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还没做完天就黑了,家里有包子,锅和灶也被占着,一伙人就没煮饭吃,而是等着包子出锅,吃了几个包子就当晚饭了。
这两天忙忙碌碌的,柴米天一黑就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柴奶奶看到了,就让柴米先去睡会儿。
看了看暂时没有自己能做的,接下来就是蒸包子,柴米人小力气小的,也帮不上什么忙,和大伯他们说了一声,就去睡了。
一觉睡到醒,结果也没到天亮,柴米到厨房一看,大伯一个人守着,大伯母和柴奶奶应该叔去睡了,但为了不吵醒柴米,去的另外一个屋。
柴米迷迷糊糊的问:“大伯,现在什么时候了?”
柴老大看着柴米还没睡醒,于是开口回答说:“还有一个多时辰天亮,还早着呢,你要不要再睡会,等差不多时辰了我去叫你?”
柴米想了想,自己其实也睡够了,只是还没清醒,一会儿就好了,就摇头拒绝了。
大伯还有一些包子没蒸完,他现在也没什么做的,只要保证火旺着就行,等包子熟了就换一批蒸。
柴米蹲到大伯旁边,一半是为了柴火的温暖,一半是没其他待的地方,现在天黑,也就只有火塘这有光亮了,柴米刚刚出门也是摸黑出来的,还差点被绊倒。
可能是小孩子本来就觉多,也可能是火塘边太温暖了,柴米杵着下巴又眯了一会儿。
期间大伯起来换包子,熟的包子放在垫好纱布的竹筐里,待会就直接挑着竹筐去街上,等蒸笼里面的卖完了,就把筐里的拿出来卖。
柴米也不能做什么,起身就跟着大伯,递个筷子拿个水瓢什么的,等忙过这一会儿,柴米又开始闭目养神,眯着眯着就睡着了。
窸窸窣窣的说话声传来,柴米被吵醒,睁开眼睛一看,大伯母和柴奶奶已经开始准备东西了,应该是打算早点去街上占个位置。
柴米想自己还得卖瓜,和大伯他们一起也方便照应,到时候请大伯帮忙多占点位置,或者自己先过去也行。
想到这,连忙开口道:“大伯,我也没什么做的,我们先去占位置吧,抬桌子去占两个位置,我留那儿看着,你再回来帮东西。”
柴老大想了想,柴米一个小孩留在那儿不太安全,但现在也确实需要一个人去占位置,再拖下去,天亮了就没好位置了。
于是开口道:“你一个小孩去不安全,你大伯母和你一起去,你们先留在那儿,剩下的包子你奶奶一个人蒸着就行了,熟了我又回来拿。”
柴米看大伯已经决定了,就没说什么,帮着大伯母收拾东西,别点拿不了,一个小蒸笼柴米还是背得动的。
大伯抬着桌子和锅,大伯母背着一背篓包子,手里一边提着半桶水,一边抱着几根柴禾,加上柴米背着的蒸笼,基本配置齐全,仨人就出发了。
街上虽然还是黑天,但人来人往,现在就能看出大集人多得摩肩接踵的样子。
柴米三人靠着路边星星点点的亮光,从街中后段走到街头,找了个位置,就开始忙活起来。
柴米帮着烧火,柴老大将桌子放旁边一些,多占了一个摊的位置,看没什么其他事,打了声招呼就回铺子了。
要拿的东西不少,柴禾得带一些,刚刚大伯母带去的只够烧一小会儿,还有柴米的佛手瓜也得先抬一袋过去,包子也得再拿一筐,否则待会儿供应不上。
想到这就觉得自己事儿太多,连忙加快了脚步。
街上的包子摊已经开张了,柴米帮着大伯母收钱,这次柴米上街没带钱,一是觉得暂时没什么要买的,二是觉得自己卖佛手瓜的钱应该够花了。
前面本来是很强烈的要买棉花,买被子,但这儿心思后面被压了下来,主要是现在柴米家放什么都不方便,做好的被子都没地方装,还得担心会不会被老鼠咬。
