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吾王!”丁猛一瘸一拐地出列,递上奏疏道,“今已查明黄党余孽人众,奏请君上定夺。”
一旁的黄门郎接过奏疏,递到国君面前。
“念。”国君摆摆手道。
黄门郎摊开奏疏,开始大声念诵其中内容。
众人听着,无不心惊。
奏疏内容很长,起初倒也还好,吹捧一番国君的英明神武,又肯定了他对政变功臣的封赏。
也是从这段内容中,方选得知刘闵也被封了万户侯,夏风和夏雷霆都被封为子爵。而作为司寇的丁猛,也获得了两千户的增邑。
“难怪这老登工作积极性这么高。”方选心道,“屁股上还渗血呢,在侯府喝完酒还能回司寇府办公,原来是涨工资了。”
黄门郎继续宣读,奏疏中的内容开始显露杀机。
先是罗列了黄家主要人物的数百条罪状,大的有什么阴养死士,私藏兵甲,逾越礼制,里通外国等等,小的有强占民间田宅,奸污良家女子,纵容门客欺行霸市等等。
凡是能想到的罪状,黄家人几乎人手犯了一遍,而且奏疏中明确记录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证据等等。
总而言之,黄家人万死不谢其罪。
之后便是黄家余党的姓名,林林总总列了有上千人,其中不乏此刻就在朝堂上的官员,之前一直与黄家过往深厚,此时听了奏疏内容,无不是汗如雨下。
见此情形,方选意识到事情过于扩大化了,于是打算开口劝谏。
“不必念了。”国君摆手阻止了黄门郎。
“三黄罪大恶极,夷三族,抄没家产。”国君冷冷说道,“其余人等,尽皆赦免。”
“谢主隆恩!”一众朝臣跪倒拜谢。
此时方选反应过来,这俩人是在打配合啊。先由丁猛列出名单,震慑住朝臣,然后国君出面赦免,便能使众人感激涕零。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熟稔权术之道,孺子可教啊。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黄门郎又喊了一声。
方选正要开口,又被人抢先。
丁猛再次出列,说道:“微臣有奏!此次剿除黄贼,方大人功不可没,理应厚赏!”
“以方大人之功劳,可封伯爵!”一名中年男子出列建议。
方选认得这人,是宗正府令,理论而言,方选作为宗室子弟,得归他管。
他这么一开口,其余人朝臣也都纷纷附议。
“寡人赐你国姓如何?”国君出言询问。
众人闻言,立即听出其中意味,上一个被赐姓的是北海郡公刘铎的祖先,在大西国,赐国姓意味着至少要封个侯爵。
这次是从龙之功,封个几千户的侯爵确实不过分。但方选不太想改名,来的时候用的是丁威的肉身,好不容易改回自己的名字,这再改岂不成三姓家奴了。
于是急忙下拜,坚辞不受,理由也很简单,首先就说这次拨乱反正的功劳主要是刘定边等人,他不应该受太高的封赏,而且他现在还年轻,以后立了新功再赏也不迟,最后才说自己不愿改姓,因为自从流落到大西国,时刻怀念故乡与父母,如果改了姓,父母知道一定会伤心云云。
国君听罢,连声称赞方选孝顺,改姓之事也不好再提,于是又问:“爱卿可有婚配?”
“可别乱点鸳鸯谱了。”方选知道国君这是打算给他赐婚,于是急忙禀报,“微臣已有婚约在身,乃是奋威郡丞范文怀之女。”
“如此甚好。”国君一拍手掌,转头便下令,赐一套宅邸给方选,并且让宗正府尽快派人去奋威郡迎亲。
“哎呀,这么突然吗?”方选心中暗喜,总算可以把范瑾娶过门了。
于是急忙下拜谢恩。
朝会进入下一阶段,黄门郎继续喊话:“有事起奏……”
“微臣有奏!”方选急忙起身,生怕又被人抢先。
“爱卿何事?”国君询问。
“此前黄信做大,皆因吏制粗疏,无人制衡权奸,为今之计,当改良吏制,方可避免再生祸患。”方选递上奏疏,“微臣苦思一夜,写下改良之策,还请君上过目。”
国君点头,示意黄门郎朗读奏疏。
内容无非就是改组官吏架构,采取三省六部制,至于开科取士,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方选并没有提到,毕竟改革要一步一步来,一开始改太猛不是什么好事。
黄门郎读完内容,国君起身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众朝臣纷纷出言,表示支持改革,毕竟刚才方选也说了,这是限制权奸用的,谁要是反对的话,摆明就是想成为下一个黄信。
国君见状,脸上露出笑意,于是当庭宣布,采取方选在奏疏中提出的新制度,在宫城正殿旁边取三座偏殿,分别用于三省的办公。
同时迁司农府为户部,司空府为工部,司马府为兵部,司寇府为刑部,太常府为礼部,撤销司徒府,原有架构并入户部,官署由新成立的吏部接手。
原有的卫尉府改为五城兵马司,只负责京师治安与城防,禁军指挥权则移交兵部。原有的宗正府和少府保留,归入户部下辖。
由于三个部门降低了级别,为了平衡和安抚,三位掌管会被调入三省,保证其个人的原有级别。
至此,原有的九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六部九卿,九名官员直属国君领导,形成一君九相的格局。
而朝中和地方官员,从六部到各地郡县主官,都由吏部负责管辖,如此一来,国君可以直接过问官员任免,做到最大程度的集权。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看它能否在短时间内动员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力量。眼下准备对外用兵,就必须尽快梳理政务和吏制。
不同的时代适用不同的制度,而眼前这个农耕时代,君主集权是首选。
这一点,也正好投国君所好。
为了尽快推进,国君在谏议大夫和尚书令的基础上,又给方选加了吏部尚书衔,让他负责朝中吏治。
一番部署过后,黄门郎继续喊话。
此时太常寺少卿出列,禀称越国使者已等待多日,应尽早面见商谈。
由于国师身体不好,所以很少上朝,平时的工作也是少卿负责。
接见越国使者一事,昨天就已经定下了,现在走个过场,国君好下令让太常寺着手办理。
眼见时候不早,朝会内容也接近尾声,国君便宣布退朝。走之前,方选让各个部门尽快整理出官员名册,拿到户部报备,有需要补缺的,也一并告知。
众人各自回府吃了午饭,之后匆匆前往各自官署,命人张贴告示,该换牌匾自是不提,最紧要的是把司徒府先空出来,让给新建的吏部。
方选饭后来到司徒府时,见人员和文书都已搬走,只剩下一些家具。
新官上任,他得先组建幕僚团队,否则一个光杆司令也忙不过来。于是派人贴出告示,吏部招揽人才,凡是读过书识字的人,都可以到吏部报名,经过甄别后会赋予相应官职,出了自荐,也可推荐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推荐人才到吏部被录取,都会重重有赏。
告示贴出去以后,倒是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方选坐在堂上,心里做着天下英才入我榖中的美梦,却始终不见有人进来。
“哎,奇了怪了。”方选出门查看,见告示下确实围着许多人。
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告示内容太过超前,人民群众压根不敢相信。
换做以前,普通人是没机会做官的。朝廷里的高官都是世卿世禄,中低层则是权贵们互相推荐,平民一辈子也没机会走进朝堂。
现在突然天上掉馅饼,竟然没有一人相信。
“既然没人信,那我得想个点子啊。”方选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