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163章 修者道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其中解析之意是“政令莫扰民,当合乎自然,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干预。做人少言语,合乎自然自在的本相。

狂风是刮不了一清晨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都是谁呢?!乃是天地。你看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修道的人,同步大道,有德行的人,同具道德,失去修道德行的人,同时也丧失了道德。同步大道的人,道也乐意接纳于他。同具道德的人,道德也会乐于助他。同样道德失丧的人,同时也丧失了拥抱道的机会。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乃是一段充满深邃智慧与灵性启示的篇章,它引领着修者踏上通向那至高无上的“平常心是道”以及“道法自然”的奇妙境界。

所谓修道,实是一场摒弃虚妄,回归正道的漫长征程。

恰如佛家《楞严经》中,佛陀所言,众生面临着两个生死攸关的根本问题。

一乃生死根本,即众生往往将攀援之心视为自身真性所在。这种攀援之心驱使着人们不断追逐外在的名利权势,陷入无尽的欲望旋涡之中无法自拔。

二则是无始以来的菩提涅盘原本清净之体,也就是每个人内在所蕴含的那份纯净光明的觉性。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世人虽然整日奔波忙碌劳苦,但却对这与生俱来的本命浑然不觉,以至于白白地在六道轮回中辗转受苦,渐渐迷失了真我。

当修者深入领悟并践行《道德经》中的谆谆教诲时,便能逐渐觉醒内心深处被遮蔽已久的清明之光。放下执着和妄想,以一颗原本平常的心,去面对世间万象,方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应自然之道而行之。

如此一来,修者不仅能够摆脱无名无形的束缚,更可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抵达那超凡脱俗的彼岸,得大道真实。

生灵人众于世间红尘中摸爬滚打,一个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在,另一个则是清净解脱的关键基石。

生死轮回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凭借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去追逐和攀附那由色、声、香、味、触、法所构成的六种尘世虚妄之心念,并将此等心念误认为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于是乎,整日里都被束缚缠绕于贪婪、嗔怒、愚痴、傲慢以及猜疑之中,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如此这般一来,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引发轮回的业障与力量,从而在生死之间漂泊流浪不止。

然而,所谓的修行,其实质便是引领修者去认知并体悟那颗真心实意,并且持之以恒地摒弃虚妄、回归本真。

只有这样子,才能一步一步地趋近真实,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源头,最终融入那至高无上的大道本体当中。

道门经典《清静经》里有说:“众生之所以无法领悟并证得真正的大道,正是由于存有虚妄不实的心念所致。

一旦产生了这种虚妄的心念,随即会惊扰自身内在的心神安宁。既然心神受到惊扰,自然就会对世间万物产生执着贪恋之情。当心中生出贪恋渴求之意时,烦恼也就应运而生。伴随着无穷无尽的烦恼妄想,身心意灵将会承受忧虑愁苦的折磨煎熬。进而遭受污浊耻辱之事,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四处漂泊浪荡,常常沉沦深陷于痛苦的苦海之中,永远失去通往真正大道的机缘。

唯有洞察并领悟真谛常道的修行智者,方可自行获取其中的奥妙真谛。

一旦得以悟道真人,则能时常保持住内心的清静无染。

由此可见,明晰分辨真实与虚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多么的不同凡响。对于修者踏上修行之路、寻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解脱,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石中沉浸于这般玄奥妙法的观想之中,深入参详着其中所蕴含的真谛与意境。

他越思索便越是感慨万千,心中对道祖老子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不绝之潮水般,汹涌澎湃。

不得不说,道祖老子,所拥有的那种超越了大道,超脱出于红尘之上的上位视野角度,简直如同苍天帝君一般高高在上,俯瞰着世间万物。老子超越的视角,使他能够洞察一切,将红尘世道中的众生百态,尽收眼底,并解析昭然于天下。

而道祖老子,那颗堪破了红尘世道的天道至尊之心,更是令石中惊叹不已之道法自然根本。

他以独尊于此位置之道心,看破了尘世中的种种虚妄与浮华,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坚守着自己对于大道的追求和领悟。

道祖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超凡脱俗的心境,实在是令石中心生钦佩,自愧不如。更是向往非常!

相传在古代神话传说之中,老子这位备受尊崇的道家先贤大哲,被道教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

他本乃是长寿仙人彭祖的后代裔孙。在那时空长河里,遥远的商朝时期。神奇的事情不时发生。

当时老子的神灵气息化身而来此世道中,悄然寄宿在了玄妙王之女“理氏”(李氏)的胎腹之中。

某一日,理氏如往常一般前往河边浣洗衣物。就在她专注地清洗之时,突然见到河流上游,缓缓地漂来了一颗鲜艳欲滴的李子。

理氏心生好奇,遂用手中的树枝小心翼翼地将这颗李子给打捞上岸。

时值正午时分,天气又炎热异常,理氏自感到口渴难耐,便随手拿起一旁放着的那颗李子,洗了洗,便是放入自己口中,慢慢咀嚼起来。瞬间便觉口舌生津,暑气消退,清凉爽意非常。

然不出意外,自然有意外发生。未曾料到,自那日起,理氏竟然怀了身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遍寻名医,亦都号脉有喜,且这一孕,便是漫长的九九八十一载春秋!

