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孙权,明明早就已经备好军队和粮草以后,却久久都没有去攻打江夏,曹丕的使者去了一波又一波,得到的答复却只有一个,兵马粮草未曾齐备,请再等数日。
数日数日又数日,曹丕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孙权任命陆逊为江东兵马大都督,继两年半以前吕蒙之职,已经率领十五万兵马渡过了长江,直扑皖城和合肥。
其实江东已经拿下过皖城很多次了,问题是拿不下合肥,然后进一步占领寿春,江东就无法在江北立足,不能在江北立足,拿下皖城也只能放弃。
听到孙权竟然出兵攻打皖城和合肥,曹丕惊怒交加,嘴里狂骂,
“江东鼠辈,首鼠两端!竟然敢与刘禅勾结,朕誓灭之!”
曹丕没有眼光,犯了和关羽一样的错误,孙权拿不到合肥,在江北站不住脚,为了保住江东基业,必然要占领荆州,全据长江,这样才能维持江东的割据之业,但反过来,同样的道理,如果荆州无懈可击,那孙权必然需要占领江北,才能维持江东的割据之业。
孙权的第一选择肯定是荆州,所以才会答应曹丕的出兵请求,但他又害怕荆州无懈可击,现在曹丕自己不争气,就怪不得孙权放弃第一选择,执行第二选择了。
虽然赤壁之战后,周瑜打南郡,孙权打合肥是江东的基本战略,但孙权打了四五年合肥,始终越不过张辽这道坎,自从八年前曹操大军征南,孙权和曹操在合肥的大雪中打了一仗后(就是刘禅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冬天,也是跟着诸葛亮学兵法学天文地理的那个冬天),江东和曹魏就再也没有打过大仗了,最多也只是一些小摩擦。
现在这个阶段,曹丕万万没想到,以江东的微弱势力,孙权竟然敢出动十五万大军,来争夺合肥。
这几乎已经是孙权和陆逊的全部家当了。
江东是一个类似联盟体,孙权虽然是君,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大哥,江东的臣子都是有自己的私兵的。江东的全部兵力跟刘禅差不多,刘禅有三十五万兵马(包含十万新军),而江东有三十万兵马,不过这中间孙权只有十五万,各大家族有私兵十五万。
而且江东这些私兵和曹魏以及刘禅麾下众将的本部兵完全不同,关羽也有本部兵,曹仁也有本部兵,但这些本部兵本质上还是属于大汉或者曹魏的,是大汉或者曹魏用财政养的。而江东的私兵,是完全由各大家族用自己的家产养的,与孙权一点关系都没有。
孙权自己只有十五万人,还得拿出一部分镇守各郡各要地,给了陆逊十二万已经是极限了,陆逊自己拿出了陆家的三万私兵。
君臣二人是同心协力拿出全部家当来拼合肥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孙权终于学聪明了,不再头铁了,知道他亲自去合肥,完全就是给江东大军增加负担,他将江东大军全部交到了陆逊手里,让陆逊来指挥这场决定江东命运的决战。
陆逊的能力,孙权一直都是信任的,从吕蒙掌军权起,就在向孙权推荐陆逊,周瑜推荐鲁肃,鲁肃推荐吕蒙,吕蒙推荐陆逊,在江东也算是一脉相承。
孙权不信陆逊的地方,在于陆逊是陆家的代表人物,前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子。陆家的势力本来就很大,再把自己的兵权也给陆逊,太危险。
张,陆,朱,顾,四大家族的显赫,并不是在于张温,陆逊,陆绩,朱桓,顾雍这些人,而是在于江东官员有上千名来自四大家族,这几个人,只是四大家族的代表而已。整个江东,一共才多少官员?
再加上全,虞,步,等其他家族,各大世家在江东的联合势力,远远大于江东之主孙家。
如今陆逊愿意搭上陆家的全部私兵,去帮助孙权取合肥,孙权在一瞬间就决定了,以后就跟陆逊绑在一起了。
从曹操征讨袁术,占领淮南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淮南地处前线,与江东孙吴接壤,形成了数百里的无人区。
汉末仅次于南阳的天下大郡,沦落为无人之地,当真可惜可叹。
历史上直到邓艾写了名着《济河论》,开始在淮南屯田,淮南才恢复生机,可惜不到十几年,又遇到了司马篡权,淮南三屠,若无淮南三屠,灭吴何须几十年。
淮南虽然现在并不富裕,早已不复当年之盛,但其战略地位,却毋庸置疑。当年面对孙刘联盟,曹操之所以有绝对信心能够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几乎南北对峙所有的战略要地,都在曹魏手里,曹魏随时都可以从这些战略要地攻打孙刘两家的腹地,而孙刘两家,想攻打曹魏,却必须首先攻打这些战略要地,连曹魏的皮毛都动不了,更别想动摇曹魏的腹地了。再加上曹魏占领十州之地,实力也远比两家雄厚,所以才觉得灭亡二家,易如反掌。
要不是孙刘二家一直并力,早就被灭了,这也是为什么双方摩擦不断,但有眼光的诸葛亮,鲁肃却一直尽力维护孙刘联盟。
而现在,八年来,曹魏丢襄阳,丢新野,丢江夏,丢南阳,丢汉中,面对刘禅,一退再退,虽然实力依然强于刘禅,但想一战而定乾坤,已经越来越难了。
曹丕绝对无法容忍合肥和寿春有失,若再丢掉淮南之地,魏国的战略要地就丢尽了。
以后面对孙权都要没有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