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京城,左所大街。

此地位于秦淮河中华门以东,因毗邻 “应天卫左所” 驻地而得名。

这条街道,商铺林立,住屋错落,还有祠堂与戏楼。

离秦淮河极近,乃是城内最为繁荣的商业街道之一。

这儿更是城内平民百姓看戏的好去处。

戏曲历经上千年发展,自秦汉起,至元朝 “元戏曲”,皆重娱乐性。

尤其元朝 “元戏曲”,是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

到了明朝,普通百姓追戏剧的热情,不亚于当代人。

各地戏楼分布广泛,城镇乡村、平原山区,有人群处便有戏楼。

像《西厢记》《牡丹亭还魂记》等明朝戏剧,深受百姓喜爱。

虽北方乱成一团,却不影响江南热闹,每日来戏楼的人众多。

每家戏楼生意都好,每日午时后,一点左右开始演出。

谭知行看遍南京城内戏楼,最终决定在梦春大戏楼长看。

这段时间,谭知行每日有时间便会过来瞧几场。

梦春大戏楼坐落于左所大街。

这座高大戏楼伫立在广场上,古旧的楼牌 “梦春大戏楼”,充满历史感。

戏楼建筑分上下两层,台口朝北或西。

台口高度适中,观众在台下可平视观看,无需仰头。

谭知行走进戏楼,找了个位置坐下。

他环顾四周,看着戏楼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百姓们在这乱世之中,似乎只有在戏楼里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和欢乐。

他们为戏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叹,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仿佛忘记了外面的战乱和苦难。

谭知行又看向戏台,想象着如果自己能将现代的一些故事改编成戏剧,会不会受到这些百姓的欢迎呢?

他想着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许可以为这个时代的戏剧注入新的活力。

“梦春大戏楼” 最常演《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浣纱记》最受欢迎,戏楼也将它放在黄金时间申时,也就是三点左右上演。

“这时代的戏剧,跟曲子一样,新剧太少,来来去去就那几个。哪像现代,一年几千部不同风格的电视剧。” 谭知行心中暗道。

现在刚过午时,戏楼上正演出着《鸣凤记》。

这《鸣凤记》是明朝王世贞创作的戏剧。

王世贞,那可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官至刑部尚书,还是张居正好友。

在这戏中,王世贞塑造了许多忧国忧民、刚正不阿、临危不惧的忠义之士。

他们为反对奸臣严嵩,不顾性命舍生取义,忠义形象令人赞叹。

这出戏虽已演出多次,可台下观众依旧爱看。

看到热闹处,大家纷纷鼓掌,有的还扔出铜钱打赏。

谭知行每次都坐在角落里,杨烈和柳飘飘坐在他旁边。

杨烈嘟囔道:“这有啥好看的,无聊。”

柳飘飘也附和道:“就是,还不如去练练武呢。”

他俩不爱看,所以每当戏剧开始,他俩就打盹休息。

和现代一样,这时的明人也爱追追星,不过他们追捧的是花旦、青衣。

和其它人不同的是,谭知行看戏的重点是在看那个小生。

这个小生是专门扮演青年嘉靖的年轻男子,戏份不多,台词不多。

他身材瘦削,脸色苍白,不是很英俊那种。

在这个戏剧中,他扮演的年轻嘉靖只是配角,出场戏份很少。

说直白点,他就是个死跑龙套的。

叶清住在戏班简陋的偏房里,房间狭小昏暗,仅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和一个掉了漆的木箱子。

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对着一块斑驳的铜镜,仔细整理自己的妆容。

哪怕只是个配角,他也希望以最好的状态登台。

他的饮食极为简单,常常是一碗稀粥和几个馒头就打发了一顿饭。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抱怨,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演戏的热爱。

今天演出后,观众陆续走出戏楼。

这个年轻男子手里还拿着剧本,仔细揣摩角色。

班主皱着眉头,看着叶清,不耐烦地说道:“叶清,别在那儿瞎琢磨了,赶紧过来搭把手,将这些台子移个位置,下一场要开始了。就你那点戏份,还当回事儿呢。”

叶清连忙放下剧本,赶紧过去帮忙。

“叶清,你不就二三句台词,还看这个干嘛?” 旁边一名老生斜着眼,满脸不屑地说道。

叶清不好意思地说:“我想琢磨下角色。”

“哼,你就一演配角的小官生。这还研究什么?背都背熟了。” 另外一名武旦双手抱在胸前,嘲笑道。

“哎,早和你说过,你这看了也白看,观众就爱看花旦,青衣的戏,你来戏班,都要三年了,还不知道这个道理。” 老生摇了摇头,叹气道。

叶清听了,不由看了下一边的花旦和青衣,她们是戏班的镇台柱子,有自己的化妆间,有专门的丫环伺候。

很多时候,观众来看戏,就是冲着这些青衣花旦来看戏的。

叶清没有说话,只是埋头干活。

戏班人手不够,很多时候,他们这样的配角,除了演戏,还要做戏班的一些体力活。

戏台的布景搭好后,接下来就是《浣纱记》。

叶清他今天的演出基本上就结束了。

他恋恋不舍地看了下戏台,才走出戏楼。

走在喧闹的街道上,他的心中依然在回味着自己的表演,思考着如何能演得更好。

叶清为补贴家用,演完戏后还得去找活干。

他本家在河南,可随着北方连年战乱,一切都变了模样。

曾经,父亲作为戏班班主,备受尊崇。

叶清自幼便在戏班中耳濡目染,对戏剧的热爱深深扎根于心。

那时的戏班,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喝彩连连。

然而,战乱如恶魔般袭来,戏班无奈解散。

在南下的艰难路途上,更是灾祸不断。

父亲为保护家人,与流贼拼死相搏,最终却惨遭杀害。

叶清悲痛欲绝,却只能强忍着泪水,带着母亲和小妹继续前行。

一路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来到了南京城中。

可在这陌生的城市,生活依旧艰难。

靠着演戏的微薄收入,叶清艰难地支撑着全家。

当下观众皆爱看女戏,他只能演些小官生、丑角类的配角,心中满是才华无处施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