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且,这还关联着地方上的征辟制。】

【前面讲过,地方上的官员也可以征辟自己的属官,也就是“曹椽佐吏”这一类地方基层官吏。】

【而这种地方基层官吏的选择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即大多任用本地人;与地方基层官吏不同,地方的长官,即太守一类,则通常要执行回避原则,避开自己的家乡或者姻亲的家乡。】

【这样造成的结果想来大家都能明白,地方官吏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导致朝廷任命的郡县长官根本不可能在绕过这些人的情况下治理一地,也不可能在损害这些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出台政令。】

【这是在之后的朝代同样存在的问题,而后来的一些朝代,地方上还没有像是东汉的地主豪强这样势力庞大、明目张胆地建立堡垒蓄养私兵的存在。】

【连没有地主豪强的时期,遇到地方小吏们联合起来,朝廷任命的官员很多时候都只能认命,要么万事不管,要么同流合污;更何况是在豪强地主广泛存在的东汉?】

【在东汉,这些地方的基层官员,大多数都被在当地拥有强大力量的地方豪强所垄断,他们这些基层官员才是一个地方上真正掌握权力的存在,只有他们能够真正决定地方事务,而非那些太守。】

【顺带一提,这种属官征辟的时候,被征辟的人就被称作是“故吏”,对,就是那个“门生故吏”里的故吏,征辟他们的人被称作是“举主”,故吏和举主之间存在一种臣属关系——是的,就是臣属关系。】

【与后世的科举的“座师”这种名义上的师徒关系不同,也与同乡同届关系不同,故吏和举主是臣属关系,故吏对于举主存在效忠的意识,忠诚于举主,在政治上、在日常生活中皆是如此。】

【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后来的朝代之中,尽管主持科举的官员与本届考生算是师徒,同届学子有着同届的关系,同乡有着同乡的联系,但以上几种关系,没有哪一种是绝对要求“忠诚”的,大家可以各自选择,因为利益等关系走到一起,也可以选择互相攻讦。】

【但是东汉的这种举主和故吏的关系不一样,故吏效忠于举主,甚至高于朝廷;故吏与举主共患难、生死相随,举主过世,故吏还要服丧三年,并且继续效忠于举主的后人,帮助打理举主的财产……】

【政治上,故吏完全追随于举主,为举主效力,为举主摇旗呐喊、贡献力量,这种关系高过了他们对于朝廷的忠诚,某种程度上,故吏也算是大族的一种依附力量。】

【在《后汉书》的《袁绍传》中,有一句传播度很高的话,袁氏树恩四世,(然后)“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个故吏,就是指被袁氏征辟的人。】

【而故吏的含义彻底发生变化,不再指这种征辟对象,而仅仅代表“曾经担任过官吏的人”,或者“原来的下属”,要等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权力完全归属于吏部,地方官员不再拥有征辟属官的权力之后。】

【豪强在掌握了地方上的基本权力之后,便可以随意摆弄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地方长官要么妥协,要么直接加入对方,要么就是被架空甚至身死驱逐。】

【他们的行为有多猖狂呢?汉桓帝时期,皇帝还为此专门下诏,要求各州郡“不得迫胁驱逐长吏”,也就是命令那些地方基层官员,不能驱逐或者威胁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

刘秀的牙齿被他咬的咯咯作响。

征辟制发展到这个程度,是他没有料想到的。征辟来的属官,全部效忠于自己的举主,那朝廷又在哪里?皇帝又被置于何处?

这些征辟来的地方官员,全部都效忠于举主,他们大多为本地人,自然而然就会连成一片——甚至,这些人还有可能大半都出自同一个家族……

最终,这些地方都敢于直接驱逐或者胁迫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而且是光明正大、毫不掩饰的——若是他们掩饰了,悄悄地做,把面子工程都做的干干净净,那也不会导致皇帝的直接下诏。

而皇帝直接下诏了,反而越发证明了局势的不可控制,证明了朝廷在实质上早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走到这一地步,朝廷还运转什么?皇帝还当什么?这个天下大约很快就要迎来终结了。

不过,刘秀却没有在“本朝·君主”之中发表什么内容。

现在没有这个必要。

有脑子的皇帝,在看到讲解的这些内容之后,就已经能够反应过来,懂得要采取措施、调整自己先前的做法;

没脑子的皇帝,即使自己问了说了,他们也不觉得是在说自己,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还会糊弄搅和。

倒不如自己再等等,等看完了整个发展的过程,再去一一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