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 > 第196章 孙权伐魏失良将,东吴兵败陷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6章 孙权伐魏失良将,东吴兵败陷困局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曹魏因曹芳禅位、司马懿擅立新帝而大乱。曹植于许都称帝,立曹芳为太子,开始整饬朝纲。而司马懿则裹挟新帝曹髦退往泰山郡。

且说那东吴孙权,素有雄图大略,见魏国内乱,仿若窥得良机,遂萌生了伐魏之念。于是,孙权召来大将军、右都护陆逊,共商伐魏大计。

陆逊此人深谋远虑,对魏蜀两国军事实力洞察明晰,陆逊以为江东当暂取隔江自保之策,待自身实力充沛,再图进取中原。以往孙权每有北伐之意,皆被陆逊谏止,此次良机当前,陆逊仍持反对态度,孙权因而对其大为不满。

陆逊出身江东大族,而孙权与兄长孙策是南渡的淮泗集团。昔日孙策主政江东,为压制江东大族,手段狠厉,多有血腥之举,致使孙吴与江东大族关系交恶。陆逊从祖父陆康,因孙策围攻庐江,染病而亡,陆氏族人亦死伤大半,在此等历史宿怨下,孙权对陆逊始终怀有猜忌之心。

吕蒙死后,陆逊奉命镇守武昌,威望日隆。吴国上下,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人,皆与陆逊交好,陆逊功高震主,愈发为孙权所忌惮。

孙权称帝后,魏蜀吴三国疆域渐趋稳定,孙权暗忖,即便没了那陆逊,东吴凭长江天险亦可自保,于是对于陆逊的存在愈发感到不安。

此后,孙权于朝堂之上,对陆逊所提“施德缓刑,宽赋息调”的众多主张置若罔闻,对其用人之谏亦是充耳不闻。

去岁,东吴太子孙登病故,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和之弟孙霸不满,朝堂遂分为两派,纷争不止。陆逊则坚定地站在太子一方,屡次上书孙权,以袁绍、刘表因立嗣不当而致内乱之例为诫,力主遵循“立嫡长子”之制。孙权却认为陆逊此举乃干涉皇家内务,对其更为不满。

后,孙和遣人藏于孙权卧室,窃听到孙权与杨竺关于立孙霸为储君的谈话,孙和惶恐之下,与陆逊的亲戚陆胤商议对策。孙权察觉此事泄露,盛怒之下将杨竺、陆胤、吾粲三人收监审问。陆逊虽未即刻被问罪,却也遭孙权遣使责备其窥探宫廷机密,陆逊处境愈发艰难起来。

此次,孙权对陆逊之容忍似已达极限。翌日,孙权于朝堂下诏,命朱然为大都督,总理军事,负责征讨魏国一事。

丞相顾雍与大将军、左都护诸葛瑾皆出班劝谏,称若伐魏,当遣使入蜀,与蜀汉协同作战。

然孙权自曹操、刘备亡故后,渐生骄矜之心,自恃可独力攻克合肥,对众臣劝谏不屑一顾。

陆逊遭此大辱,退朝后忧愤成疾,不久竟抑郁而逝。孙权闻之,心中暗喜,竟不亲往吊唁,仅遣宫中宦官代行慰问,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人见孙权心性竟凉薄至此,顿时感觉心寒,为陆逊不值。

孙权旋即亲率江东大军,御驾亲征,朱然等将领随行。大军渡江后,孙权与诸将共商军事行动。孙权审时度势,以为曹魏内乱,正是进攻良机,遂定下声东击西之策。命诸葛瑾率偏师渡淮水攻汝南郡,以为疑兵,自率五万主力大军自庐江郡进击合肥。

曹魏对此毫无防备,文聘所部遭东吴大军围困。恰逢大雨倾盆,城防因之受损,吴军来势迅猛,文聘根本来不及修缮。文聘于城中苦思良久,决意利用此形势,令军民隐匿,自身则于府中佯卧。

孙权率军至城下,见城中情形,心生疑窦。文聘素以持重严谨着称,此时如此松懈,必有蹊跷,或有伏兵,或待外援。孙权遂狐疑不前,令大军试探性围攻合肥二十余日,然而却久攻不下。

