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颖的大学生活因为自律和努力而顺利,比赛参赛的结果都不错,但付颖也参加过结局不那么如意的比赛。
大三的时候高欣邀请付颖一起参加英语翻译大赛,这个比赛每年都有,去年的时候两个人也去看了,不限大几都可以报名,但综合实力还是高年级的更强,特别是在翻译段落这一轮。
大学有点厉害的地方就是校内的第一名,通常都会再往上参加更高级的比赛,比如这个比赛的第一名,会代表学校参加省级高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都出过二等奖的好成绩,含金量很高。
高欣也提前和付颖约定了大三的时候参加。
早早地,她们就已经了解清楚了比赛的流程和报名方式。
但是她们大三的时候,负责老师换人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选拔方式不一样了。
今年的初赛推迟开始,又突然通知准备初赛选拔,还是英语的听力老师推荐他们学英语的都去报名尝试,付颖才知道。
可是具体通知并没有发出来,付颖和高欣只能托陈丹虹打听,她已经是学生会副会长了,江湖有人好办事。
陈丹虹给了她们不太好的消息,比赛通知应该马上会发出来,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初赛,再一个星期后就是决赛。
时间方便紧张但也还好,毕竟英语翻译比赛就是靠积累,绝不是速成的。
问题在于今年要求必须三个人,每个小组男女生都要有,比赛流程就是提交报名表后初赛,初赛就两个项目,第一小组合唱2-3分钟的英文歌,第二就是用英语各自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这些要求看着都挺正常,连起来就哪哪都不合理。
历年英语大赛都是主要结合翻译进行,中译英、英译中都有,不要求性别,也不要求才艺。
又不是才艺表演,也不是演讲大赛,为什么还要唱歌。
所以付颖和高欣要找一个男生一起凑数,还要准备歌曲和自我介绍。
人选是高欣推荐的,她班上一个男生,口语挺厉害的,付颖也知道他,两个专业有重合的课,听力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台展示一次自己的爱好,还要自己做ppt。
付颖记得他是喜欢重金属乐队,人高高壮壮的,戴个眼镜,说话很慢,但是英语语音语调很标准。
高欣班上的,就由她去咨询意见,那个男生也同意。
三人就商量才艺这一块讨论过几次,付颖的意见是最好上点不一样,大家都是唱歌,如何在诸多队伍里脱颖而出是很重要的。
男生叫沈泽,他说他会吉他,就定下他弹吉他伴奏,付颖和高欣唱歌。
歌曲也选了挺久,最后还是沈泽从他的歌单里选出了《wake me up》这首歌。
听完整首,付颖提议沈泽先弹,他先唱更适合,然后付颖和高欣一人一段,最后再一起合唱。这样保证每个人都有独唱,也能有团体的合唱。
然后各自写自我介绍,付颖还提议搞了个模板一样的自我介绍,类似于“每个人都是我是爱弹吉他的付颖,但我更爱唱英文歌”这种,不算太新颖,但是能增添他们小组给人的印象,也就更能提高进决赛的几率。
初赛前,内部的陈丹虹告诉付颖她们,参赛十五个队伍,只选前三个参加决赛,大四的今年没参加,大三的只有高欣和付颖这一组。
付颖和高欣非常诧异,往年跟神仙打架一样,大三大四每个年级至少三个组的,可以说进决赛的都是实力很强的,今年怎么了?就因为比赛改了?
而且今年参赛队伍不分是不是英语专业的,
付颖她们更不理解了,不分专业进行的话,很可能出现两种不好的结果,一种是学英语的全被淘汰,场面很尴尬,一种是全剩学英语的,别的队伍当陪跑,也不太好看。
可再不理解,也还是先要参加比赛。
初赛就在一个空教室举行的,中间空出来,放了三个桌子是三个评委的位置,评委是英语专业的老师。
其他人就在周围看着,没有专门的观众席。
付颖嘴角抽抽,越看越不正规的样子。
他们抽中了第五个上台,前面小组很快表演完。
她们站到教室中间,沈泽坐在凳子上弹吉他,付颖和高欣站在后面。
歌曲很流畅的表演完,沈泽自我介绍完到付颖,然后到高欣。
付颖看到评委老师的笑容很真诚,觉得心里稳了。
他们表演完没走,留下来看完了别的小组,临时有一组退出,只剩十四个小组。
怎么说呢,其实这种才艺和自我介绍真感觉不太出来水平差异,光看才艺大家都不错,都是合唱英文歌。
别说英语专业了,只要用心练习,都能练得挺好的。
公布决赛名单的时候,付颖的脸都黑了。
这结果好像没事,但很大事。
第一名是大一英语专业的,听工作人员说最漂亮那个女生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口语非常标准。
付颖都想骂人了,国外留学回来就一定英语好吗?而且这是翻译大赛,不是口语比赛,口语标准是最关键的吗?最重要的是,就一个自我介绍,是怎么听得出来的,自我介绍能听出语音语调,但是不至于决定性因素啊!