所以柴米决定等盖好新房再买吧,到时候大伯母他们做不过来,就出工钱请人做,等那时候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要是现在弄好了却被老鼠咬坏,那才是真的后悔。
今天就看看能不能买到碎布头,没有的话就算了,等柴米再琢磨琢磨,找个机会去府城一趟。
过了一会,柴老大过来了,这次带来的是柴米的佛手瓜,看包子已经卖出一些了,放下瓜就走,连忙回家取包子。
柴米将佛手瓜都拿了出来,麻袋铺在下面,佛手瓜再一层一层整整齐齐的往上摆,一麻袋瓜也不多,就摆了三行。
最后看着让人赏心悦目的陈列,柴米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批佛手瓜大小不一,大的数量更多些,小个头的只占一小部分,但柴米也没分开,还打算和大瓜卖一样的价格,都是两个铜板一个瓜。
卖给回味楼的价格是四个铜板一斤,两个铜板一个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嫌贵了些,毕竟现在一个铜板就能买一大把青菜了,两个铜板的一个瓜一家人吃还不太够。
嫩的佛手瓜更甜一些,老瓜更面,更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和小孩。
柴米相信和回味楼一样识货的人有人在,所以坚决不减价,实在卖不掉再想其他的路子。
天色渐渐变亮。
柴老大一直往返在铺子和摊子间,家里柴奶奶还有两三蒸笼包子没蒸熟,等熟了就可以过来帮忙了。
柴米的佛手瓜还不到卖的时候,所以一直在旁边给大伯母帮忙。
该说不说,大伯母卖包子才几次,已经有老客户回购了,眼看着包子一个个卖完,大伯母脸上的笑容都没停过。
柴米趁着没人的空档,让大伯去问问板车怎么卖,今天跑几趟东西都没搬完,要是有板车的话,一趟就能搞定了,大家也没这么累。
再说以后用板车的地方多着呢,现在买了也不亏,如果价格很贵的话,可以两家分摊,反正柴米要用的时候也多。
柴老大想了想,确实有板车方便些,但是让柴米出钱的话,他有些犹豫,打了个招呼,他就去看看哪里有卖板车的了。
柴米看着太阳越升越高,时不时的给佛手瓜撒点水,就怕它们被晒干瘪的厉害,影响了价格。
等买菜的人出来,佛手瓜摊子终于不再无人问津,但没人出手,大家都觉得就一个瓜也太贵了。
柴米也不管人家买不买,问一个就介绍一遍,佛手瓜本来就煎炸煮炒都好吃,实在不行还能切成条晒成瓜干,是怎么都不亏的。
只是业绩实在惨淡,只有少数几个人敢试试,就买了两个尝尝。
柴米自己老神在在的,可旁边卖包子的柴大伯和大伯母有些着急,遇到合适的客人就介绍一遍柴米摊子或者佛手瓜,看着买的人不多,尽量帮柴米招揽顾客。
突然,一声低沉的声音传来:“小姑娘,你这瓜怎么卖的?”
柴米抬头看去,一个头戴圆帽,身着长衫,衣着比街上大部分人都华丽些,大概四五十岁的男人站在摊位前,突然就有种直觉:大客户来了!
于是连忙给客人介绍佛手瓜,当柴米说到两个铜板一个瓜的时候,他脸上依旧很平静,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觉得贵而皱眉,或者流出惊讶。
柴米看他的脸色还是有些犹豫,又说了几个佛手瓜的做法,佛手瓜排骨汤,佛手瓜饺子,清炒佛手瓜,凉拌佛手瓜,佛手瓜炒鸡蛋。
听着柴米说出的一个又一个做菜的法子,男人的眼睛也是越来越亮,看柴米已经说完了,他稍微沉吟了会,开口问:“你这瓜,和回味楼的瓜是一样的吗?”
