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280章 论持久战(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花园口决堤后,让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县成为黄泛区,受灾人口超一千两百万。

因为事态紧急,没有条件事先疏散百姓,直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八十九万百姓惨遭溺亡。

家园、农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百姓流离失所,黄泛之后又致使严重的饥荒和疫病蔓延。

书面记载的伤亡几乎是南京大屠杀的三倍,就这还没算后续引发的饥荒和疫病带来的死亡人数。

从事件的动机来看,当时的日军在攻陷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攻取郑州。

一旦日军攻占了郑州,便可沿京汉铁路迅速追击至国民政府所在的武汉。

虽然掘开黄河有一定的必要性。

迟滞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军,并造成了七千两百余日军被洪水淹死或击毙。

可同时造成的却是一千两百万中国百姓受灾,失去家园、土地、房屋、财产的巨大代价。

国家的根本由来都是以人民为基石。

人民的生产生活就是国家的基本运行,也组成了国家的一切。

当人民连土地、住所、存粮(财产)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了,国家又将由谁来维持生产运转?

国家被逼到要掘开黄河阻敌,自然也就不必讨论是否有能力妥善救助和安置一千两百万的受灾百姓。

而视百姓不管不顾,漠视他们的生命,被严重损害的民心又真的值当这么一次战略需要吗?

花园口决堤后,国民政府也的确受到了严重的舆论谴责,给中国的抗战来了压力,进而滋生了更多投降派和伪军汉奸。

虽然日军进攻郑州的计划受阻,但武汉保卫战仍在四个月后爆发。

中国军队在长江沿线的防御压力并未减轻。

且由于花园口决堤后中国军队忙于救灾和处理后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军事力量和精力,影响了对武汉会战的准备和防御部署。

1938年6月,日军重新于长江两岸集结四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武汉地区进攻。

国军也先后集结了一百一十万大军与日军展开血战。

武汉保卫战爆发。

双方先后爆发了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

双方伤亡都极为极大,但国家还是落入了下风,三处会战战场沦陷。

不过在万家岭战役中,国军第一兵团在薛岳将军的率领下,歼灭日军106师团的第123联队、第145联队、第147联队,101师团的第149联队四个联队及其参战的配属部队,共计一万七千余人。

不过自身伤亡也有两万余。

比之以往七个国军才能杀一个日军的战损比来说,如此战果也的确称得上大捷。

整个武汉保卫战中,日军动用了十四个师团、三个独立旅团、三个航空团、一个海军航空队、海军舰艇一百四十余艘,总兵力达四十万之众,伤亡高达二十万,另有十余万人病倒。

不过按照日本自己在1975年出版的《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来看,此战伤亡仅为三万五千五百人。

而国军投入一百一十万人,伤亡人数估计达四十万人。

会战的结果,还是历时四个半月后以国民政府撤出武汉,日军最终攻占了武汉三镇及周边地区为结果。

但是这场会战为中国政府向西南大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也让中国军队从这场战役这吸取了宝贵经验,简化指挥层级、重视战略战术谋划、提升军队素质、强化海陆空三军协同等等。

此战之后,由于日军兵力损失巨大,以及作为岛国的日本战略物资匮乏,国力穷苦现象急速浮现,有限的国家储备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持续进攻。

高估自己实力和低估中国军民抗战决心的日本,企图赌上国运在储备消耗完前迅速全面占领中国的计划彻底宣告破产。

中日双方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而早在武汉会战爆发前近一个月的1938年5月26至6月3日,毛泽东便在他的《论持久战》中预判了此次局面。

文中首先有力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

前者无视中国的庞大体量与战争潜力,基于片面的强弱对比消极投降。

后者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因素及日本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

前者无需赘述,无数历史都证明了,投降派从来都是错误的,是一群没有骨头的统治者以牺牲人民为代价的自保行为。

虽然放眼世界历史,或许的确有投降派基于特定形势为国民谋取了利益。

可特定的形势一旦失去,比如宗主国没有了战略对手或自身需要输血时,附庸国就是第一个被其拿来开刀掠夺或直接占领的对象。

而中国的体量在那里,绝对不能投降,因为没有哪个宗主国会资助这样附庸国成为自己的潜在对手,敌国对中国开战会付出巨大代价,不开战又无法控制中国。

单从历史和民族的凝聚性来说,分裂中国也绝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轻易可行的事,代价和风险依然巨大。

除非进行种族灭绝,而那样投降的动机中所需获得的利益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证明投降论在中国毋庸置疑是绝对错误的,也决不能容许的。

而《论持久战》中所反对的“速决论”,也是其文中的主旨之一所在。

莫说日本一个小岛国,自身资源储备、工业规模、人口数量都根本不足以支持吞并一个有坚决反抗决心的中国。

哪怕是同时期的大国列强,只要中国全民坚持反抗侵略,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和潜力能够吞并中国。

确定了中国只要坚持必胜,那么就能再细谈如何坚持。

日本之所以提出三个月内速亡中国,就是因为它们自己也认识到自身根基薄弱。

如果无法快速凭借武器装备优势,迅速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导致源源不断消耗国内的人口、物资、生产能力而不能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日本,必将陷入进退两难之中而亡国。

这便是日本所赌上的国运。

而更加具体的持久,又能从消耗战中再做详解。】

(网上资料大多是从宏观出发,太过简述,所以这些只是我对《论持久战》的个人理解,大家有反驳或补充的见解,可以在看过下一章作者对“持久”的详细补充后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