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一路有医 > 第460章 腹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三哪里知道背后还有这些曲折的原因,只以为胡教授是因为和历上勇关系好才会这么不见外的说起自己。

“那我就带回去了。”张三痛快答应。

杨老也曾经向他说起过日本的汉方医学,他估计杨老应该会对这些资料感兴趣。。。。。。

当天夜里,张三把历上勇的这些手稿细细读了一遍。

手稿里的内容要比白天历上勇的讲述更有逻辑,也更加详实。能看出来,这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准备出来的。

手稿里先是把中医药和汉方药从种植环节到加工环节再到检测标准、产业链生态以及制度和理念全部做了深入分析和对比。

然后又把中医药学与汉方医学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做了深入分析与对比。

之后是历上勇对日本汉方医学成功的经验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医学现代化。

西医体系融合加上工业化生产和循证科研,再有日本官方对汉方医的背书,形成了一个日本特色的现代化传统医学。

最后是历上勇对中医当下处境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从政策法规到教育体系改革,再到行业自救和拥抱国际化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中医振兴需要三驾马车。

首先就是疗效。

建立明确的治疗方案,提升疗效用结果说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中医不科学的偏见。

其次就是科学赋能。

推动中医现代化,重点就是科学化和标准化。

第三就是生态重建。

行业自救,建立良性生态,严控中药质量,加强行业自律与透明化。。。。。

手稿不算很厚,字数也不算很多,张三很快看完。

从字里行间中他能感受到历上勇的焦虑,也知道手稿里投入了对方的不少心血。

可他对手稿里的建议却并不是全部认同。

就像之前在历上勇家里,初听日本汉方药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他确实很吃惊。

吃惊之后他也有过思考,他认为日本的汉方医学虽然脱胎于中医,但已经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之上。

是一条依附于西医的道路,对不对他没能力评判。但有一点他能肯定,这与中医独立的文化体系肯定不符。

中医的确是很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可如果用牺牲自己的文化体系来获取这种认可,张三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丢了辩证的核心,没了阴阳五行,那中医还是中医吗?

当然他也不是排斥西医,任何医学,只要可以治疗好患者疾病,那就是好的医学。

西医的优势在标准化,在微观。中医的优势在个性化,在对复杂病症的治疗上。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提供安全、有效、可及的医学解决方案。

张三觉得这两种医学应该不是对立关系,完全没必要像汉方医学这样一定要去依附西医。

用罗慧敏当日说的话,两者应该相互借鉴彼此优势。

这份手稿他决定回去就拿给杨老看,他想听听杨老会有怎样评价,针对中医的现状,杨老又会有什么思考。

第二天,张三吃了午饭就自己去了历上勇的药局。

昨天在交谈中,历上勇多次提到了汉方医学的腹诊诊断。他想去见识一下,这个历上勇口中的“核心诊断依据”是怎么回事。

这次他没让历落雪陪同,通过两次的接触他对历上勇多少也有了一些了解。

那就是一个情感表达钝化的人,在身体里有对社交天然的回避机制。医学类的话题那是侃侃而谈,其他方面则是一言难尽。

张三此去就抱了一个主意,只说医学类的问题,其他免谈。

历上勇正在接诊,看到张三只是点了点头,随后心无旁骛继续给患者检查。

石川纯美热情接待了张三。

没聊几句张三就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他很奇怪医馆是靠什么生存的,每次来这里患者都不多。

这和国内的医馆可是截然不同,不说帝经堂,就是马叔那个医馆患者都比这里要多。

石川纯美告诉张三,之前不是这样。最近日本政府全面普及医药分业,才会导致出现患者减少情况。

医药分业就是指医疗机构不得设置药房,患者需持处方到外部药局配药。而药局也不再允许有诊疗出现,只负责对外销售药物。

这是日本多年前的国策,目的是控制医保支出,提升用药安全并遏制医疗腐败。

之前的分业率只有不到40%,今年提出了必须要突破50%的目标。

说起这个石川纯美有些发愁,随着普及开始,他们这间连诊带药的医馆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是专职诊疗,还是专职药物售卖,她和历上勇一直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

张三不太理解,医药分业怎么会影响到患者数量。可石川纯美没有细说,他也不好多问。

看历上勇已经治疗结束,张三走了过去和他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提出了想学习一下汉方医学中的腹诊技术。

历上勇看他对这个有兴趣,马上比连带划的开始了讲解,兴起的时候还在张三身上做了示范。

等他讲完之后张三才明白,所谓腹诊就是通过按压患者腹部来发现特定体征组合。

然后根据这些体征组合来选择对应方剂。

比如患者有胸肋苦满表现,汉方医会通过腹诊发现患者肋骨下缘紧绷,有抵抗感。

由此就可直接定方小柴胡汤,省事而快捷。完全省略了中医的四诊合参与六经辨证。

仅仅一个腹诊就可以做出诊断并确定方剂,这让张三觉得稀奇。

历上勇向张三解释,将腹部体征与经典方剂直接关联,这就是汉方医去理论化、重实用的特点。

为此历上勇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他问张三,“患者主诉反复胃胀,食欲不振,依照中医会怎么样诊断治疗?”

“那我要看患者舌苔是否黄腻,是否有脉滑之相。如果有,大概率是湿热蕴脾。我会开具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连来为患者治疗。”

这种问题对张三来说不需要过多思考,几乎是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