一日,孙权见城外似有曹魏援军迹象,实则乃治书侍御史荀禹率千余人于各县征调人手后,趁夜于山顶举火所致。孙权见状,更觉其中有诈,遂决意撤兵。

文聘因兵力不足,未敢追击。孙权撤兵之际,夏侯尚父子与夏侯霸率援军赶至,追袭东吴军队,东吴军大败。

夏侯尚三人得胜后返回合肥,文聘见状,大为诧异。夏侯尚解释道:“今虽阵营有别,然此乃魏国内乱,昭帝不忍见国土为东吴所侵,故遣我等率军驰援。”

文聘听闻,忆及曹操昔日赏识之恩,感慨万千,遂决定改弦易辙,归附曹植麾下。夏侯尚等人闻之,喜不自禁,欲为文聘表功,文聘却以归附已晚为由,婉言推辞。

孙权兵败,率残军退回江东,一路之上,士卒垂头丧气,士气低落。孙权虽懊恼不已,然好胜之心使其不愿承认过失,对群臣称:“此次失利,乃天不助我,非战之罪。”但其内心亦知此次伐魏之鲁莽,遂重新审视东吴军事战略,决意不再轻举妄动。

许都曹植闻孙权伐魏失败、文聘归附之讯,喜出望外,遂召集群臣商议巩固曹魏局势之策。

曹仁奏道:“陛下,今孙权新败,东吴内部必人心惶惶。吾等可趁机加强边境防御,同时遣使者分化瓦解东吴。”

曹植点头认可,又问曹洪:“叔父意下如何?”

曹洪捋须道:“陛下,子孝所言极是。吾等可于军事上佯装行动,使孙权不敢妄动。”

于是,曹植下令加强与蜀汉边境之防御,并于与东吴接壤边境增调军队,佯装进攻之势。

蜀汉杨再兴等人听闻东吴伐魏兵败之事,杨再兴对赵云道:“子龙兄,今东吴受挫,曹魏虽有动荡,但文聘归附使其有所增强,吾等亦需重新规划战略。”

赵云颔首道:“振武所言甚是,吾等可暂且按兵不动,静观局势变化,再做定夺。”

此时三国局势,仿若一盘精妙棋局。孙权于江东休养生息,曹植于许都积极谋划,蜀汉则于一旁伺机而动。

孙权返回江东后,着手整顿内部。其深知此次战败损及东吴威望,遂采取措施稳定人心。一方面惩处作战不力之将领,另一方面安抚士卒,发放物资。

同时,孙权重新考量与曹魏、蜀汉之关系。孙权意识到,此刻与曹魏为敌或非明智之举,遂决定遣使前往许都,试探曹植之意,探寻和谈之可能。

曹魏内部,曹植之举措获不少大臣支持,然亦有人担忧东吴求和乃缓兵之计。曹植陷入沉思,深知其中风险,但亦不愿错失稳定局势之契机。

蜀汉杨再兴等将领密切关注魏吴动向,认为若魏吴和谈成功,于蜀汉不利,遂上表刘禅,建议加强军事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刘禅接表后,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剖析局势,认为可先遣使赴东吴,探孙权之真实意图,同时于军事上做好应对魏吴联合之准备。

于是,蜀汉使者启程前往东吴。孙权接见蜀汉使者,双方相互试探,皆欲从对方获取更多情报。孙权称东吴伐魏旨在维护三国平衡,并非针对蜀汉。蜀汉使者则回应,希望东吴保持克制,勿轻启战端。

许都方面,曹魏使者与曹植商讨和谈事宜。曹植提出,东吴需归还此次伐魏所占曹魏之地,并向曹魏称臣。孙权闻此条件,怒不可遏,道:“曹植欺人太甚,吾宁再战,亦不受此辱。”

局势由此再度紧张,孙权决意加强军事防御,应对曹魏可能之进攻。曹植亦做好再战准备,任命夏侯尚为都督,率军驻守合肥。

蜀汉见魏吴关系破裂,觉有机可乘。杨再兴提议联合曹魏,夹击东吴,赵云却持不同观点,认为可坐观魏吴相争,待其两败俱伤,蜀汉再从中渔利,不宜过早卷入。

蜀汉内部对此众说纷纭,将领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刘禅犹豫不决,望向诸葛亮,盼其建言。诸葛亮沉思片刻,道:“陛下,此时可暂且按兵不动,持续观察魏吴局势。若有机缘,可出兵援助较弱一方,以平衡局势,从中谋取利益。”

至此,三国局势陷入微妙平衡。魏吴对峙,剑拔弩张,蜀汉则枕戈待旦,伺机而动。各方皆为自身利益精心谋划,此三国风云,后续将如何演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