柴米也不担心有人能认出来,毕竟能去酒楼吃饭的人还是挺多的,但去和张掌柜送辣椒的时候,柴米就打过招呼了,说自己大集会卖瓜。
张掌柜也能理解,酒楼要不了太多,也不能阻止柴米将剩下的拿去卖了。
柴米回答道:“叔你知道回味楼的瓜呀,他家的佛手瓜就是我家送的,但他们家要不了这么多,家里还有挺多的,问回味楼同意后,今天就拿出来卖了换点钱。”
男人听柴米的回答,点了点头,又问道:“你这瓜太少了,只有二十几个,还有多的吗?”
柴米一听就知道这大客户有戏啊,连忙回道:“有,还有呢,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就没带太多来摊子上,家里有十几麻袋呢!”
男人听到柴米说还很多,满意的点了点头,朗声道:“那我就都要了,我是陈府的管家,到时候你都送到陈员外家后门,送来了就报我陈一的名号,会有人接应你们的。”
柴米不知道陈员外,对街上也不熟,但知道这是个大户,可大户人家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等了一会,看这陈一没其他表示,柴米只能小心些问道:“原来是陈员外家,那可大户人家呀,但咱家的佛手瓜实在有些多,可能有好几百个,快一两银子了,敢问叔要都得了吗?这佛手瓜虽然能放挺久的,但新鲜的肯定是更好吃些的。”
陈一听到柴米问出那样的话,觉得有些好笑,但也能感觉到这小女孩是好心提醒,于是耐心回道:“放心,咱们陈府有钱,这些佛手瓜是买得起的,再说咱家老爷的亲朋好友都送几个的话,这瓜留在家里的也没多少,你就放心送来吧。”
陈一说完,看到面前的小女孩还是一脸期待的眼神,才反应过来应该是怕自己不给钱,于是递过去一两银子,说道:“你到时候有多少就送多少,这一两银子就当买你这么多瓜了,但也不能耍小聪明,陈府不是小百姓惹得起的。”
柴米听了这警告满满的话,连忙保证不会的,佛手瓜会一个不留的送到府上,可能还差一些数量,不够一两银子的,今天来不及了,等下一批瓜长大了再送来补上。
这可是大客户,要是维护好了,可持续发展,得为柴米省了很多功夫,换言之,就是能为柴米赚回更多的钱。
“人脉就是钱脉”这句话,到哪个地方都适用。
陈一听了柴米说要补够数量,也没多说,毕竟第一次见面,谁知道说说而已还是信守承诺,如果到时候真的送开补上了,就再给些钱就是了。
反正陈府也不差这一两银子,府里每日的买菜钱都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这一两银子的瓜能吃好几顿了。
而且陈家老爷在回味楼吃过佛手瓜,对这个味道比较新奇,还多吃了些,事后和陈一说过这佛手瓜,陈一就记住了,想不到今天就逛逛街,遇到了佛手瓜,想想老爷的褒奖,就觉得这一两银子不算什么。
陈一一看柴米就知道她不认识陈府在哪儿,和柴米说了陈府的位置,陈府后门的位置后,再次叮嘱柴米别忘记送,就背着手走了。
柴米将手里的一两银子交给大伯拿着,刚刚柴米接了一两银子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看见了,再这样下去,柴米和银子都不安全,给大伯拿着是最好的办法。
柴老大全程都在,看柴米的瓜都卖出去了,他也很高兴,于是想去帮忙送瓜过去。
柴米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大伯,他们现在很忙,柴奶奶包子还没蒸完,要是大伯和柴米都去送瓜了,那大伯母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要是柴米留下帮忙不去的话,又有些不放心,心里没底,所以打算第一次自己亲自过去。
两人各有各的说法,谁都还没让步。
最后是柴奶奶背着刚蒸好的包子过来帮忙了,柴老大看着自己媳妇和母亲配合的挺好,和柴米一起收拾地上的瓜,就往铺子走。
柴米打算回去将瓜都检查一遍,新客户,还是大户,小心一些总没错的,三十个瓜装一只麻袋,这样好记也方便抬,柴米也舍得这几只麻袋。
将佛手瓜都检查装袋,柴老大喊了张牛车,直接送瓜到陈府后门,看着瓜都进去了,几人这才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