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网游动漫 > 每日医案 > 八百一十四章中医药调理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百一十四章中医药调理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病案]沈某,男,22岁。1976年3月4日入院。病起冬季劳累过度及反复受凉淋雨,嗣后发热、咳嗽十二天,黑粪三天,隐血(++++)。入院检查:体温39.5c,脉搏104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2.0\/6.7kpa(90\/50毫米汞柱),咯痰咖啡色,皮下瘀斑,两肺满布干啰音,肝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质偏硬,肝区叩击痛(++),脾肋下2厘米,质偏硬,实验室:红细胞1.8x1012\/L(18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55克\/L(5.5克%),白细胞1.1x109L(1100\/立方毫米),中性58%,淋巴36%,大单核6%,血小板30x109\/L(3万\/立方毫米)(输血600毫升后),凝血时间5分钟,血液浓缩涂片2次均找到异常组织细胞。骨髓涂片:骨髓增生减低,片中见到较多异常细胞,并偶见多核巨细胞。尿、大便、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摄片等均表现异常。诊断为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入院当晚即神志昏迷,时有谵语,臀部大片瘀斑,鼻流鲜血,黑粪2次,腹部胀气,呼吸急促,血压8.0\/6.7kpa(60\/50毫米汞柱)。即予输鲜血,静滴抗生素、止血剂、激素,次日病情进一步恶化,连续大量出血,全身皮下广泛瘀斑,因白细胞低,未用化疗,乃以中药为主治疗,抗生素,止血剂同前,激素逐步递减,至16日全部停用。中医根据发病季节,症状表现,舌红绛光剥,脉滑数,诊断为“春温症”。

[治则]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佐以益气养阴。

[方药]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30克(鲜生地缺货),丹皮15克,白芍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9克,黄芩9克,象牙屑15克,侧柏炭15克,地榆炭15克,北沙参24克,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生甘草3克,皮尾参12克(另煎代茶),上午灌服头汁后,下午便血、咯血即减少。次日再服1剂,便血明显减少,咯血止,血压14.6\/8.0kpa(110\/60毫米汞柱),神志有时清醒,舌苔焦黄,脉滑数洪大,重按较有力,续前方加银花24克,蚤休24克。服2剂后,出血基本停止,血压稳定,肺部啰音消失,肝脾缩小,唯体温波动在38—40.1c之间。3月8日因服消炎痛25毫克后,全身大汗,体温骤降至37.4c,但神志又转模糊,谵语,舌质淡白、苔焦黄乏津,脉滑数,重按无力,白细胞降至0.9x109\/L(900\/立方毫米)。此乃服消炎痛强令其汗,阴液大伤,阳气亦随之而泄,正不胜邪,邪毒乘虚内遏,虽邪实稽留,但以正虚为主,故以大剂扶正达邪外,并停用消炎痛。用皮尾参30克(另煎),黄精30克,北沙参30克,生地30克,水牛角30克,蚤休3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天花粉15克,仙灵脾20克,白芍9克,丹皮12克,银花24充,生甘草6克,抗热牛黄散0.6克(吞)。另:再用鲜生地60克,鲜石斛60克,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煎汤代茶,及西瓜汁频灌。连服3剂后,津液渐复,白细胞渐升,体温渐降,神渐清,微汗出,胸腹部见有大量白痦。此乃正气渐复,湿热外透之佳象。唯大便干结,一周未解,腹部胀气,舌苔白腐,并找到白色念珠菌。此乃应用抗生素较久,双重感染或过用养阴之品所致。湿热未清,胃浊上扰,改用芳香化浊,兼清余热法:茵陈15克,藿香9克,佩兰9克,陈皮4.5克,制半夏6克,茯苓9克,枳壳9克,丹皮9克,炒六曲9克,白豆蔻24克,全瓜蒌30克,生苡仁12克,通草4.5克。另七叶一枝花60克(煎汤漱口)。服后大便得通,白腐渐化。继而又出现舌苔光剥质红,脉弦,自汗盗汗,腰膂酸楚。此属温热病后,肝肾阴虚,故再以益气养阴,调益肝肾之法,以善其后。出院后中药调治半年,肝脾均未扪及,多次复查血液浓缩涂片,均未找到异常组织细胞,一年后恢复劳动。1980年3月及1982年3月二次随访,血象及骨髓象均正常,健康情况良好,生存至今已六年。

[评析]在寒冷的冬季,许多患者因为过度劳累,经常在雨中淋湿受寒,导致春季时身体出现病症。这种情况恰好符合《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论述。因此,在治疗这类患者时,需要采用大剂量的凉血止血和清热解毒药物,同时始终不离益气养阴的原则。

在患者气阴回复的过程中,逐渐加入辛凉宣透药物,以促使潜伏在体内的邪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这一治疗方法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髓和血象中的恶性组织细胞,使其逐渐消失。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对出血和发热等症状的控制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一现象说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作用,而非西医药物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这类患者时,中医辨证施治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与中医师保持密切沟通,遵循中医师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合适的草药和治疗方法。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寒,以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在治疗和调理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信心,相信中医辨证施治的力量,以期达到痊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