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考古,说白了,就是挖坟掘墓。”这一句话,一下就插到几位考古人员的肺管子上了。
几人刚想反驳什么,李峰就接着说道:“你们先别激动,不管是考古也好还是盗墓,都是在挖坟掘墓。
唯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你们属于保护性挖掘,而盗墓者确是为了利益,把好好的墓穴都给破坏了。”
“得,说说又跑偏了!”
“话归正题,不管考古也好,还是盗墓也罢,想要挖到古墓,首先你得知道墓在哪。
连墓在哪都不知道,那还挖什么?所以想要挖到古墓,就需要懂得一些知识,来定位墓穴的位置。
当然了,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古时候盗墓的四大派,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其实就是四种盗墓的方式,目的都是一样的。”
“我的想法有些不一样,那就是先了解,然后再挖掘,说白了,就是先了解你要挖的墓葬是什么朝代,然后根据那时候人的墓葬习惯,来挖掘古墓。”
“当然了,我现在也只是理论阶段,后来在大金牙那里知道了陈教授,就想着要证实一下我的想法,才有了之后的事情!”
陈教授几人不知道,是给他面子还是什么,都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李峰继续说道:“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古人死了,你得先知道他们都怎么埋?然后后人照着挖就可以了,其实就这么简单。”
陈教授和郝爱国还在认真的听着,楚健几人心里面确有些不服气了,这样说,谁都能挖了,还学什么考古呀!
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是也没说什么,几人知道了李峰的真正实力以后,多少还是有些顾虑的。
李峰看几人的表情,哪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就解释的说了一句:“当然了,说着简单,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这里面涉及的事情很多,我就不再一一说了,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行。”
“首先,咱们得分清啥是墓葬,人死了,把尸体通过一定方式,放到一个特定的场所,这就是葬,葬的这个场所,就是墓,两者合称为墓葬。”
“可有考古经验的同志就要考我了,那常说的陵、墓、坟、冢,这些词都是下葬场所,那又有什么区别?”
“很简单,我们先来看坟,最基础的单位就是坟,一个小土包,古人云土之高者谓之坟,高出地面的这个小土包,就是坟。
那墓呢?古人也说了,筑土为坟,穴地以墓,上面的小土包是坟,下面放棺材的这个地穴坑就是墓,上下合称为坟墓。
为啥坟墓要区别开呢?因为东周以前古人的墓葬大都讲究不封不树,你在地面上是看不到封土堆儿的,埋完之后就是个平的,只有墓,没有坟包,也就是礼记上讲的,古者墓而不坟,后来才有了坟墓的合成。”
“那冢呢?我们常说衣冠冢,独留青冢向黄昏,荒冢一堆草没了,刚才坟的解释是,土之高者谓之坟,而冢的解释是,坟之高者谓之冢也。
其实也就是更高大更高规格的坟,最后的陵,我们现在说的陵园陵墓,其实陵在古代专指皇帝的坟,陵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大土山,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丘陵的那个陵。”
“皇帝的坟得比冢大,像一座山,这就是陵,明孝陵、清东陵、昭陵、乾陵、巩义宋陵、中山陵都是陵。
了解了这几个基础名词,接下来,我们通过流传民间的探墓口诀,先来反推一下,不同时期陵墓的特点。
接下来的内容,大家随便听听就行了,千万别瞎想,也别较真,要是较真,那就是你说的对。
我先说一下汉龙经的口诀,这个老胡应该看见过,应该有不一样的地方,还是那句话,大家伙听听就行。”
萨蒂鹏几人哪听过这些呀,叶亦心着急的说道:“李哥,您快说吧,我们保证只是听听,不会乱想的。”
楚健郝爱国也在劝说,陈教授笑着说道:“李教授,您就别客气了,你说的这些,很多我听了都是耳目一新,你不要有顾虑,我们就当个故事听。”
李峰无奈的说道:“呵呵,那就好!您也知道,万一有什么不好的言论传出去了,对人的一生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话郝爱国非常的赞同,激动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这汉龙经的口诀是,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多重险,定有王侯百此间。”
“这个小叶是不是听不太懂啊?别急,下面有民间白话的经验版。
有道是,唐半山,宋弯弯,汉墓出在山尖尖,商州出在河两边,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唐墓甜,宋墓涩。
明清石灰太扎嘴。
商周古墓腥味重。
秦汉朱砂味太重。
春秋战国不用闻,带土就有清膏痕。
山随水曲抱弯弯,有穴分明在此间。
飞蛾就在墓上面,雪花飘过立城盐。
雷电交加定有墓,莫寻附近皆朽木,有木就在山岭间。”
“春秋战国是红土,西汉回填用黄土,东汉不用黄沙泥,唐宋木空多黑土,商周古墓上面大,春秋战国下面大,以后朝代变化大………。”
叶亦心几人听的是如痴如醉,加上目瞪口呆。
王胖子都傻了。
胡八一张了张嘴,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只是伸出来了一个大拇指。
雪莉杨自然也被惊呆了,她对古墓也很有研究,但是听完李峰说的话以后,感觉被人拿着水壶灌顶了一般。
等她回过神来说道:“李先生,我再次的对您说声对不起,是我门缝里看人,没想到您竟然懂得这么多!”
“您说的看似像顺口溜,但是里面把各个朝代的墓葬和特点与建造工艺,还有发掘办法,基本都给说出来了!”
叶亦心放下笔说道:“太精彩了!但是有些地方我有些不明白,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李峰喝了口水,笑着说道:“这个唐半山,宋弯弯,东周埋山顶,秦汉埋山岭,就是各时期不同的下葬位置。
秦汉以前喜欢埋在山顶,觉得这个地方居中又是个最高点,c位肯定最好呀。
但后来风水上管这种山顶叫做‘骑龙藏’,弄不好后代容易绝后,所以后来位置就慢慢下移。
到了秦汉时期,就在山岭位置选址了,所谓秦埋岭、汉埋坡嘛。”
到了唐代就更进一步,直接选在山坡下的位置,四面环抱,藏风聚气,一直延续到明清。
不同时期,在不同位置,这算是一门线索,所以口诀后面说山随水曲抱弯弯,有穴分明在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