终于,经过如此漫漫久长的孕育期,理氏在九十九岁时,成功诞下一名男婴。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孩子生下来便是见风长,眨眼之间便是长成大人,且拥有一对洁白如雪的眉毛、一头银丝般的长发,以及一把长长的白色胡须。严然一个仙风道骨的老神仙态。

所谓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理氏见了孩子这副尊容,依然满心欢喜地为其取名为“老子”。

更令人称奇的是,据后来乡间传闻所言,老子刚刚降生之际,云从龙,风从虎,朱雀耀天光,玄武托地瑞,处处花开富贵来,遍地都是祥瑞安。

更了不得的是,老子才长成,便能开口言语。他伸手指向庭院中的那棵李子树,清晰而坚定地开口说道:“李,便是吾之姓氏也。”

老子身世来历传说版本众多,此处只能略略举例一二,但凡知晓这寰宇天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光阴位面众多故,便只有信即可。

另有一传说,老子之父名为李乾,表字元杲。此人生来便与众不同,不仅天生缺失双耳,甚至其中一只眼睛亦是失明状态。

即便时光荏苒,直至元杲已然步入古稀之年的 72 岁高龄之时,他仍旧孤身一人,尚未娶妻成家。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转折。元杲的邻居乃是一户姓益寿的人家,这家有位年长却尚未出阁嫁人的女子。

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之下,这位老女与元杲竟然在野外不期而遇,并情不自禁地行了男女之事。

谁能想到,此次机缘巧合之后,老女竟然怀上了身孕。更为惊人的是,这一胎足足怀了长达十数年之久,方才分娩成功。

待到婴儿呱呱坠地之时,众人皆惊讶地发现,这名新生儿是生得一副白眉白须的模样,再加上那超乎寻常的怀胎时长,故而人们纷纷称呼其为“老子”。

老子于人世间凡尘间,活了160多岁仙逝。时之邻里乡亲,怀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都自发的前来吊唁。

老子的一位好友,秦佚也来到灵前吊唁,他到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后只哭号三声,转身准备离去。

这时,邻里人拦住他问:“你这样做,到底是不是老子的好友啊?死者为大,你不知道吗?如果真是老子的好友,为什么这样薄情少礼?”

秦佚逐回答道:“我是老子的好友,无假,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合适的呢?”

邻里人听了,非常愤怒且大声地责问他道:“你这样对待故去好友,天理何在?”

秦佚笑着解释:“你们都知道,应该也还记得,我这好朋友老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生亦不喜,死亦不悲。老子出生是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乎自然之理,生来世间,这有什么高兴的呢?!

今天老子逝去,归根而去,是由有而归于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自合自然之理也,这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为出生于世而高兴,是不该高兴的时候高兴。为死亡归一而悲伤,是为不该悲伤的时候悲伤。

贵生怕死,都是以自己的一相意愿来强求生死之名状,这是违背自然规律,不合乎道的事情。

如果我今天悲悲切切,戚戚然然,做了不合乎道的事情,岂能当老子的好友,道者,同于道乎?

今天我遵循老子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以理化情,所以对老子的故去而不悲伤。”

邻里乡人人听了他这话,都觉有所感悟,自不再认为秦佚非老子好友!

秦佚见到乡邻们已然领悟到老子曾经向民众所展示的深刻含义之后,便稍作停顿,然后继续详细地解释起来:“诸位乡亲啊!我之所以会哭号三声,并非因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而是以此作为与老子辞别的一种方式。

这其中蕴含着多重意义,且容我一一为你们道来吧!

我第一声哭号,乃是感慨老子‘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然天道茫茫,人道苍苍,感时不济,老子不在?想那老子从降生于世之时,恰如其分,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一般。

紧接着的第二声哭号,则是赞颂老子‘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他老人家如今寿终正寝,离开我们而去,同样也是合乎天理循环、自然规律的。

至于最后的第三声哭号嘛,则是为了缅怀老子‘在世传扬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

在其一生当中,老子始终致力于传播那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大道精髓,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无数后人。

如此这般,老聃他无论是举手投足之间,还是一言一行之际,都能够精准地把握时机,契合天道至理。

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超凡脱俗的智者,我秦佚又何来悲伤之说呢?”

乡邻们听完秦佚这番真挚而深刻的话语。不禁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对于老子以及秦佚的敬意更是油然而生。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皆对秦佚的见解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赏。

最终,经过一番商议,大家一致决定,推选秦佚成为老子葬礼的主持之人。

毕竟,在乡间邻里他们看来,也唯有像秦佚这样深知老子思想内涵、与老子情谊深厚的挚友,才有资格担当此等重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春秋·李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