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郑成功的父亲是郑芝龙,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

郑成功幼年成长于日本肥前国,七岁时被父亲接回福建南安读书。

他读书天分颇高,不拘泥于章句,爱看《春秋》和《孙子兵法》,还学习制艺、练习武艺和骑射。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补为南安县学生员。

崇祯十五年(1642年)参加乡试,未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求学,并拜东林党人钱谦益为师。

南明时期,福王政权被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和黄道周在福建拥立明唐王朱聿键登基,改元隆武。

郑成功朝见隆武帝,被赐国姓,改名“成功”,授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

隆武帝想出江西亲征,郑成功随侍并献策,但受到郑芝龙阻拦。

后来郑芝龙决定向清廷投诚,郑成功力劝未果。

仙霞关守将撤兵后,郑成功坚守不退,因缺粮兵散而退至延平。

隆武帝亲征来到延平,清兵杀到致延平告破,隆武帝退守汀州后被杀,郑成功南溃回到安平。

郑芝龙降清后被带往北京,郑成功则与明大学士路振飞等人会盟,设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誓师抗清、恢复中原。

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取郑氏商舶资金,到南澳募兵,队伍发展到数千人。

清兵突袭安平,其生母田川氏身死。

当时郑彩、郑联兄弟占据厦门、金门,迎奉明鲁王朱以海。

郑成功率军归来驻扎在鼓浪屿,仍用隆武帝年号,操练兵马。

他与郑彩合兵攻海澄、与郑鸿逵合攻泉州,期间一些将领前来投奔。

明桂王朱由榔在广西肇庆登基并改元永历后,郑成功尊奉永历帝。

此后,郑成功继续在福建、广东等地与清军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也经历了失败和挫折。

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攻潮州失利后,取回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他建立五军,兵力大增。

之后,郑成功应永历帝之召南下勤王,但战事不利。

清兵进攻两广,广东形势危急,郑成功决定以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被荷兰侵略者侵占并建立殖民统治。

郑成功进军台湾前,写信要求荷兰侵略军撤出台湾。

荷兰侵略军头子派何廷斌来谈条件,何廷斌具有爱国思想,向郑成功报告了荷兰军情况并呈献台湾地图。

台湾人民也积极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战士二万五千人、战船百艘,在台湾鹿耳门一带登陆。

登陆后与荷兰侵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他的指挥有方、士兵英勇作战和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援下,荷兰侵略军战败。

1662年,最后一批荷兰侵略军被逐出台湾,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政府、制定法律、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努力建设。

他还亲自到当地高山族居住的地区进行访问,派人制造大批铁制农具在高山族人民中推广使用。

经过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台湾的各种生产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不幸的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后世评价】:

- 明朝遗民认为他反清复明、光复汉室,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支柱。

- 康熙皇帝评价他“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盛赞他是忠君爱国的忠臣典范。

- 革命党人认为他驱逐鞑虏、再续中华,是反抗异族统治的精神图腾。

- 大陆认为他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打败西方侵略者,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从传统士大夫角度,唐景崧评价他“由秀才封王,拄挣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是天下读书人楷模。

- 在闽台民间,他是保境安民、台风见了都绕道的百姓守护神。

《称号》:

人们常称他为“国姓爷”“延平王”“开台圣王”等。

《影响》:

-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壮举,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扞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这一事件向世人昭示了台湾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不容外人窃据。

- 他在台湾建立了政权,推行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

实行屯垦制度,解决了缺粮问题;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使台湾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进步。

- 郑成功带去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扎根、传播和发展。

- 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扞卫国家主权、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功绩》:

- 东南抗清:1646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郑成功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 收复台湾:1661年,他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经过数月的激战,于1662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成功收复台湾。

《过错》:

一些观点认为郑成功的屯田政策可能导致部分原住民被迫流离失所,在与原住民王国的战争冲突中造成了一定的杀戮,民族融合过程中原住民的一些传统文化和语言也因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