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其中之意在于“名声与生命本身,你觉得哪一样与你更加亲密呢?!生命本身与财货富有,哪一样对你更加重要呢!?得到与丧失以及死亡,你认为哪一样是病态的呢!?过于爱欲,费心劳神,贪得无厌必受大损害,过多的囤积财富,必然会丧失更多。故此,知足不为耻,不会受到辱没。知道适时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
圣人老子用名与身的抉择?之问“名与身孰亲?”这句话促使修者反思自省,在追求名声、地位等等外在荣耀与保持自身健康、内心的平和静宁之间,哪一个才是根本、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现实中,修者往往为了名利而奔波,常常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以及心灵的宁静致远。圣人老子提醒众修者,真正的知足和圆满,源自于对自我内在的关注和呵护。
他用身外之物的价值“身与货孰多?”这一问,引导修者去思考,是身体的健康、生命恒久价值更大,还是积累下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最终却因亡故而失重要?
在这物质充裕的大千世界,此一句对修者尤其具有警示意义,时刻提醒着修者,不应被物质欲望所奴役,而应本着珍惜生命,追求内在的成长与精神的富足,并由此而长久,方是人生大计。
圣人老子告诉修者,得失之间的智慧?“得与亡孰病?”在这里他指出,过度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得到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失去的更多。
这教会修者要有平和的心态,需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学会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求大道,而弃过多的物欲,此乃正途。
作为修者知足与知止?“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再强调了,知足常乐和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要知道,过度的欲望,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精神的疲惫,甚至可能招致灾祸。
而知足,则能使生灵人众保持自尊自爱,不受外界诱惑的侵扰。
由知足而知止,则能在追求大道中保持明慧理智,避免陷入无尽的追逐圈套之中,从而确保修者在现实生活的平稳与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提醒修者重视内在的价值,追求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而非仅仅沉迷于外在的名利与物质。
他于此教导修者,学会知足与知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从而在纷扰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道。
圣人老子这样的大智慧,对于时空长河中,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具有宝贵的指引之力。修者自当用心研读,认真践行之。
相传,古时有一户王姓人家,因其家主在朝中官居要职,其家因而门楣高大,富贵势强。
王家妻子李氏与他生有两个儿子,本来一个富足强横人家,却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王家大儿子婚后不久,便因不知何病,无药可救,撒手人寰。
王家人在悲痛之余,对他家的小儿子,那更是宠溺有加,几乎当了活祖宗。偏生地,他王家这小儿子,年方四五,却是自幼顽皮异常,本就被他们家娇纵得了不得,如今更是在他王家氏族中肆意妄为,横行无忌。
这王大人本是读书人得势,知道知书达理,通文知墨的重要性!便为王老二请了数位教书先生在家教导。
可是这王老二王公子实在是个调皮捣蛋的浑球,先生们来时皆是踌躇满志,却因教导无方,去时都狼狈不堪。
一个个短则三月,长则半年,便告辞退走。更有甚者,仅教了王老二一两日,便因难以忍受这王家二公子的忒么淘气,留下一句“朽木不可雕也!”便愤然挥袖离去。王老二难以管教的恶名,便在当地不胫而走。
一日,一位来自南方的老学究,恰巧路过此地,听闻当地人聊起此事,便毛遂自荐,要来做王二公子的老先生,且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不出三日,定能将这骜不驯的王家公子给调教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
王大人闻听老先生高义,自然是十分的喜出望外,赶忙叫下人备好一桌子好酒好菜,欲要殷勤地款待老先生一番。
李氏还吩咐下人,将老先生的寝室,收拾得一尘不染,香熏锦被的,好叫老先生能安居下来,教导爱子。
老先生自然是受宠若惊,用心教导。上课第一天他便与王老二相相安无事,第二日亦然。
可才到在第三天上,却就了件事来,使这老先生尝到了王家二公子的忒么厉害。
话说,这天早上间,老先生正在王家私墅里,教导王二公子和另外几个王家近亲九族的学生读习《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啦,性相近,习相远的啦...。
老先生自己在前面坐着,抑扬顿挫地读着《三字经》,不自觉间又带出了自己本乡本土的语缀“的啦”。
学子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跟着他念,老先生眯缝着眼,正读得入迷之时候,却不知那王二公子,已把书本支棱在书桌上,人却悄悄摸摸溜歪头玩耍去了!
