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局势也高度紧张,很多收到消息的商贾,都在想尽办法要逃离京城。
江政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断号召百官,劝说商贾留下。
要是没有这些商贾的支持,那很多物资缺乏的话,前线的士兵会越发艰难。
这些日子里,江家上下所有人都忙得脚不离地。
江政帮着靖王处理朝廷上的事务,规劝商贾留下,以免造成更大的恐慌。
而萧望被靖王委以重任,这一个月以来,负责训练新兵,守卫京城。
京营总共就剩下六个卫所,三万人出头,应付一般情况还行,倘若有大型动乱,这点人就够呛的,更不用说南边战线吃紧,宋砚之一路败退了。
而京营与镇北军的大战,事先大家也没有底,哪怕就是镇国公能够打赢,那北边的边境也需要军队守卫,训练一支新的镇北军防卫匈奴南下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所以萧望被朝廷委派,一口气练上十万新兵。
就连刚刚痊愈了大半的郝猛,也被萧望拉过去,帮忙盯着军械局生产新的兵器。
还不能行走自如的宁非池自告奋勇地当上了新兵的物资军需官,帮忙筹备一切粮草、衣服等物资。
而照顾着宁非池的尹茯苓也顺势加入了军队之中,成了一名军医,一边继续照顾宁非池,一边也为南北两线的战场输送疗伤草药,救治被遣送回来的伤员。
江瑶知晓她在外面忙得脚不离地,坐不住的她便想着过去帮忙。
如今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江家又是朝廷的顶梁柱,她实在无法忍受自己什么也没做的日子。
但考虑到她的身份问题,江政最终也没有答应让她出城,只是让她跟随着白浅竹和许靖莲去靖王府,陪着靖王妃天天宴请整个京城里的贵妇。
别看这些妇人每天都只管着府邸里的事儿,如果没有她们,那些在朝堂上当官的大老爷们也没法安心办理政务。
所以,靖王妃等人和这些贵妇维护好关系,便是帮那些做事的臣子安定好后方,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干正事。
靖王妃本就在靖王府里被囚禁多年,如今靖王成为摄政王,她也急着想要多拉拢京城中的各大家族,所以对这项安排十分上心。
只是,她没见过太多世面,本身也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很多时候都镇不住场子,靖王只好请了未来亲家母白浅竹帮忙。
白浅竹倒是镇得住场子,可她也无法跟这些贵妇聊得来,所以她又把许靖莲给拉了过来。
有了她们三个镇场子,京城里的贵妇也不敢看轻,纷纷前来赴宴,靖王府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白浅竹带着江瑶每天都有应付不完的客人。
江瑶一开始也抱怨,但一想到这是替萧望安抚拉拢群臣的机会,她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
至于韩子苒,她倒是没有去参与这些宴会,而是留在江府之中,给前线的尹茯苓提供一些医理上的启发。
战场上受创的士兵,最怕的不是没有药物,而是缺乏对细菌感染的认知。
即便暂时性缝补好了伤口,也依旧有可能死在后续的感染之中。
所以韩子苒提供一些相关的消毒灭菌知识,整理成册后让人交给前线的尹茯苓和军医。
除此之外,韩子苒又想着接下来便是寒冬季节,士兵的衣服和行军的被褥都是十分重要的物品,所以她便给胡可儿和钟侍书去信,让她们想办法在京城外开设工坊,生产棉衣和棉被,以供新军的需求。
宁非池四处筹备,但也需要有人生产出来才行,不然筹备都没有地方。
韩子苒虽然待在家中没有出去露面,但整个江府如今也是京城里最为备受瞩目的地方。
即便江家众人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家里,但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隐卫进进出出,将每个地方的最新消息都送到了韩子苒面前。
韩子苒根据这些消息进行分析,而后进行汇总后,每天都与陈松伟进行讨论,商议出合适的法子,让隐卫下去完成。
南部那么多地方有官员或商贾背叛朝廷,这些都是需要收集起信息,而后进行剪除的。
一旦将这些人铲除掉,也能够让徐英彦产生顾忌。
如此忙活了两个月,在得知徐英彦的大军已经抵达京城三百里开外,与宋砚之的军队对峙时,她也是吓了一跳。
好在隐帅的及时出现,让她悬着的一颗心踏实了不少。
只是,当初镇国公去信白守疆,是让他带五万兵马回来援护的,但韩子苒没想到白守疆居然会让隐帅当主将。
镇西军赶到之后没多久,立即就跟徐英彦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
隐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比徐英彦差,而镇西军又是精锐中的精锐,勉强挡住了徐英彦的锋芒。
双方在京城南边一条大河附近对峙,宋砚之和隐帅据河而守,占尽优势。
而徐英彦则军队数量庞大,还有一大群被抓来的流民军队当前锋炮灰。
徐英彦一开始还想着慢慢来,因为南方诸多地方在他的控制下,时间越是长久,越是容易跟北方的朝廷割裂,然后他便可与朝廷分庭抗礼。
但他没料到北边那么快就被镇国公给击垮了,一下子陷入了孤军作战的状态。
如今京城这一边已经平定了北边的威胁,很快就会挥师过来会合宋砚之,到时候徐英彦就越发难打这场仗。
所以,徐英彦得知消息后,立即对关隘发起了冲锋,杀了个天昏地暗。
隐帅和宋砚之见到对方不计代价的进攻后,决定以地换人,通过缓慢的撤退,每次都占据守城之力,消耗对方的士兵。
表面上,他们被徐英彦打得连连后退,但一直保留了有生力量,反而是徐英彦手底下的士兵被迅速损耗掉。
但徐英彦也在不停地招收当地的百姓补充兵源,士兵的数量并未减少多少,只是质量上却早已降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隐帅和宋砚之花费了很多工夫,总算是在京城外五十里的地方,在京城南方最后一座城池上,等到了江珣带来的援兵。
江珣率领着精锐士兵和骑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南方,而镇国公则率领着大军在后面追赶。
最后的决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