第二名是非英语专业的,听旁边的人讨论说是三个人都不是同一个专业。
付颖……怎么,还给个安慰奖出去是吗?
第三名是大二的,没说太多,就说大二的水平高一点。
水平按道理更高的大三的付颖、高欣、沈泽三人?什么意思?
更让人生气的是,她们大三的三人排在了第四,好像说明他们还是有实力的,可是没能进决赛。
评委老师是背对付颖她们也在看结果的,看着讨论了下。
付颖不知道她们怎么想,付颖觉得挺可笑的。
大三才开始上翻译课,一些翻译技巧还是学会才更懂,然后让不太懂的大一大二上,无语了。
本来想争论一下比赛结果的,付颖懒得理了,这个决赛不参加也罢。
口译老师也在课堂上感叹,于情于理都应该让大三上一组的,但是多的也没说什么了。
但是决赛她们还是去看了,付颖冷眼看着比赛。
台上放了三张桌子,每个人给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可以速记。
分三个阶段比拼,是一个阶段比完再到下一个小组。
第一阶段是词语翻译,应该是从口译题库里出的,因为出的都是大三学的内容。
比如翻译中翻译有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简称Gdp,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
可是抽中这个词语的小组是大一的,台上三个人都写不出来,负责回答的男生也答不出来。别说国外留学的了,国内的也不知道。
看到这里付颖就更不对这个比赛的结果抱有任何期望了,无论谁第一,估计含金量也就这样了。
果然后面的段落翻译更是句不成句,逻辑不通。
付颖设想的翻译过程,是大屏幕上看到需要翻译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写下来,最好是直接写出需要翻译的语言,然后组织好逻辑,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是要考短时记忆力,更是要从词到句的整理出内容。
三个小组,翻译得最多、最贴合的反而是非专业组,最佳选手也是出自于那一组的一个女生。
比赛颁奖的时候付颖和高欣就走了,没眼再看。
这个事后续付颖没再关注,但是没听到说学校有在这类比赛中获得什么好成绩。
除了侧重口译的这个比赛,英语类的还有一个翻译长篇的翻译大赛。
这个比赛一般不在校内大范围举行,因为要求比较高,都是大三大四参赛,然后学校选送优秀作品递交到省级,再往上到国家级的。
憋着上个比赛的气,付颖和高欣花了半个月翻译了这次要求的文章,是跟茶文化相关的。
这个就是个人战,大致翻译内容都差不多,具体就是看一些细节,机器直接翻译交上去肯定是不行的,专业的一看就知道。
这种翻译讲究信达雅,用自己的巧思来拉开差距。
付颖翻译的时候也有参考机器直翻,但是她很注重一个细节,就是她翻译成英文后,自己再从英文翻译回中文,还能不能表现出中文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不断琢磨。
很多人在翻译上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味地翻译出来就好,可是如果不看中文,纯粹的理解英文的话,就会特别奇怪,懂点英语都能看得出来的别扭感,更何况让母语是英语的人去理解。
也不她一个人这样想,毕竟文化底蕴深的人可太多了。
最终她和高欣的翻译作品省级都拿了一等奖,国家级就是她二等奖,高新三等奖。
她们的指导老师都是口译老师,因此老师也拿到了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老师把她们叫到办公室,还问起了她们要不要大四后读研,可以报她的研究生,她会带四五个研究生,虽然给不了两个名额,但是她们两个都很优秀,录取优势很大。
高欣不想读研,付颖则还没想好。
老师还劝高欣可以多学应用英语,这次她差了一点,就是因为高欣学商务英语的影响,有些地方处理得可能没有戳中评委的心思。
两人告别老师,就把这个事放下了。
在学校广播通报了自己的名字和成绩后,付颖觉得心情舒畅,还是有怨报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