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130章 窦漪房(五)组织部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窦漪房(五)组织部长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吴楚七国之乱,如狂风骤雨般骤然爆发,瞬间打破了大汉王朝的宁静。当时的局势极为严峻,七国联军来势汹汹,大有颠覆汉室江山之势。

汉景帝在这危急关头,焦急地览遍诸窦子弟,期望能寻得一位,足以担当大任,力挽狂澜的英才。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反复审视之下,竟发现诸窦子弟中,才能没有能超过窦婴的。

窦婴此人,此前因与窦太后意见不合,被窦太后削了名簿,心中本就存有愤懑与委屈。当景帝委以重任之时,他竟称病言不堪重任。或许是过往的遭遇让他心生退意,又或许是对局势的严峻,感到力不从心。

窦太后听闻窦婴的这番推辞,由是惭愧不已。她或许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过于冲动和狭隘,竟险些让国家在危难时刻,失去一位可用之才。

后来,汉景帝力排众议,毅然拜窦婴为大将军。窦婴肩负起了守卫荥阳,这一至关重要的使命,同时负责监管齐国与赵国的兵。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荥阳之地成为了抵御叛军的重要防线,窦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调兵遣将,精心布防。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七国之乱终于得以平定。汉景帝论功行赏,以军功封窦婴为魏其侯。窦婴的威名瞬间传遍天下,于是游士宾客们争相归附窦婴。

这些游士宾客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怀才不遇的文人雅士,有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武士豪杰。他们纷纷聚集在窦婴的门下,期望能借助窦婴的权势,一展抱负。

每次朝议大事之时,列侯们面对窦婴,都不敢与之抗礼。窦婴的意见,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言论和决策,备受尊重和重视。

至此,窦氏一门三人封侯,窦氏家族的荣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彰显了窦氏家族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更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权力斗争的激烈残酷。

窦氏的崛起与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以及家族自身的努力,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封建王朝的时代,家族的荣耀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窦氏的辉煌也成为了大汉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汉景帝刘启时期,窦太后虽然大力的扶持自己的窦氏族人上位,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推举自己的小儿子刘武成为汉景帝的继位人。在国家人事任用方面,窦太后是深入其中。

不过在国家的大事面前,她还是理得清孰轻孰重的。面对七国之乱,窦太后也是全心全意的去支持自己的儿子汉景帝。

可是,窦太后这个人,心胸也算不得开阔,她也是一个容易记仇而后事后择机报复的人。在公元前 154 年,七国之乱的关键时刻,汉景帝展现出了他的果断与睿智,毅然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将全军统兵的重任交付于他。

周亚夫,这位身负重任的将领,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整个战局的全局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谋划。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经过反复的权衡和斟酌,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极具策略性的重大决策,抛出梁国给吴楚。

梁国,乃是窦太后的幼子梁王刘武的封地。在这场战争中,梁国成为了战争的焦点和前沿。周亚夫的这一决策,无疑将梁国置于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吴楚联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梁国,梁国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和巨大的压力。

而梁王刘武,面对自己的封地遭受如此重创,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怨恨。他认为周亚夫的决策,是对他的不公和抛弃,这种怨恨在他心中深深地扎根,并且不断地滋长。他无法理解为何要以牺牲梁国为代价,来谋取战争的胜利,对周亚夫的这一策略,充满了质疑和不满。

战争往往是残酷的,决策的制定需要权衡诸多因素。周亚夫的这一决策,虽然在当时引起了梁王刘武的深切怨恨,但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和最终的结果来看,或许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终的胜利。

七国之乱被成功平定之后,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但宫廷之中的暗潮却汹涌而起。刘武每次入宫朝见窦太后之时,都不忘对条侯周亚夫,加以中伤。刘武心中的怨恨,犹如燃烧的烈火,每一次的诉说,都充满了恶意与诋毁。

窦太后对于梁王刘武,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疼爱,视若珍宝。而周亚夫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对梁国的置之不理,让窦太后对他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早已愤懑难忍,一心想要将其除去。

于是,窦太后精心谋划,心生一计。她坚决地要汉景帝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窦太后深知,依照一直以来的惯例,若要进行封侯这样的大事,汉景帝必然需要与丞相周亚夫,进行商讨,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推行此事。

王娡的哥哥王信,此人平日里沉迷于美酒,声名狼藉,在众人眼中,毫无半点可取之处,更谈不上有任何显着的功绩。

而丞相周亚夫,向来以耿直和坚守原则着称,他的心中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底线。对于王信这样既无才又无德之人,周亚夫决然不会同意将其封侯。

在此之前,周亚夫曾极力反对汉景帝,废立太子之举,这一行为已经让汉景帝大为恼火。倘若此次周亚夫再因为反对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而违背汉景帝的意愿,那无疑会如同火上浇油,更加剧汉景帝对他的憎恶。

宫廷斗争,往往充满了权谋与算计。窦太后的这一计策,充分利用了各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封侯之事,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各方势力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周亚夫坚守原则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却也因此成为了他人攻击和陷害的目标。

