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网游动漫 > 每日医案 > 第564章 中医药调理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4章 中医药调理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病案]孙某,一位年仅6岁的男孩,于1962年12月就诊。他的病史始于1962年10月下旬,当时他在右大腿外侧发现一个豆大白疱,轻微瘙痒。当瘙痒难以忍受时,他用手抓破了这个疱,结果开始渗出黄水和少许脓汁。随着时间推移,疮面逐渐扩大,痒痛愈发难以忍受。

在沈阳某医院,通过病理切片检查发现,孙某患有的坏疽性脓皮病。这种病状表现为表皮增生、上皮素延长,有的伸至真皮深处。此外,真皮充血水肿,含有大量嗜中性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同时还有较多的血管。

该院为孙某尝试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抗生素、磺胺、抗气性坏疽血清、维生素、输血以及外敷红霉素软膏。然而,所有这些方法均未取得有效效果,病情仍在恶化。皮肤脓疮逐渐扩散至肘窝、耳垂等部位,陆续出现。

在孙某就诊时,他显得疲惫不堪,身形消瘦,身上散发出酸臭味。他的体温为37.2c,左脉细数无力,而右脉因局部有疮疡未予诊查。舌红,苔薄白。全身疮面多处,包括右前臂屈侧下1\/3部位有3x2厘米疮疡一处,两肘窝各有3x3厘米一处,左颈一处为2x4厘米;右下腹一处为3x5厘米,右大腿上1\/3呈环形损害为8x16厘米,左小腿外踝上一处为2x4厘米。各疮面深度约为0.3~0.7厘米。

孙某的疮面边缘呈现青紫色,弹性硬状,高出皮表,界限清晰。创面中央结痂,色污褐,剥痂后可见鲜红的疮面,触碰时易出血。疮面溃烂积脓,疮缘四周的积脓较中心略深。脓汁培养结果显示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胸部x线透视结果正常。

[治则]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方药]内服牛黄解毒散、麝香解毒丸,外敷油调膏(处方均为秘方,详见附方)。共治疗一月余,于1963年2月12日复查,疮疡痊愈。附方:(1)外敷油调膏:黄柏300克,煅石膏24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香油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将药膏敷于疮面,外用油纸包扎,每日换药3次。(2)内服方:1牛黄解毒散:牛黄4.5克,雄黄105克,枯矾75克,冰片30克,乳香150克,没药150克。研细末,每次0.6克,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送下。2麝香解毒丸:即牛黄解毒散去牛黄,加麝香2.6克。每丸0.09克,蜜丸1.5克重。早晚各服1丸(1.5克),用白开水送下。

[评析]坏疽性脓皮病(Necrotizing Fasciiti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严重皮肤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浸淫疮(又称脓疱疮)的范畴。这种疾病由风湿化热成毒所导致,因此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方法进行治疗。

坏疽性脓皮病通常是由于细菌(如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入皮肤及皮下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在病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医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主要遵循“清热解毒”的原则,通过草药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来抑制感染,清除毒素,缓解症状。同时,还需运用“祛腐生肌”的方法,促进坏死组织的清除和新生组织的生长,使皮肤尽快恢复正常。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选用适当的草药方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并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以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源,减少皮肤损伤,降低发病风险。对于易感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应加强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中医治疗主要遵循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原则,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