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是,三人调整步伐,如同寻常旅人一般,继续踏上征程,尽量不引起旁人注意。“道友,请留步。”一个声音突然在背后响起,打断了他们的脚步,预示着新的故事即将展开。

一个悠远而带着几分沧桑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缝隙,悄然自郑长春的身后响起。这声音里似乎蕴藏着某种奇特的力量,让他的身躯猛然一震,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股莫名的熟悉感。究竟是什么样的台词,竟能触动他内心深处的记忆?

三人几乎同时转过身去,目光汇聚之处,只见一位衣着朴素至极的老者,其须发如雪,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他的手中,竟提着一根看似寻常却又透露着几分古朴气息的树杈,正以一种与其年岁绝不相符的敏捷步伐,向他们飞奔而来。那矫健的身形与他苍老的面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时间在这位老人身上玩起了捉迷藏,让人不禁暗自称奇。

临近跟前,老者停下脚步,双手拱成礼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口中缓缓吐出一句:“无量天尊,阁下可是郑长春?老朽乃琉璃观的沈书兰,你可还记得老朽?”言语间,一股淡然的道家风范自然流露。

郑长春闻言,连忙回礼,心中却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他飞快地在脑海中搜寻着有关这位沈书兰的记忆,但遗憾的是,如同翻阅一本空白的书籍,丝毫线索也找不到。“前辈恕罪,晚辈确实眼拙,记忆力欠佳,实在回忆不起何时有幸与前辈相逢。”他语气诚恳,眉宇间难掩一丝尴尬。

沈书兰闻言,不由得跺了跺脚,嘴角一撇,随即发出一串夸张的抗议:“明明就是在领取行云布雨符那天,我紧跟在你身后排队,亲眼见你签完名领走灵符,随后才轮到我。这还不到一天光景,你这就忘了我的脸?唉,真是贵人多忘事啊……”话语中虽带着几分责备,但更多的是玩笑意味。

郑长春脑中顿时浮现出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和两个疑惑的小问号,内心的惊讶与不解简直要溢出胸膛。领取灵符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彼此皆为陌生面孔,谁又会特意去记住谁呢?

“可我却记得你,听说你凭借一粒奇丹,成功驱散了那位被魔气缠身之人的危机。”沈书兰的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愤慨与不满,让郑长春的处境更加尴尬。

这番话让郑长春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最头疼的就是这种场合——对方明明记得自己,而自己却对对方毫无印象。这并非出于冷漠,只是真的未曾有过交集的机会罢了。

“哦,原来如此,沈前辈的大名如雷贯耳,贵观琉璃观更是修真界内闻名遐迩之地,晚辈一直无缘拜访,实为憾事。日后若有机会,定当登门拜访,讨教一二。”郑长春临机应变,迅速抛出几句不失礼貌又颇为通用的客套话,试图缓解眼前的尴尬气氛。

紧接着,他巧妙地转换话题,指向老者那一身平凡的装扮,手指轻轻比划:“前辈这身……”

老者见状,嘴角泛起一抹慈祥的笑意,同样指了指自己的衣物,然后在两人之间来回摆动了几下手势,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此刻,郑长春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此刻的穿着同样是一副不起眼的平民打扮。“原来小郑道友也抱有与老夫相同的想法,我们都是想尽量保持低调,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沈书兰的话中透着一丝赞赏。

“之前在那小镇上,你慷慨解囊,援助那些苦难的百姓,这份善心实属难得。然而,个人之力毕竟有限,就如同杯水车薪,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沈书兰话锋一转,提及之前的事情,眼神中既有肯定,也不乏几分无奈。

“这一路上,类似的小镇还有许多,每一个都需要帮助。郑道友,你一个人又能援救多少?”他的语气温和,却直击要害。

“那个小镇的情况尤为悲惨,我原打算秘密施以援手,毕竟我最不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那样的场面让我颇为不适。幸好你出现了,无形中替我承担了不少,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沈书兰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态度。

……

沈书兰的言辞流畅而生动,眉飞色舞间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亲身经历,让人难以分辨是真是假,虚构与现实交织,引人入胜。

郑长春面带微笑,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直至沈书兰终于停下话头,他才温文尔雅地拱手告别:“今日有缘得遇沈前辈,实乃荣幸之至。不过,任务紧急,我们不便久留,就此别过,希望后会有期。”

不料,沈书兰眼疾手快,几乎是同时伸出一只略显沧桑却依然有力的手,紧紧抓住了郑长春的衣袖,眼中闪烁着不容拒绝的光芒:“何不结伴而行?你我同为杨浦郡的任务所引,那路程遥远,相互有个照应岂不更好?”

领取任务符箓之时,沈书兰似乎有意无意地紧跟其后,结果两人竟被分配到了同一片区域,仿佛命中注定的缘分,让郑长春无法拒绝这份突如其来的伙伴请求。

于是,一行四人趁着夜色的掩护匆匆踏上旅程,沈书兰仿佛不知疲倦,一路上滔滔不绝,从天文地理谈到人间烟火,直到月上中天,几乎将每个人的家世背景、性格喜好都聊了个遍。当然,他自己也没有保留,将自己的来历坦诚相告。

原来,琉璃观是赵国境内一个昔日辉煌、如今势微的二阶灵脉修仙门派,观内弟子凋零,仅余不足三十人,门庭冷清,濒临衰败边缘。相比之下,同样身为二阶灵脉的小宗门默苍观,尽管规模不大,但弟子数量尚能过百,显得更为有生气些。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看似随和、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的沈书兰,竟是琉璃观的观主,已达筑基境界。人们不禁疑惑,这样一个看似不拘小节的老者,是如何领导着二阶灵脉的门派一步步走向这般境地的。

此番出行,沈书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赵国连年大旱的困境,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