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目光转向了许宁。一位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对这个术语感到好奇。
随着许宁在行业内的名声渐长,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向众人详细解释这一现象。
确认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曲线一切正常后,团队中有人鼓起勇气质疑道:
“我们这边的数据看起来都很正常啊,没发现任何问题。”
另一位同事补充说:“如果工作曲线有异常,应该能看到雷诺数和压气机流量上的波动才对。”
最终,薛知寿拍板决定:“不论如何,先让发动机停止运行!”
考虑到发动机即使在怠速状态下也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总工程师一声令下,控制室内原本紧张的气氛稍稍缓解。
测试车间内的引擎轰鸣声渐渐平息,直至完全安静。
众人凝视着灯光映照下的金属战机,表情严肃。
“导出数据,交给许工和杨工分析。”
宋闻聪打破了片刻的沉寂。只有他们二人全程参与了主动稳定性系统的开发,最适合处理这一状况。
这时,一位穿着长袖衬衫、显得有些虚弱的男人走了进来,他用一种熟稔的方式称呼两位领导:
“老薛,老宋,是否再试一次?试飞站那边认为我们刚才没有看到故障迹象。”
许宁看着这张陌生的脸庞,意识到此人非同一般。
薛知寿见到此人时却显得意外,随即上前迎接:“老杨,你怎么从医院回来了?”
那人轻挥着手表示无妨:“听说你们已经开始地面测试了,我躺在医院里也不会好得更快,不如来现场看看。”
薛知寿闻言叹了口气,未再多言。
过了一会儿,他转身指向许宁的方向,向新来的杨工介绍情况。
“老杨,这位是……”
“我认识,许宁同志,我在医院就听说了。”
杨宝树打起精神,走向许宁,仔细看了看后,伸出手来:“我是杨宝树,小许啊,年轻人中的佼佼者,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这个名字让许宁心中一震,眼里不自觉地湿润了。
杨宝树,蓉飞的总经理,1995年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却依旧坚守岗位,直到1999年离世。
“杨总,您好。”许宁礼貌地回应,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小许,我已经和现场工程师聊过了。”
杨宝树说:“不是针对你个人,但在没有明显故障迹象的情况下,能否再进行一次测试?如果问题再次出现,我们再停止试验检查也不迟。”
杨宝树的提议合情合理,故障鉴定本就是复杂的过程,单次测试难以定论。
然而,许宁清楚这个发动机在前世的测试中确实遇到了问题,而现在他的系统又发出了警告,他不愿意冒险。
“别担心,杨总,我们还没到要拆解的地步。”
许宁试图安抚道:“试车系统中有我最新开发的技术,能通过特定的小幅度波动预测潜在喘振或旋转失速。
等会儿,我会分析从试飞站拿到的数据,如果发现隐患,我们将针对性排故;若无异常,则重启试车,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听到不需要大规模返工,杨宝树松了一口气,不再有异议。
大约半小时后,一名试飞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装有最新测试数据的笔记本电脑走来。
“许工,这是刚刚收集的数据。”
许宁接过电脑,迅速连接电源,准备开始数据分析。
房间里的人迅速聚拢到他身后,形成了紧密的半圆形。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个小屏幕,前排的几位主动蹲下身子。
这些专家们,来自航空工程领域,都怀着好奇与疑惑,想要了解许宁所说的喘振先兆究竟是怎么回事。
经过软件处理,原本复杂的曲线简化为几条清晰的线条。
内行一眼就能看出,许宁的操作是在特定频率上分离出测量信号的成分。
“看这条。”
许宁指着一条线说道:“这是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波形,在540秒时突然出现,并逐渐增强,直到580秒被系统检测到并采取了措施。20秒后,这个现象消失了。”
人们虽然能看见曲线,但对于它和喘振之间的关系仍然感到困惑。
杨未站出来解释:“当发动机远离喘振风险时,它能有效地抑制小的随机波动。
但随着稳定性的减弱,这些波动可能演变成具有固定频率的不稳定波。从580秒开始……”
有人突然打断,对比另一台电脑的日志后惊呼:
“等等!指挥员在570秒下令将节流阀提升至70%,而许工说的现象出现在540秒,那时节流阀应该还在60%!”
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讨论。
显然,问题不是出现在节流阀调整的时候,而是更早就有征兆。
甚至可能是预测逻辑本身存在缺陷。
尽管许宁已经有所名气,但现场大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
而且杨未解释的概念相当复杂,大家只能似懂非懂。然而,几位负责人决定暂停试验以作进一步调查。
第一次启动试验就这样草草收场,影响了在场人的士气。
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
“咱们先别急着全面检查飞机,我个子小,可以钻进进气道里,直接查看风扇和低压压气机的叶片情况。”
一个声音响起,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说话的是个身材瘦小的男人,看起来并不起眼。
杨未好奇地打量着他,觉得这个人有些面生:“朋友,你是哪个部门的?我好像从没见过你。”
“报告,我是林晖,来自606所的发动机结构设计研究员,上个月刚调来试飞站支持十号工程的地面测试和首飞工作。”
林晖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
薛知寿补充说:“林晖同志到的时候,小杨正在京航,没碰过面很正常。”
林晖一边换上工作服一边解释:
“去年下半年我在606所参与了涡喷14压气机的设计改进,起初我们对许工推倒重来的决定也有疑虑,但事实证明他的方案是正确的。
这次我也相信许工的判断,不过看到几位同事还有顾虑,我觉得这样直接检查会更妥当,避免拆解时产生不必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