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早上一起来苏昭昭就泡上了干香菇。

炉子上放着的大铁壶里装了满满一壶的水,用炉子里的余碳慢慢烧着。

只是这水温不够烫鸡,鸡要烫一烫,鸡毛才好拔。

顾想跑回家,用厨房里的大灶另外起火烧开水。

宰鸡的刀要锋利才行,家里的菜刀有点钝了,顾衡拿了一个白底印花儿的碗用碗底来磨刀。

磨了一会儿后,他把碗给了顾念,让她拿着接鸡血。

然后一手拎着鸡,一手拿着刀,飞快的拔了鸡脖子上的毛,手起刀落的把老母鸡给噶了。

等顾想烧好水后,爷仨围坐在一起拔鸡毛。

这是一个细致的活儿,要想干干净净的吃鸡,就得仔细的拔。

一家人分工明确,苏昭昭只负责炖鸡。

宰鸡的活儿也是顾衡的,他力气大,动作也麻利,一顿操作下来,让苏昭昭有一种每一块儿鸡肉都一样重的错觉。

为了中午就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顾衡一宰好鸡,苏昭昭便开始炖鸡。

新鲜的鸡肉,用不着焯水,泡一泡血水就可以了。

苏昭昭先用生姜炒了鸡肉,放了一点白酒去腥,然后再加入水,大火烧开后,再放入香菇、盐,用小火慢慢的炖。

炖了差不多半个小时,香味儿就出来了。

苏昭昭吸了吸鼻子,这味道奇香!

一家人,中午美美的吃了一顿!

看着剩下的鸡汤,苏昭昭安排晚上的伙食,“晚上煮鸡汤面!”

顾想顾念眼睛都亮了!

……

星期一上班,苏昭昭把上个礼拜就写好了的会议报告交给了刘主任。

刘主任看完很满意,把报告放一边,问她,“培训课上得怎么样?青山镇供销社的同志没为难你吧?”

苏昭昭笑着摇头,“青山镇供销社的同志都挺好相处的,王主任还让我带话,说下次有时间请你喝酒。对了,王主任还包了红封。”

刘主任道:“给你们的,你们自己拿着,总不能让你们白辛苦一趟。”

从刘主任办公室出来,苏昭昭回了购销科办公室。

“明天上午要到一批今年的新棉花……”杨远征正在和谢科长汇报工作。

进入十一月,温度立马就会大降,棉花成了这个月最受欢迎的商品。

供销社里往年的旧棉花和棉被上个月就被清空了,大家都等着今年的新棉到货。

店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问。

就连苏昭昭都被军属们问过。

她也在等新棉,家里除了顾衡不缺棉衣外,她和两个孩子都要做棉衣,一人最少也要两身换洗。

她连布都买好了。

第二天上午,送棉花来的货车果然到了。

供销社的人齐齐动手先往库房搬。

搬完后,一个个的便开始内部购买棉花。

苏昭昭要了三十斤新棉。

除了做衣服外,她还得做几条棉被。

家里现在也就三床棉被,等到最冷的时候肯定不够用。

“苏姐,你买这么多啊?”

见她一下要了三十斤,大家都惊了一下。

胡佳瘪瘪嘴,“肯定是给人带的呗!知道咱们有内部价……”

话里话外就是苏昭昭帮着外面的人占供销社便宜。

苏昭昭没搭理她,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新棉社里有几个全是买给自己家里用的?

只要不过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她这么一说,好些人脸上都不好看。

要说占便宜,她爸胡副主任才没少占社里的便宜呢!

苏昭昭道:“大家都知道,我今年夏天才来随的军,家里的东西都是一点点新添的,这棉被棉衣也一样,都得一点点的添置,家里是真的缺,就这些,还不知道够不够呢。”

有人点头,“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就是这么来的,新办一个家,要想把家里一年到头要用到的东西置办齐,要费不老少的钱呢!”

“对,我家冬天用的棉被,就一床就得要八斤十斤的棉花。”

这么一说吧,三十斤的棉花真的不多。

内部购完后,何芳把以前写的通知张贴到了店门口,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棉花到货。’

然后供销社又迎来了一波买棉潮。

苏昭昭去了一趟裁缝铺,为做棉衣的事儿。

刘桂兰差不多已经出师了,大着个肚子,量尺记录裁布踩缝纫机的都是她。

只有难点儿的才让老裁缝动手。

不是老裁缝偷懒,主要是刘桂兰太勤快,用她的话说,等她生了,她师傅一个人就得累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得让他师傅歇歇。

大着的肚子对刘桂兰来说就像是不存在,手脚可麻利了。

“你要做啥款式的?长的还是短的?”

棉衣的款式差不多,除非就是外面料子的颜色花色不同,再有就是领口的样式。

苏昭昭道:“短的吧,两个孩子的棉衣领子做成小立领……”

她一边说,刘桂兰一边记,“一个孩子做两件啊?”

“对,他们也没棉袄,做两件好换洗。”

刘桂兰就道:“棉衣可不能随便洗,越洗越不保暖,最好是做一层内胆,外面脏了,把带着棉花的内胆拆了,只洗外面的衣服就成了,要是再多做一件外衣,就当有两件棉衣了,这外衣,还能在其他节气穿。”

苏昭昭挑挑眉,她之前都没想到,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呀。

“那就按你说的做,做个能拆洗的内胆,不过还是做两件,要是缺布料我再去买了送来。”

刘桂兰道:“买点里布就成了。”

定好棉服,剩下的就是做棉被了。

不用苏昭昭自己去找,没过两天,裁缝铺旁边的店开了门。

按以前的惯例,十一月到第二年的一月,这三个月期间,供销社会开一家店,主要业务就是‘弹棉花,做棉被’,店里面的弹棉匠并不是供销社里的员工,而是专门找来的弹棉匠手艺人。

算是临时工。

何芳私下告诉苏昭昭:“有手艺没点关系也当不了这‘临时工’,别看一年就开三个月,可赚钱了。”

弹棉匠并不像他们这样按月拿工资,赚的每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供销社也就收取一点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