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史记·张丞相列传》

刘邦自赵地返回长安后,虽然对于贯高的举止有所怀疑,但由于赵王张敖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女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引发内乱,刘邦并没有贸然采取行动。

直到汉九年(前198年)春,贯高的仇家得知了贯高曾有刺杀皇帝的举动,于是向朝廷告发,刘邦这才命人将张敖、贯高等人全部逮捕。

得知消息,曾参与此事的十余名臣子争相刎颈自杀,贯高见状,怒骂道,“谁让你们自杀的?此事大王并未参与,如今却要受我们拖累,如果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开脱罪责?”

于是,张敖、贯高、赵午等人皆被逮捕,装入囚车后押往长安受审。同时,刘邦命人在赵国张贴告示:群臣和宾客中有敢追随张敖者全部灭族。面对如此严厉的惩罚,郎中田叔、孟舒等人仍然不放弃追随张敖,他们自己剃掉头发,全都装作张敖的家奴跟随入京。

张敖、贯高等人被押赴长安后,刘邦命人严加审讯,贯高作为首犯当先受审,然而无论狱吏用鞭子抽打,还是用烧红的铁条去刺,哪怕已经遍体鳞伤,贯高却始终坚称,“此事只有我们臣子参与,赵王确实不知情”。

吕后得知消息,也跑去向刘邦求情,表示张敖已经迎娶了鲁元公主,怎么可能有谋反之心。刘邦则怒道,“若是张敖想要夺取天下,难道还会考虑你女儿吗?”吕后见状,只能无奈退下。

不久,廷尉将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上报刘邦,刘邦叹道,“果真是个壮士啊”,心知对于这种人,严刑拷问根本不起作用,便问群臣道,“谁与贯高相熟,可通过私情问问他?”

中大夫泄公上前说道,“我与贯高为同乡,对他比较了解,此人在赵国本就以忠义着称。”

刘邦于是命泄公前去探查,此时的贯高已经被打的难以行走,只能被人抬着上堂。泄公来到贯高的舆床前,贯高听到动静,艰难的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个熟悉的面容,问道,“是泄公吗?”

泄公没有直接问罪,而是对贯高进行了慰问,又像平常熟人相见那样交谈,然后才问道,“此事赵王果真没有参与吗?希望你如实相告,如果此事乃是赵王所谋,我可以替你向陛下求情,你也不必替他人受过了。”

贯高痛苦的咳嗽了两声,喘着粗气说道,“有谁不爱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呢?如今我的三族都要因此被处死了,难道我会用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一命吗?但是赵王确实没有谋反,此事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之后又详细叙述了自己谋刺的前后经过。

泄公见贯高所言不似撒谎,便入宫将情况告知了刘邦。不过,刘邦仍然没有全盘相信贯高的供词,贯高曾为张耳的门客,辅佐其父子两代,对张敖肯定忠心耿耿。更何况,刘邦对于这些门客心中的“道”也有所了解,在这些门客心中,可是只有赵王而无他这个皇帝,他们以死报效张敖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决定再试探一次。

为此,刘邦当着泄公的面,下令赦免了张敖的罪状,将其释放出狱,然后又对泄公说道,“你去告知贯高,朕已经将赵王释放,念在他为人忠义,也一并将他赦免了。”

于是,泄公再度前去见贯高,将刘邦已经释放了张敖的消息告知了他,并表示贯高也被赦免了。贯高再三向泄公询问,得知张敖果真被赦免后,脸上这才浮现出一丝喜色,然后说道,“我至今不死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辩白赵王确实没有谋反,如今赵王已经被释放,我也死而无憾了。更何况,作为臣子却谋刺皇帝,我还有什么脸面再侍奉陛下呢?”

泄公见状,知道再劝无用,只得叹了口气起身离开,而在其身后,贯高仰起脖子,自刎而死。

刘邦得知消息后,对于张敖的怀疑这才消除了七八分,正式将其赦免出狱,不过毕竟事涉谋反,想要恢复王爵是不可能了,念在与其父张耳的往日情分和迎娶了鲁元公主的关系,将其降封为了宣平侯,同时赦免了那些以钳奴身份跟随张敖入关的宾客。

张敖被降封为侯后,刘邦改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刘如意因年幼留居长安。刘如意被改封后,陈豨这个代理的代国丞相也转任为了赵相国,依旧统领赵代两地军队,驻兵代地防备匈奴。

张敖事件虽然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但带给刘邦的冲击却不小,他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吕氏外戚的势力实在太强了。

当初刘邦在沛县起兵,吕雉的兄长吕泽便在单父拉起了一支队伍,虽然自灭秦以来,吕泽的军队一直归入刘邦麾下,但却始终较为独立,且长期由吕泽亲自率领。

在西汉开国功臣中,仅是明确被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便有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都昌侯朱轸、阳夏侯陈豨、东武侯郭蒙、信武侯靳歙、阳陵侯傅宽、阿陵顷侯郭亭、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吕泽麾下封侯者,仅次于韩信。

除了以上几人之外,吕婴、张平、元顷、董渫、靳强、冯溪,高邑、陈涓、刘钊、戎赐、摇毋余、陈濞、吕元越、华无害、华寄、周灶、召欧、缯贺、王吸、丁义、庄不识、丁礼、陈仓、毛泽、张越等功臣亦与吕氏关系密切。

再加上吕泽、吕释之兄弟、吕嬃的丈夫樊哙、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以及由功臣联姻形成的庞大关系网,吕氏不仅已经形成了一股极为庞大的政治势力,而且深入了政治、军事、诸侯等各个权力阶层,这不能不让刘邦警惕。

自己在世时还能压制这股势力,可是一旦自己去世,太子刘盈即位后又该怎么办呢?一想到自己那个性格仁弱的儿子,刘邦眉头一皱便忍不住低声骂道,“这小子的性格怎么一点也不随老子”,随即脑海中又浮现出了皇子刘如意的身影,“这小子性格倒是比较像老子。”

如今刘邦年事已高,他不得不考虑刘氏江山的传承问题,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夺取的天下,在自己死后落入他人手中。那么,又该如何解决吕氏的威胁呢?刘邦不禁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沉思良久,刘邦揉着眉头低声自语道,“若无他法,恐怕也只能换掉太子了!”

