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后,媚烟仙子继续去睡觉,唐欣怡和江若雪去后衙书房处理公文,沈长恭带着燕扶摇、公孙婉儿和鱼紫菱,来到了衙门的前堂。
这一座城主府,现在已经是燕军的临时指挥部了。
各军统帅都已经到来了,南王也来了。
女帝走了进来,坐在了衙门的主座上。
众人纷纷单膝下跪行礼,
“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众帅又坐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最靠近女帝的两侧头把交椅,坐的是二王,再往下就是各军团主帅。
羽化天、鱼紫菱、聂北、梁凯、章撼、李博翰、江顺等人。
燕扶摇淡然开口道,
“现在各地的军情都如何啊?”
沈长恭翻了个白眼,军情如何关你屁事啊。
但为了老婆的面子,他还是站起来说道,
“陛下,西部军那边,盛京的物资已经补充完毕,现在是兵强马壮,粮草充沛,主帅关寿长已经率领四十万主力大军南下,不日便可以征讨川国。
但是川国山路难行,这一场怕是不可能会短期结束。
我们这边,现在已经和八十万乾楚联军两军对垒,兵临城下了。
敌人的大军,以邺城为中心点左右布置防线,东边是楚军,西边是乾军。
据悉,乾军向来看不起楚军,经常压着楚军一头,而楚国人也因为常年被乾国人欺负,而怀恨在心,双方属于是面和心不和。
从这次布防便能够看出来,即便是他们双方作战,大概率也是会各自为战。
这一点,可以当做我们的突破口。
敢问陛下,这一战该如何来打,请陛下决断。”
沈长恭极为认真的询问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悄无声息的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
朕哪会打什么仗啊,你就是故意这样问,想给朕一个难堪!
沈长恭笑了,笑得很真诚,很虚心。
你皇帝陛下不是说要御驾亲征吗?那你来当主帅,我们听你的。
女帝被沈长恭架住了,但她可以聪明着呢,知道该怎么结尾。
“沈爱卿说的不错,敌人数量很多,虽然我军人数也不少,但我们没必要跟他们硬碰硬。
我们总共就这么多的主力,如果损耗兵力过多,接下来的南下,怕是会不好打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奇谋。
如刚刚沈爱卿所说,敌人面和心不和,我们便可以想办法分而破之。
比如说,派两个兵团挡住楚军,专攻乾军,亦或者是反过来。
至于哪个方案更有可行性,朕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皮球又踢给了沈长恭,燕扶摇还警告了他一眼。
南王马凌思索片刻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当先挡乾军,专攻楚军。
乾军强,楚军弱,而且乾军向来看不惯楚军,瞧不起他们。
我们打楚军,乾军可能都不会来帮忙。
我们把弱小的楚军打败后,便可以专心的以优势兵力来对付乾军。
陛下和沈王,还有诸位,认为如何?”
众人闻言,都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
然而,沈长恭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应该先打乾军,再打楚军。”
南王皱眉道,
“这是为何?”
“你看啊,乾军强,楚军弱,乾军瞧不上楚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对吧?
但是还有一点,诸位可能没想到,那就是,楚国长久以来,都是乾国的小弟。
乾国作为大哥,虽然瞧不起楚国,但小弟受了欺负,当大哥的一定会全力帮忙。
要是连小弟都保不住,大哥还有脸混吗?
相反,正是因为乾国长期以来欺压楚国,楚国对乾国,必然是又自卑又怨恨的。
自卑让他们什么事情都以乾国马首是瞻,不敢有自己的主见,认为自己弱小,不敢反抗楚国。
而怨恨,则让他们更加愿意看到乾国倒霉,更加渴望证明自己比乾军要厉害。
这种心态是长期高压之下的扭曲病态报复心理,乾国若是一直强,那么楚国不敢有任何动作,但一旦乾国遭了难,那么第一个落井下石的,报复最狠的,肯定就是楚国。
简单的一句话,乾国是来帮助小弟的,他自然想让小弟活下去。
而楚国,则比我们更希望乾国去死!
基于这种心理,我们打楚军,乾军会帮忙,我们打乾军,楚军大概率会摸鱼。”
沈长恭的这番话,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非常认真的剖析了人性的。
就像是老美与南韩的关系一样,老美的军队保护着南韩,但同时也拥有着最高的权利,欺负霸凌了南韩几十年。
南韩对老美是又依赖又恐惧又愤怒。
政府不得不依赖老美,对其言听计从,导致国民在老美的军队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只能点头哈腰,任由欺负,心中的怨怼也越来越旺盛。
可以说,如果哪一天,老美要是落难了,那些老美曾经养的狗,会是咬他自己咬的最狠的。
也如同二战某半岛沦陷后,那些朝协军对我国军民的残酷狠辣一样。
因为这些国家,畏威而不怀德,只会记住别人怎么欺负它,不会记住别人怎么保护它。
樱花如此,南韩亦如此。
还有一件真实案例,二战时期罗马尼亚作为德国的仆从国,被德国欺负,帮德国打其他国家,后来加入同盟国,反过来打德国是最狠的。
往古代去说,项羽作为天下霸主,功劳最大的人,推翻了秦国,分封了天下诸侯,帮助六国复国,按理说这些诸侯应该对他感恩戴德的,而且霸王项羽勇猛,他们也很畏惧,可最后,却是他们和刘邦联合起来打项羽。
就是因为项羽欺负他们欺负的太狠了。
现如今,楚国对乾国也是如此。
畏威而不怀德,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看到乾军倒霉。
甚至楚军更希望乾军能够元气大伤,让他们的主帅占据战争的主导地位。
所以沈长恭这一番分析,是根据中外古今所有历史,严格剖析出来的结果。
众人听了沈长恭的话后,也纷纷点头,觉得他说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