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沈乐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如云舒赵云棋等人,还有大彦王朝和庆宁王朝的那四位皇子。
对此沈乐并不意外,他们本就是为了此次药宗募新而来,不过始终见不到小兰和慕小滢,结果在第二日上午才见到二人从最后‘元’字和‘极’字出来。
正如沈乐心中所料,当所有应试者皆已完成试炼,场中气氛正微妙地悬于一线时,忽然有回复精力的丹药被赐予众人。
服下丹药后,众人只觉体内力量涌动,状态竟比之前更为饱满,一股难以言喻的活力在他们之间悄然弥漫,引得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惊异,议论声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息。
直至闻人玉的身影再度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喧嚣的场地才渐渐平息,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抚平。
闻人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人群,直击每个人的心田:“问心初试,至此已圆满落幕。接下来,便是见证诸位命运转折的时刻。请诸位静观,玉碑之上,凡身份字号转为灰暗者,便是无缘之人。”
此言一出,众人心中皆是一凛,目光瞬间凝聚于那决定命运的玉碑之上,心中五味杂陈,期待着,又惧怕着那即将揭晓的答案。
沈乐的目光并未随着玉碑上闪烁的字符流转,而是牢牢锁定在闻人玉的身上。只见闻人玉轻轻向后一扬手,他身后即刻有人恭敬地捧上一个古朴的木盒。
这木盒对于沈乐而言并不陌生,它正是先前那两名踏入格栏的男子之一所怀抱之物。记忆中,正是在这片被规则框定的空间内,他的应试玉牌被那二人谨慎地收入了这木盒之中。
此刻,这熟悉的木盒再次出现在眼前,沈乐心中不禁泛起涟漪。难道,这木盒的再现与即将揭晓的结果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疑惑如同薄雾笼罩心头,沈乐的眼神愈发专注,生怕错过闻人玉接下来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在这甲字之前,司从秦和宁春各是不同面色。
“不必如此紧张吧,我那颗丹药比你这壶佳酿价值可要高得多,瞧你这般,倒成我占了你便宜了。”
宁春听到司从秦这么一说,有些不乐意了,于是出口言道:“你这老家伙,怎么结果还没公布就像是你已经赢了似的,我看这阵势得你做好输的准备才是,你那枚长丹药记得给我备着,到时别耍无赖。”
闻言,司从秦哈哈一笑,随口说道:“好好好,我们且拭目以待。”
宁春没有再与他多言,而是看向广场之前的高大玉牌,玉牌之上整齐地亮起每个应试者的个人字号,没有变化。
只见闻人玉开口说道:“接下来且看好玉碑之上自己的身份字号,只要是变灰,请即刻起身出列,不得有误。”
话语至此,众人之心不由自主地提到了嗓子眼,那“变灰”二字背后所藏的深意,无需多言,已是昭然若揭。
早些时候,便已有人为他们细细阐述了这选拔的规则,变灰,无疑便是被淘汰的代名词。因此,此刻每个人的心绪都紧绷到了极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氛围。
沈乐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闻人玉身上,只见他缓缓向身旁之人手中的木盒伸去,手指轻轻一捻,便抓起了一把玉牌,紧紧捏在掌心之中。
刹那间,他的面色微微一变,仿佛有一股暗劲自掌心透出,手中的玉牌竟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逐渐化作了细腻的齑粉。随后,他轻轻一扬手,那些齑粉便如同晨雾般消散在了空中,了无踪迹。
接着,玉碑之上有五个名字瞬间变灰,瞧见这一幕,场间有人面色变得十分难看。
闻人玉没有停下动作,接着从木盒之中抓出玉牌随后捏在手中捏爆,接二连三有名字变灰。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议论之声,身份字号没有变灰之人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闻人玉只要没宣布结束,就意味着还有人落选。
可他们也不知道是哪些人会落选,只能焦急地看着,等着,深怕自己的玉牌落在闻人玉的手中,然后被他捏爆。
此时的闻人玉落在众人的眼中不再如之前那般翩翩如玉,反而觉得他像是冷酷无情的冷血之人,不带丝毫感情。
沈乐没有担心,之前在格栏之内听到两名老者说他这关已过,他的玉牌不可能出现在此时的木盒之内。
想必这木盒之内都是要被落选的之人的牌子,所以他很安心地看着这一切。
沈乐瞧见身前的朝非虹也紧盯着闻人玉,面色透着一丝凝重之色,身后的祝妙依更加紧张,她则是盯着玉碑之上自己的字号,深怕她的字号就此变灰而被落选。
沈乐轻声细语地安抚道:“平常心即可,无需如此担忧。”
祝妙依闻言,目光转向沈乐,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怎能不紧张?你看,已有一成人被淘汰,但愿我们的身份牌子莫要被抽中才好。”
望着祝妙依那张因紧张而更显娇俏的脸庞,沈乐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笑容却换来了祝妙依的一记嗔怪:“你此刻竟还能笑得出来。”
沈乐自然无需担忧什么,只是觉得她此举有些过于担忧。
沈乐的目光一直未曾离开过闻人玉,直到此刻他才收手,不再捏碎那些玉牌。
他轻轻启唇,声音清晰而沉稳:“请落选之人起身出列。”
言罢,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片试炼之地,那里,情绪如潮涌动,喜忧参半。随即,一群身影缓缓站起,带着各自的失落与不甘,他们面色苍白,仿佛冬日里最后一片即将凋零的叶,无奈且无助。
“此番试炼,首关淘汰者共计二百一十名。请各位辅佐试炼的长老命人引他们下山去。”
此言一出,场内顿时沸腾起来,如同春日里乍暖还寒的风,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那些落选者的离去,则成了众人私下议论的焦点,话题中既有同情,也不乏对自我命运的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