了一下,想起了一个名字“夜空中的星”!

这个名字会不会也是王瑾仪?!想到此,他反身跑进了文墨坊问:

“掌柜的这本诗集的作者是谁?”

李掌柜抬起眼看着他说:

“这是崇文坊出的书,没有作者。

这些都是官办书籍,只有官家书店和书房才能刊印和贩卖。我们店没卖这书,有人要收藏,我们才借来抄,如果还有人买,你还可以继续抄!”

陈三郎一听原来如此,于是点着头重新出门这一路上脑袋里想的都是王瑾仪,原来她早就在寻找自己,而且巧妙地用各种方式在寻找,自己居然像个傻子一样,就这样白白地抄了两年多书,都没发现这个叫夜空中的星的人就是王瑾仪!

越想越懊恼,要知道一个家教严格的女孩子无法随意出门,她寻找自己该多困难,可她聪明地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留各种线索!

想必王瑾仪一定是盼望着,失望着,一年又一年地出书寻找自己!然后又是何等失落地等待着?

陈三郎默默地站在街边满心懊悔。

想起自己第一次抄话本子的时候,看到作者名字叫夜空中的星,自己居然没有多想想,哪怕自己带着一丝侥幸多去打探一下,也不会浪费了将近三年时间!

不知站了多久,不知想了多久。

陈三郎望着新月刚刚露出模糊的边缘,阳光的余晖还没落尽,他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脑海里好像有一个人在唱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听清

那仰望的人

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夜色渐渐深了,霍英终于在街边找到了陈三郎,见人正呆呆傻傻地坐在街边默默地垂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霍英有些紧张,关切的将人带回家。

一路上陈三郎脑袋里出现的都是王瑾仪寻找自己的画面:

王瑾仪不分白天黑夜,坐在桌前奋笔疾书,

王瑾仪正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自己能跟她联系……

从这天以后,陈三郎就住在了县城,每天披星戴月地忙碌,一边认真抄书努力自学,一边配合着木匠们搞好设计,努力推销床铺,有时间还要到不同的书坊打听“夜空中的星”都有哪些作品……

陈三郎奔走在不同的书坊之间,努力向人打听夜空中的星是哪里人?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一个老者,有的说,是一个常年写书高手,还有人更夸张地说他是王家的一个少爷!

王家?!陈三郎可以断定的是王瑾仪跟自己一样,前世记忆还在,依然彼此相爱。

其它的都无法确认!她现在姓什么,叫什么。今年多大了,家在哪里,什么家事,都无从得知!

就这么艰难,辛苦地干了三年多,陈三郎终于赚了点钱,存够了参考费用,买了文房四宝,也赚到了乡试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

今年陈三郎提前两个月出门,为了路上节约费用,和霍英商定先步行赶路,等过几天累了再雇车。

俩人从浔南县出发,走了两天,天黑下来了,就近发现了一个残破的土地庙,在废弃的三间庙堂中找了个半坍塌的墙角,点好篝火,陈三郎借着微弱的篝火烤了烤干粮,和霍英背靠背找了个背风的墙角,凑合一宿,准备明天早起赶路……

…… ……

秋日破晓,秋风微凉。

王家老宅里各房按昨日要求,主子们都有序忙碌着,各房鱼贯出门在老管家王谦的指点下,纷纷上了各房的马车,浔阳府城门一开就粼粼出城。

祖父曾说家里备了两块地,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南,两块地都请人看过,符合背山面湖四周群山环绕,静谧、优美的基本条件。

今天带全家人一个不落地去看地,一是让大家参与修建藏书楼的选址,第二也是要让子孙们知道,自家有了浔阳府城外这两片地的祖产。

既然是浔阳王氏公中共同投资兴建,那王家子孙就得共同参与,而且是全程都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