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姜滔到达庐江郡治所寿春之后,得知城中只有数千守军。
姜滔便立马派人前去劝降。
城中这点兵马,根本不可能抵挡住大军的攻城,想来城中守军必会投降。
只是姜滔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却真得出现了意外。
庐江太守刘勋,居然誓死不降。
坚决要带领数千守军,抵抗姜滔的进攻。
原来这刘勋乃是袁术故吏,很早就跟随袁术了。
算是袁术的嫡系。
而这刘勋,也算一个忠义之人。
虽然袁术让其留下守卫舒城,已是弃子。
但是刘勋仍然感念袁术的知遇之恩,不肯投降。
姜滔无奈,只得对舒城围三缺一,让大军发动强攻。
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动地。
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舒城,城墙上的守军拼死抵抗。
但在如雨点般的箭矢和投石的攻击下,渐渐不支。
云梯搭上城墙,攻城先登悍不畏死,向上攀爬。
终于,数股先登死士登上城墙,渐渐在城墙上稳住了阵脚。
不久之后,东城门率先破城。
大军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入城中,舒城的防线瞬间崩溃。
城内的守军四处逃窜,一片混乱。
好在姜滔立马让张合、张辽两部,负责巡弋城中。
抓捕溃兵、击杀趁机作乱的贼匪。
庐江太守刘勋,不善武力,轻易便被中郎将徐晃率先给俘获。
曹仁等人见此,虽有羡慕,但也不觉遗憾。
当姜滔见到刘勋之后,亲手为其解除束缚的绳索。
对其道:“我伐袁术,乃是此人胆敢僭号天子。
先生将庐江治理的井井有条,也是有才华之人。
想来也是一时糊涂,才会受袁贼蛊惑,背叛朝廷。
我愿赦免先生的罪责,只求先生助我平定扬州。
如此,方能让扬州百姓,少受兵灾之祸。”
刘勋听到姜滔居然不追究他的责任,很是惊讶。
但对于姜滔想让其归降,也很是犹豫。
不过,想到自己能为袁术做得都已经做了。
若是自己再坚决不降,也是白白送命了。
于是刘勋思量许久之后,向姜滔跪拜道:“我愿助齐国公平定江东,只求不让我与袁使君兵戎相见。”
姜滔听到刘勋的话,立马答应。
对付袁术,多他一个刘勋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没必要纠结。
……
数日后,舒县城破,庐江太守刘勋归降姜滔的消息传到居巢。
袁术等人又是惧怕不已。
这几日,有周瑜的粮草供应,使其没有断粮的危机。
只是袁术,一直不知该去往何处?
北面有姜滔大军;
西面有孙策这个叛军;
南面豫章郡,有对手刘繇余部华歆、朱皓驻守。
西面荆州,亦是自己死敌刘表的势力。
此时的袁术,是真的无路可去了。
身边的从事杨弘见袁术不知所措,便提议道:“不若我等也前往潜山,投靠陈兰、雷薄两人。
潜山广大,我等可避祸此山中。”
袁术听了杨弘的话,又真的无路可去,便同意了杨弘的建议。
于是袁术便带领大军,前往潜山。
走时,袁术想让周瑜带着部曲跟其一起逃走。
周瑜以自己身为居巢长,要保境安民为由,决心留守居巢。
袁术见此,也不强求。
……
袁术走后数日,姜滔便带领大军来到居巢。
只见一支部曲,已在居巢城外十余里迎接。
待姜滔大军走近后,才得知乃是居巢长率众迎接齐国公。
而更让姜滔惊喜的,便是居巢长居然叫周瑜。
“哈哈哈,早听闻周太守之子有王佐之才。
今观公瑾,果然是器宇轩昂,一表人才啊。”
听着姜滔的夸耀,周瑜有些奇怪,自己虽小有名气,但还不足以名冠天下啊?
而这齐国公,看自己的眼神似乎在发亮啊?
不过周瑜虽然奇怪,但心中又放松了不少。
其实在这之前,周瑜也是犹豫着是归降齐国公姜滔;
还是退往江东,投靠自己的好友孙策。
虽然论感情,周瑜更愿意前往江东。
但是周瑜也已经看出来了,这个齐国公姜滔,是有扫平天下的野心。
怕是在击败袁术之后,便会对江东孙策下手。
若自己此时前往江东,最后仍然是兵败或死或降的局面。
于是从务实出发,最后周瑜还是选择了归降姜滔。
“齐公谬赞,瑜当不得齐公如此夸赞。
齐公如此之快,便击退袁术,才是真的令瑜敬佩不已。
如今袁术已是丧家之犬,想来灭亡已是迟早之事。
我与江东孙策,乃是多年好友。
今向齐公请命,前往江东说服孙将军来归,还望齐公恩准。”
听到周瑜请命前往江东说降孙策,姜滔有一丝犹豫。
对于如今的孙策,姜滔根本不放在眼里。
毕竟其才刚刚发迹,实力还有限。
相信只要自己大军渡江,平定江东也是早晚之事。
但若是把孙策的头号智囊周瑜放去江东,其若返回。
怕是给自己造成不小的麻烦。
姜滔思考良久,最终还是决定一试。
这周瑜是有眼光之人,想来不会轻易与自己作对。
“如此甚好,我便以公瑾为我使者,前去说降孙策。
你可告知孙策,若是其愿归降,我便代天子表其为镇南将军,交州刺史。”
听到姜滔居然要把孙策发配到交州,周瑜一脸为难。
如今的交战,可是瘴气之地。
地广人稀,连幽州都不如。
且交通不便,一旦去了,便很难再回中原了。
不过周瑜最后还是领命了。
因为周瑜明白,姜滔这是忌惮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
将其派往交州,虽然是将孙策发配,但也是保孙策一条命。
否则这姜滔代汉之前,必然会除掉孙策,以免其发动叛乱。
……
当姜滔看着周瑜走后,便也带领大军,继续追击袁术而去。
而此时袁术,却被旧部陈兰、雷薄等人,拒之于潜山之外。
“真是忘恩负义之辈。”
袁术对于被陈兰、雷薄拒绝入山,很是气恼。
但此时的袁术,根本没有余力对付陈兰、雷薄两人。
最后,袁术只得带领大军,往南而逃。
至于逃向何处,袁术也根本不知道。
只是当晚,其从事杨弘等人,居然也带众逃离。
而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数日之内,万余大军,溃逃到只剩四千余人。
一时,袁术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