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两级文物部门的领导率领考古专家和电视台记者,一行十几人来到老河湾。几辆小轿车和工程车开进村子,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顾不上吃早饭,纷纷跑来观看。专家们一进村就打听砖瓦窑的位置,张留根带领他们前往。一行人来到古墓现场进行了仔细勘探,崇印赶忙派人去喊现成叔。专家们绕着古墓转了一圈,打开罗盘确定方位后,让考古队员清理了外围的覆土。
中午时分,大墓的轮廓逐渐清晰。整座墓呈“中”字形,由青砖和白灰覆盖,东南向墓道。崇印请来的挖掘机只挖到了墓道的一角。考古队立即启动水泵抽水,进行外围清理工作,不久便掘开了墓门。
大墓为青砖结构,呈“中”字形分布。墓道长9米,墓道内有一块墓碑,因长期浸泡在水中,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只有“元光”二字清晰可见;墓道直通墓室,墓室底部距地表5.2米,长4.6米,宽3.9米,高1.6米;墓顶由青砖发券而成,墓壁由青砖错缝砌成,砖长50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墓底铺有青砖;棺椁和人骨都已腐朽,死者颈部有一枚玉佩;陪葬品均放置在墓室的东西端和北墓壁,共计19件,其中陶俑10件,陶器9件。陶器中有6件壶,形制基本相同,盘口束颈,鼓腹圆底,腹部用白、黄两色画出几何形彩绘图案。口径17.2厘米,底径22.5厘米,腹径约34厘米,通高约48.8厘米;有3件陶鼎,形制大致相同,子母口,折腹平底,蹄形足,长方形耳。足耳为手工制作,不够规整;且上釉的鼎有土黄色彩绘图案,三足上部为黑色彩绘,口径19.6厘米,腹深66厘米,足高9厘米,通高16厘米。
考古专家根据墓碑上的“元光”二字初步判断,该古墓应为西汉古墓,因为“元光”是汉武帝刘彻使用过的年号,这两个字用古汉隶镌刻,字迹清晰奔放,浑厚深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其他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墓主人的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专家表示,该墓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专家还指出,崇印新建的砖瓦窑所在位置似乎是一处古代遗存,颇有来历,必须加强保护,不得随意挖掘。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我们整个滨河地区的南部和东部,特别是沿黄区域,分布着许多高低不一的土丘。在当地的一些方言中,这些‘土丘’被称为‘堌堆’,其实它们并非普通的土丘。有学者认为,这些堌堆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存在,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繁衍后代,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在此栖息;商代名相伊尹在此诞生并长眠;商君盘庚在此中兴,此后又孕育出了吴起、泛胜之等军事家和农学家。这些堌堆有的是远古村落遗址,有的则是规模较大的墓葬群。许多堌堆历经千万年的沧桑和水患,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形态。特别是黄河改道之后,有些堌堆仍在不断增高扩大,有些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目前全区有七十多处大大小小的堌堆,仅有十几处仍有明显的遗迹,但也被后人破坏得千疮百孔。从已经发掘的几个土堌堆的情况来看,这些遗址包含了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听了教授的话,崇印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土堌堆竟有如此多的学问,心中暗自思忖这对他的砖瓦窑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便小心翼翼地问了句:“教授,那我的砖瓦窑怎么办?”
教授听后,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的砖瓦窑必须立即停止施工,等我们回去向领导汇报后再做决定。如果这里是古墓群,恐怕你的砖瓦窑将来也不复存在了。”
听了教授的话,崇印凉了半截。发掘工作进行了五六天,五六天过后,整个古墓清理完毕。专家们将一件件文物清理包装好,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木箱中。在整个发掘过程中,许多老河湾人都在外围驻足观看。待专家将随葬器物一一清理装箱后,才撤除拦护网,让村民们进来。
虽然考古专家对古墓进行了彻底清理,移走了所有的陪葬品,但并没有破坏整个古墓的结构,还对崇印嘱咐道:“这是一处古代遗存,请你们配合公安保护好。这里有待进一步挖掘,估计周围可能有大量墓葬存在,这也许是一处古墓群。”
崇印听了,连连点头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