下午上课时,老先生却被就气得胡子拉碴,直打颤颤儿。
却原来是,不知哪个顽皮捣蛋的家伙,竟在他那熏香寝室的床头上,屙了妈的一泡臭屎尿。
不仅如此,捣蛋搞怪的家伙,还在床头留下了一张小纸条,上只写四字“是我辛苦”。
老先生,心中有数,知道这恶搞之人,定就在这几个王家子弟中,于是他就让王家学子们挨一二个地站起来,自拿着纸条,对照指认是谁的笔迹出来。要查办这无法无天的坏种。
然而,大失老先生所望,一个个见了纸条,都是大摇其头“不是我写的”,尽讲“不知是谁写的!”似乎都心知肚明,就是口径统一,不好讲直白。
当老先生来到王二公子面前时,这王二公子却是对他说道:“哎呦喂!先生呀!俺这脑子忒么笨!大字不认识几个,请先生帮俺念念这个吧!”这位老先生哪里知道这是套路,自就拿着纸条,读了起来:“是我辛苦,的啦!”
老先生刚一念完,这王二公子就跳到了书桌上,大骂他道:“好你个不知廉耻的先生,你算什么狗屁先生!既然承认是自己拉的!还辛苦的拉!你让我们对证个什么鸟蛋。你这样的先生,怎还配叫我们?赶紧地卷铺盖滚蛋吧!”
这老先生一听他言骂,自然知道这是他王老二所作为恶,可自己却一不小心上了他当,怎生发作都不是好。
老先生又羞又怒,只憋得半天说不出一句囫囵话来“你...你...个个...混...混账的啦!歪...曲...事...实...的啦”后来老先生连个招呼都没与王大人打一个,便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去!这一下王二公子“宝器”的名气在当地就更大了!
这一天,王大人回家对妻子李氏说道,“再过几天,就是当今皇太后的四十寿辰了!宫里宫外的臣子们,都在绞尽脑汁给太后筹备生日礼物,想以此得到太后的恩宠,就连那外国驻京的使臣们,也在积极筹备,到时场面肯定非常隆重。我王家可也得好好准备才是!”
王老二一听这话,嚷嚷着到太后生日那天,自己也要去宫里见见世面。
王大人知道,这上朝面见太后,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去的!他作为朝廷一品大官员,带着孩子去给太后贺寿,自是没什么!可是自家二公子,虽一个五岁多的小孩子,却是乡邻们口中贬得一文不值的纨绔子弟“宝器”一个,让带他去,那可不行!
王老二一听说父亲不让他去皇宫给老太后祝寿,立马麻溜地,躺倒在地,打滚撒泼起来。
其母亲李氏,看着孩子在地下打滚,心就疼了!劝解王大人,看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儿子进宫见见世面,还能老老实实不惹事。王大人也是个耙耳朵,娘子发话也就答应了!
太后寿诞这天,众大臣们一大早,就来到大殿外,排队等候着,好向太后贺寿祝礼。
王大人自也在其中站着,轮到他上前见礼时,他跟着几个同僚正向太后行跪拜礼,没想到,藏在自己绵袍下的王二公子,一下子从里绵面滚了出来。
单滚出来,不打紧,还一直滚到了太后的脚面前的台阶下。这太后喜笑颜开的,总是眯着凤眼,当时还真没注意这一事。
等反应过来时,自还以为是自家某个年幼的皇儿呢!赶忙向下说道:“快看看,我儿摔坏了没有?”
这王二公子,虽然平常调皮顽劣,但他那大脑却一点不笨,且机灵着呢!见太后这么问他话!赶紧借坡下驴,回答到:“谢太后关心,你儿我没有摔着呢!”
太后一听这声音不对呀!再仔细一看,哎呀!竟是个陌生的小孩儿。
太后忙问道:“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时王大人赶紧上前,叩头请罪说道:“启禀太后,这是微臣子的小儿子王二,从小就听说当今太后最是仁爱慈祥,今天是特意来给太后您添福添寿来了!”
太后一听王大人这么一番奉承话语,又加上已先前一着急,叫了这个孩子为儿,太后金口玉言,说出的话,泼出的水,断不能收回了。于是就当场认了这不学无术的王二公子为义子。这下子,王老二更有作的本钱了!
