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姜岳升说完后,组长便面带微笑地扫视了大家一圈。
意思是说,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沉默了一会儿,组长一看大家似乎都没有想好怎么表态,就说:“这样吧!今天大家几乎都发言了,我看今天就下结论还有点早,咱们再回去思考三天,争取三天后,我们形成一个初步意见。”
会后,组里的一个叫史俊的小伙子,主动来找姜岳升。
“姜工,我觉你今天挺给力的。”史俊笑着说。
“哈哈哈……,让你见笑了。”姜岳升耸了耸肩道,“其实我真不是故意跟大家唱反调,我确实觉得可以从算法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早就看不惯那几个货了。没什么本事,还自命清高,动不动就想跟组长作对。”史俊有些气愤地说。
“我倒是跟他们不熟,我只是对事不对人,呵呵……”姜岳升笑着说。
“我觉得你的方案有戏,所以我想配合你一起干,你看怎么样?”史俊试探着问。
姜岳升一看支持者主动找来了,自然高兴。
据他的观察,这个叫史俊的小伙子业务能力不弱,在一起合作应该没问题。
于是便说:“没问题呀,要是咱们的方案通过了,咱们就一起干。”
……
三天后,组长如期发起了讨论会。
由于这一次会议要确定初步方案,所以组长特意请来了两位公司的资深顾问参会,目的是帮大家把关。
“好了,各位,我们还是先轮流发言,先谈谈各自的想法!”
组长扫视了大家一圈。
沉默了三十秒。
“我先说吧。”
一个女程序员率先打破了沉默。
“我觉得上次姜工说的思路有问题,我并不怀疑从算法的角度解决问题成本低、速度快。但是,姜工说要从建筑审美的角度来提高辨识度,对于我们这些建筑领域的外行来说,难度大了点。主要是我们都没有构建建筑审美模型的经验,而且我们整个公司里应该也没有这一类人才。我说完了。”
“我也觉得姜工的思路不靠谱!”又一个程序员举手示意,然后开始发言,“我们不光没有建筑方面的建模经验,我同时也怀疑这种方案的准确率。我觉得审美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指标比较含糊。再加上街道和建筑物都千奇百怪,很难提取出有共性的审美特点。我还是倾向于用电或者磁的物理指标来探测。我觉得性能和成本是成正比的。要想提高性能,就得增加成本。一味地降低成本,肯定是不现实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姜岳升一边认真听、一边做着要点记录。
“我认为姜工的方案可行。”
史俊举手发言了。
“我这几天用AI大模型学习了一下审美的问题。我发现,建筑审美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仅针对这个项目,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的审美要素,比如色彩、纵深、层次什么的,我们只需要把重点放在建筑物的比例上,就能达到目的。就好比被公安系统广泛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识别的就是五官的几个关键尺寸的比例,并不需要关心这个人的胖瘦和皮肤的质地。我们也可以效仿人脸识别技术,把建筑物的整体和局部的主要比例关系,建立一些初级的模型,测试一下看看。如果效果好,我们就继续深入。如果效果不好,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史俊说得有道理!”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一位资深顾问发话了,“我觉得我们可以两条腿走路,多种方案都试一试,一边做基于建筑物审美模型的开发测试,比如可以先从建筑物一些关键要素的比例和轮廓下手。同时也进行电磁等物理指标分辨的测试,哪个测试结果好,就采用哪一个!”
“我同意刘专家的意见。”组长也表态了。“我们分成两个组,姜岳升负责建筑审美建模这一组,孙慧负责电磁物理指标鉴别这一组,我们分头干,谁先拿出成果,就先测试谁的!”
“这样也好,风险分散。”另一位顾问也表态了。
由于姜岳升是新人,而且很年轻,愿意跟他干的人并不多。
最后,他和史俊以及另外两个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共四个人,组成了建筑审美模型建模组。
其实,姜岳升的软件开发经验并不多。
以前只进行过一些关于机器人运动技能的小程序的编写,搞大规模建模开发,还是第一次。
好在史俊是软件工程科班出身,在这方面弥补了姜岳升的不足。
他们就按照史俊那天说的思路,以建筑物的外形尺寸比例关系为依据,建立审美模型。
两个月以后,电磁物理指标鉴别组先于姜岳升他们,完成了代码编写工作,开始进入实施和测试阶段。
但是测试的结果并不理想,辨别伪装的识别度不高。
主要是因为他们计划采购的传感器和仪器价格都太贵,公司不批。于是他们只能用一些低端的产品替代,所以效果就达不到要求。
姜岳升他们人手少,进度慢了一些,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才完成了第一个版本软件的编写,开始进入测试阶段。
他们找了一台测试机器人,在实验室里给测试机器人安装上新版软件,然后把这台机器人带到了上次的测试环境里。
测试开始了,史俊用遥控器操纵着机器人,向目标建筑群靠近。
由于测试机器人已经被升级了新系统,具备了一些辨别敌人伪装的能力。所以,它很迅速地发现了视野内伪装的敌人,并及时发起攻击,成功地击毙了第一波敌人。
史俊便用遥控器操作着机器人开始向纵深地带前进。
观摩这次实验的人很多,有人站在试验场外围,也有人跟在方案组机器人的后面,近距离观察。
大家都想看一看,新来的这个姜岳升提出的新思路,到底行不行。
测试机器人一边前进,一边向一路上发现的敌人射击,很快便进入到了密集建筑群的核心街区。
处在这种复杂环境里,非常考验机器人的计算能力。
因为随着机器人自身的运动,周围静止的物体的构图,也会在机器人的大脑中不停地发生变化。
环境越复杂、相对运动速度越快,对机器人的算力要求就越高。
就在这时,紧跟在测试机器人身后的姜岳升,突然发现机器人出了问题。
他看见在一个残破的墙壁上,有六个敌方的机器人叠罗汉站在一起,身体依靠墙面站立,形成一个三米多高、两米宽的伪装墙壁,如果从远处看,就像一面被炸毁的残墙断壁一样。
当然,姜岳升用肉眼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机器人伪装的。
可是,测试机器人却分辨不出来。
来围观的其他人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姜岳升意识到,程序还是有问题,于是就向场景组示意,实验暂停。
他急忙用专用终端连接上机器人,开始查看机器人的日志文件。
他发现,机器人确实把这块机器人伪装的墙壁,定义成了残墙断壁。
因为这个伪装的体积足够大,算法就把他归类为实物墙体。
也就是说,只是利用建筑物的比例来分辨敌人真伪的算法,还是有问题,或者说还不够成熟。
“不错、不错!有进步!”
这时,组长从后面走过来,伸手拍了拍一脸尴尬的史俊的肩膀,表示安慰。
“这说明,按照建筑物的比例来识别真伪的算法,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只是还需要继续探索,大家先别急着放弃,可以按照这个方向继续向前走走,走不通再说。”组长安慰大家道。
“组长,我有个主意。”史俊两眼炯炯地盯着组长道:“六台机器人叠罗汉的伪装,其实用红外探测就能识别。只要敌人是六个热源聚在一起,或者四个热源聚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探测的结果,把它定义为可疑目标,对吧?”
“对!”组长一边敷衍地答应着史俊,一边在心里盘算着。
他觉得史俊的这个方法有些拼凑的感觉,不够系统。于是又说:“我们都回去好好想想,一周以后我们再开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