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王凌在明末 > 第363章 少年太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定国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所率征西军已增加到四十万人,其中作战部队二十万人,后勤部队二十万人。

明军在乌拉尔山地区修建了两处要塞,一个是新西宁,在沙俄叫图鲁汉斯克,位于叶尼塞河畔,叶尼塞河被永昌帝改为大明河。

另一处要塞,永昌帝起明新西京,在沙俄叫库兹涅茨克,位于鄂毕河畔,鄂毕河被永昌帝改名永昌河。

西海行省大都督徐清,主要负责征西大军的后勤。

西海行省东至叶尼塞河,西至鄂毕河,北至北冰洋,南至准噶尔省。

准噶尔行省的省府是伊犁,准噶尔行省的大都督是石红玉的弟弟石红兵。

永昌帝日常办公议事已经搬到乾清宫,乾清宫与坤宁宫都已进行彻底改造,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增加的官府机构越来越多。

由于建筑业的现代化,紫禁城的建筑已不适宜后宫嫔妃居住。

永昌帝干脆将什刹海及周边圈了起来,建起了围绕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水域建成了三块建筑群作为永昌帝及皇后及妃嫔的居住场所。

前海是永昌帝及坤宁皇后居所,后海是皇贵妃及贵妃居所,西海是妃、嫔、九嫔、婕妤、昭仪、贵人、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人的居所。

这些居所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带地下车库、地下避险、逃生通道,地面一般三至六层结构。

永昌帝、坤宁皇后是带花园的别墅群。

皇贵妃石红玉是带花园别墅,面积比帝后小一半。

张雪、赵敏则是独栋别墅。

妃、嫔、九嫔等女人则居住在复式住宅楼里,建了九座六层住宅,又建了九座十二层住宅,全部配备电梯。

十二层住宅是另一个空间,主要居住嬷嬷、丫鬟、太监、侍卫等皇室服务人员。

该建筑群全部建有独立卫浴系统,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垃圾处理等现代化系统,基本和几百年的后世建筑没多大区别。

所以,永昌帝白天在紫禁城办公,晚上则在什刹海居住。

紫禁城和什刹海有皇家专用地铁联通,这个地铁只服务皇室成员。

乾清宫是永昌帝的办公场所,坤宁宫则是坤宁皇后的办公场所。

乾清宫里,永昌帝坐在镶满宝石的御座上,御座前面是一个巨大的楠木桌案。

楠木桌案前面是一个巨大的楠木椭圆形会议桌。

这是永昌帝开会的会议室。

今天内阁及各部官员全到了,显然这是一个内阁扩大会议,另外五军都督府人员也到齐了。

因为这是一个军事会议,主要讨论西征沙皇俄国的问题。

坤兴皇后也参加了,坤兴虽然是皇后,但她还兼任大明宣传部尚书。

永昌帝没有规定女人不得干政这一说法,但他将法律明细化,并在执行上实行官民平等,所以皇室人员基本上都在朝廷各个机构任职。

由于御座够宽大,所以坤兴皇后和永昌帝并排坐在御座上。

其高人一等的地位一目了然,这就是崇祯皇帝禅让帝位后要求坤兴必须要做皇后,其子必须为太子。

这也是崇祯所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吧。

在帝后身旁的锦墩上端坐着一位身姿挺拔的少年,正是永昌帝与坤兴皇后的长子王锦繁。生于崇祯十八年(1645年)的他虽仅十六岁,眉眼间却已沉淀出超越年龄的沉稳。此刻他身着一袭玄色织金蟒袍,领口缀着象征储君身份的九旒白玉珠,腰间玉带上悬着鎏金错银的\"大明监国太子\"印绶,左肩斜披的赤绶上赫然绣着永昌帝亲题的\"山河永固\"四字篆文。

少年面若冠玉,眉骨处一道淡疤自额角斜入鬓间——那是两年前随征西军巡视叶尼塞河要塞时遭遇哥萨克突袭留下的印记。这道伤痕非但未折损其容颜,反在鸦羽般的眉峰映衬下平添几分锐气。他继承了坤兴皇后那双含威的凤目,眼尾微挑如剑锋出鞘;鼻梁却似永昌帝般高峻如昆仑玉柱,薄唇紧抿时隐隐透出铁血帝王家的凛冽。

“锦繁,把西海行省的粮秣图展开。\"永昌帝叩了叩楠木桌案,鎏金护甲与紫檀木相击发出清越声响。少年应声而起时,蟒袍下摆翻涌如黑云压城,露出内里暗绣龙纹的玄色军装长裤——这身融合了明代亲王常服与近代军装的奇特装束,正是永昌十六年新颁布的《皇室仪轨》中为监国太子特制的\"观政朝服”。

王锦盛自袖中取出象牙轴卷,手腕翻转间露出缠着钢丝的玄铁护腕。这是去年生辰时徐清大都督赠的西域精钢所铸,内侧还錾刻着\"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楚辞。当他将五尺长的《西征粮道全图》铺展在楠木会议桌上时,满殿朱紫公卿俱是瞳孔微缩——图中不仅以赭石标注着新西宁至库兹涅茨克的三十七座粮仓,更用墨笔细密批注着每条运输路线的骡马损耗率。

“启禀父皇,据李定国大将军报,现我军在乌拉尔地区的两个要塞新西宁和新西安补给严重不够,我河南粮仓与江南粮仓距离乌拉尔地区两万里,要供应二十万大军吃喝住用决非易事。”少年嗓音清朗如碎玉投冰,左手按着腰间佩剑——那柄由工部军器局特制的\"破虏剑\"通体泛着冷钢幽光,剑鞘却嵌满波斯进贡的青金石,与御座上的永昌帝佩剑形制相类而规制稍减。

坤兴皇后看着儿子自信的面三庞,恍惚想起两年前那个雪夜——十四岁的王锦盛裹着白狐裘闯进乾清宫,跪倒在父亲脚下乞求父皇准予参加李定国的西征大军,彼时永昌帝立在暖阁窗前看了整整两个时辰,最终吐出的“准奏”二字,让这个自幼在什刹海宫殿里长大的孩子,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战场。

经过战争的锤炼,今年春天回到京师,永昌帝立即安排其观政,将一些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

坤兴皇后看着充满自信的儿子,心中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