结果不出窦太后所料,周亚夫果然坚决反对,封王信为侯,并且据理力争,言辞激烈而坚定。他以清晰的逻辑和充分的理由,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毫不退缩地坚守着内心的原则。面对周亚夫如此激昂的陈辞,汉景帝陷入了沉默,脸上的表情复杂而凝重,最终默然而止。

此事虽在当时暂且被搁置,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并未停止转动。后来,因周亚夫的狱中绝食而亡,这一事件再度被提起。王娡的哥哥王信,最终还是如愿被封侯,达成了窦太后最初的心愿。

对于这一充满波折的历史史实,对于窦太后执意封王信为侯的举动,司马迁在《绛候周勃世家》的结尾,以其独特的笔法曲笔交代了其中的隐晦曲折,大有深意。“条侯果饿死。死后,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这简短的一句话中,一个“果”字犹如弦外之音,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意蕴深远。

这一个“果”字,蕴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周亚夫一生功勋卓着,却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它反映了封建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在那个等级森严、权谋交错的环境中,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政治的旋涡所左右。

从司马迁的写作风格来解读,这个“果”字体现了他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他不直接评判是非对错,却通过这一个字,让读者自行去品味其中的深意,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揭示出历史背后复杂而深邃的真相。

当然,除了周亚夫之外,还有一些大臣,因为得罪了窦太后,最后也遭到了迫害。公元前 148 年,一桩令人震惊的事件,打破了宫廷的平静。

窦太后之孙临江王刘荣,侵占宗庙之地为自己兴建宫室的不法之事,被无情地揭发。在这严峻的时刻,汉景帝派遣中尉郅都,负责审讯刘荣。

郅都,这位以执法严苛着称的官员,在审讯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铁面无私和毫不留情。刘荣面对郅都的严厉审讯,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深知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严重,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在极度的惊恐和绝望之中,最终选择了畏罪自杀。

窦太后得知长孙刘荣的死讯之后,犹如被点燃的火药桶,怒火中烧。她将刘荣的死,归咎于郅都执法过于严苛,毫不宽容。

在窦太后的眼中,郅都的行为,是冷酷无情的,她无法接受自己的长孙,就这样在审讯中失去了生命。于是,窦太后以其威严和权势,用严刑峻法处置郅都,毫不留情地将郅都,革职归乡。

然而,汉景帝却对郅都的执法能力和忠诚深信不疑。他深知郅都在抵御外敌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为了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稳定,汉景帝秘密派使者持节,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守。并且特许他抗击匈奴时,不必长途跋涉到长安领旨,直接奔赴雁门上任。

匈奴铁骑,犹如一群贪婪的恶狼,连年南侵,肆无忌惮地骚扰着边境地区。他们的铁蹄所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边境数郡,长期陷入混乱与恐慌之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久不安宁。

匈奴,这个凶悍的游牧民族,向来听闻郅都的节操威名。郅都的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令匈奴人闻风丧胆。当他们得知郅都就任雁门太守,这一消息时,惊恐的情绪瞬间在整个部落中,蔓延开来,仿佛末日即将降临。

郅都抵达雁门郡后,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无畏的勇气,迅速整顿防务。他的威名如同黑夜中的明灯,让匈奴骑兵心生畏惧。

于是,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远地离开了雁门。在郅都在任期间,匈奴始终不敢靠近雁门郡一步,边境的百姓,得以暂时享受难得的安宁。

然而,匈奴对郅都恨之入骨,他们不甘心就此退缩,便使出了阴险狡诈的手段。派人深入汉朝内地,四处散布不利于郅都的谣言,试图抹黑他的形象,破坏他的声誉。

窦太后听到这些谣言后,不加追究分辩,便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深知郅都的忠诚和冤枉,他挺身而出说道:“郅都乃忠臣。”试图为郅都辩解,并准备释放他。但窦太后却始终不忘旧恨,坚决不许释放郅都。在她的蛮横干涉下,郅都最终惨遭杀害,一代忠臣就此陨落。

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仿佛嗅到了可乘之机,再度侵入雁门。他们如入无人之境,边境再次陷入了,战火与灾难之中。

窦太后的固执和短见,使得一位能臣良将,含冤而死,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郅都的死让民众对朝廷的公正和明智产生了质疑,也让边疆的防御力量受到了削弱。

周亚夫最终的悲惨结局令人惋惜,而郅都的含冤离世更是让人痛心疾首。由此可见,窦太后在汉景帝在位期间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尽管她没有实际执政的机遇和才能,但她却扮演着汉景帝背后的“组织部长”角色。她毫不掩饰地干涉朝廷的人事安排,对自己的亲戚给予全力支持。

对于那些冒犯过她或她家人的人,一旦找到报复的机会,她绝不会错过。在这个过程中,汉景帝虽不认同窦太后的所作所为,但在面对母亲窦漪房时,他往往选择沉默不语。这种态度使得许多朝廷的忠臣良将遭受冤枉,甚至失去生命。

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无疑是窦太后。然而,在窦太后的强硬态度下,汉景帝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顺从。但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汉景帝或许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最大不顺从。

窦漪房最属意的继位人,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其次是她的长孙刘荣。最后的结果是,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汉武帝。

既然刘彻成为继位人,并不是窦太后最希望得到的结果。自然,等待日后刘彻继承皇位的时候,窦太后必然要给他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