由于吕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周吕侯吕泽已经在一年多以前平定韩王信叛乱的战争中战死,刘邦于是决定趁机瓦解吕氏集团的力量,同时尝试改立太子。

不久之后,刘邦任命戚夫人的父亲戚鳃为中尉,这可是管理京城武库,兼领左右京辅兵卒,负责戍卫京师和京城治安执法的高级武官。与此同时,开始向外透露想要改立太子的想法。

在得知刘邦想要改立太子后,与吕氏关系密切的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而刘邦的这一举动,更是彻底激怒了皇后吕雉。

西汉立国以来,吕雉虽然凭借原配夫人的身份被立为皇后,但却如同生活在冷宫中一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刘邦几面,不过对刘邦早已死心的吕雉对此毫不在意,没有争宠之心的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唯一所期盼的,便是儿女富贵平安。正因如此,当得知刘邦要将鲁元公主远嫁匈奴,她才会苦苦哀求;当张敖被下狱,她才会据理力争。

对于儿子刘盈,吕后最大的期盼,便是他能够坐稳太子之位,将来顺利继承皇位。却没想到,自己没有想去与她戚夫人争宠,戚夫人竟然想要夺取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

吕后知道,想要挽回刘邦的心是不可能了,自己想要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只有以大势迫使刘邦放弃易储。为此,吕雉以朝中的吕氏势力为基础,开始大力拉拢朝中官员。

在汉初的朝堂上,萧何、周勃、周昌等丰沛元从功臣集团作为刘邦的嫡系,不仅资历最深,而且地位最高,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早年便与吕后相识,且当年颇得其照顾,无论是出于个人情感,还是因为樊哙的居中联络,丰沛元从功臣的态度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

此外,在那个宗法制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年代,由于吕后原配皇后的身份和刘盈嫡长子的身份,其他朝廷大臣在太子刘盈和赵王刘如意之间,自然也更为倾向于嫡子出身的太子刘盈。

结果,在刘邦还未正式宣布改立太子的情况下,便遭到了满朝大臣的一致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更是在朝堂上与刘邦据理力争,公然表示即便刘邦下令废除太子,自己也坚决不会接受这样的诏令。

由于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刘邦不得不重新思考此事,他可不想因为易储而引发朝廷动荡。

那边,吕雉通过联络朝中大臣引导舆论,不断给刘邦施压;这边,戚夫人却是凭借着刘邦的宠爱,每天在刘邦面前吹耳边风。

意识到戚夫人还不死心,吕雉为了迫使刘邦放弃易储,又派吕释之去找处于半隐退状态的张良,希望说服张良劝说刘邦。

张良本不想参与此事,却又拗不过吕释之的死缠烂打,无奈之下只好说道,“这种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恐怕难以奏效。我知道有四个人,人称‘商山四皓’,皇上一直想要招揽而不能如愿,如果太子能够请他们出山,使他们随太子上朝,必然能使陛下回心转意。”

所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时,曾广招天下各派士子入朝担任博士,掌管书籍文典、参与讨论国事,这四位便是七十位博士中的四位,后因“焚诗书、坑儒生”事件,四人退出朝堂隐居于商山。四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天下士子中影响力极为巨大,因而被尊为“商山四皓”。

刘邦称帝立国之后,也曾派人请四人出山,然而由于刘邦不喜儒学,也不尊重儒生,四人对刘邦的使者避而不见。

吕释之打听清楚之后,便将消息告知了吕雉,吕雉于是让太子写了一封言辞谦恭的书信交给吕释之,又让其带上厚礼前去拜见“商山四皓”,并将废立太子之事详细说与四人。

这四人本就极为重视儒家礼教,听说当今皇帝竟然想要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当即便决定出山。对于这四位儒学大家而言,无论是太子的书信还是金银财宝,都不如维护儒家礼教重要。

不久后,刘邦举行宴会,这四位老者便跟着太子刘盈前往参加。刘邦见到刘盈身后跟着四位年过八十、须发皆白的陌生老人,一时间感到非常惊讶,便问起四人的来历,当得知这四人便是“商山四皓”后,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多年来我一再派人寻访诸位,你们却始终避而不见,如今为何却来追随我的儿子呢?”

四人回答道,“陛下一向轻慢高士,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期待为太子效死,我等自然也愿意前来。”

刘邦听了一惊,看了看太子刘盈,又看了看四人,只好尴尬的笑了笑,说道,“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

宴会结束后,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四人的背影说道,“我原本想要更换太子,如今不仅朝堂大臣纷纷反对,现在这四人前来,更说明天下士子也都反对。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很难动他了。”

由于“商山四皓”的出现,刘邦最终还是放弃了易储之事,毕竟在群臣和天下士子皆反对的情况下,如果强行易储,恐怕立时便要天下大乱了。

这次,无论戚夫人再如何痛哭哀求,都无法让已经下定决心的刘邦再回心转意。之后,刘邦命年仅八岁的刘如意前往赵国就封,以示彻底放弃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