想想也是,这王二公子,一下子成了当今太后的义子,也就是皇上的干兄弟,他爹不也见官大一级,全家子,简直是一步登天,成了皇亲国戚了!
回到家之后,年纪轻轻的王老二,很自然谁的,也不放在眼里了!别人见到他,也都远远地躲着走。谁惹得起呀!皇太后的干儿子!
少小不学,不知老来何为!更糟糕的是成为一方祸害。这王二公子长大以后,更是任性胡为,他在家盖了座五层高楼,自站在高楼上,极目眺望,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他的地盘来着。谁敢冒犯,谁个不得消停,就连当地的官府,也不敢把他怎样,毕竟是皇亲国戚呀!都得巴结他不是?
王二公子,虽然早早的就已经是个家有三妻四妾的人,可还是嫌美中不足,天天川街走巷,寻花问柳,不干点儿正事。
这天,他与一帮亲贵哥们儿,在街上闲逛游荡,正好从对面过来一支娶亲的队伍,忽一阵风起,只见轿里的新娘偷偷拉扯轿帘,不自主地就朝外看了一眼,好家伙,这一看不要紧,没把个王二公子的魂给看勾丢了。
结果是,新娘子在半途中,就被王二的手下给弄回家去了。那家娶亲的人家,接了一顶空轿子,可面对这么一个混世魔王,也只能是打落了牙齿,往自家肚子里咽,自认倒霉了事。
只不过,纸包不住火,这里的人尽都知道了此事,娶亲时,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无语事情,就在夜里偷偷摸摸的迎娶新娘进门。
话说这位王二公子,他有个侄女儿,名叫王淑惠,是他死去大哥的女儿,长得貌若天仙,端端庄秀丽。
王淑惠如今已经十八岁,自己相中了一个本地的书生,王家大嫂子也挺满意这个书生,就给二人订了婚约。
书生人逢喜事精神爽,意气风发间,没多久便考中了秀才。
秀才老爷行了聘礼给了亲红,正准备迎娶王淑惠拜堂成亲之际,这不是东西的皇亲国戚太后干儿子,王二公子却突然跳了出来。
他竟然看上了自家的亲侄女,且一定要把自己的侄女儿娶过来做小妾。否则就叫他大嫂一家不得安宁,还要弄死了个秀才。
这一下子,他的寡嫂就哭哭啼啼地,找到婆婆李氏,请求婆婆做主,令这小叔子不可干这无有人伦,丧尽天良的事体。
可李氏向来对他家王二公子缺少管教,而王老二也早已不把自己的母亲放在眼里。
面对逆子,面对儿媳,面对孙女,李氏断不可能让这二小子,把自己的侄女娶作小妾。
若是让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她如何面对对早死的大儿,如何面对被二儿子气死的亡夫。李氏打定主意,是无论如何不能坐视不管了!
这天,李氏假应让王淑惠嫁予二叔为妾,自己又亲自给王老二准备好了婚事礼堂。
这个混蛋王二公子,真没想到,自己胡作非为毫无底线的事,竟会如此顺利得成。一时心里乐开了花。还没等娶了自家侄女入门,便已是成天家醉眼朦胧,花天酒地。
洞房花烛夜这天,王老二又喝得是酩酊大醉,他醉醺醺地来到新房中,揭开了新妇的红盖头,花着双醉迷日眼的招子,一看,顿时他妈酒醒了大半儿!
祸害王二公子,惊讶地发现,这“新娘”并不是自己那如花似玉的侄女王淑惠。
而是自己的母亲李氏,还没等他的酒全醒过来,他妈反手就是一根发签子,直没入王二公子脖颈中,结果了她诞下且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儿性命。
后来,这王家二公子虽然死了!但当地老百姓也是被其祸害怕了!怕又来个李家大少,张家三公子,皇家子弟什么的!不仅喜事没有着落好,还平添麻烦要命事。这夜里娶亲的习俗,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爱民有诚心,法有非己私。
齐王累己见,乃以小大移。
冠履自贵贱,痛痒一体随。
万事有定理,应之当坦夷。
傥以我好恶,安非真是非。
光风霁月中,宁许栽藩篱。
(《别张袁州五首》宋·彭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