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也有人心怀恐惧:“那样的山,要是稍稍脚没踩稳,岂不是就根本没有活路了?!”

那么陡峭的山,那么崎岖连个落脚地都没有的山,要是真的脚下一滑,稍微没踩稳一点,那完全就是没活路的样子!

谁能有活路?根本就是直接摔下去,连尸首估摸着都找不着。

“别说这山走路了,他们那边怎么种地的?要是都是这样的山,他们哪儿来的田可以种?”还有人对蜀地那边的田地条件满怀好奇和忧虑。

田地,就是人的根本——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总是要有田地在手才能安心的;哪怕是那些商人,有钱了也都是要花钱置地的。

可是蜀地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山,他们的田地又在哪里?

像是江淮这边的山,大部分都没那么高,也没有那么陡峭,完全可以在山坡上开垦田地耕种;但是蜀地的山——那哪里像是能够开垦田地的样子?

就算是开了田,那也是难以为继,别哪一天走路走的给摔下去了!

但如果蜀地的田地不够,那当地的百姓是怎么活下去的?

“现在皇帝又带着那么多人跑过去了……”有人低声道,“要是那边地不够,本来就过得一般的话,现在又来了这么多要大量用钱要粮的人……”

那当地百姓的日子,可真就是活不下去了。

皇帝就算是出逃了,那也还是皇帝,根本不可能过什么简朴贫穷的日子的。

——就算百姓们之前并不清楚这一点,但是在杨广之后,大家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皇帝,那可是皇帝!就算是出逃,就算是京城陷落,就算是已经非常危急和狼狈了,这样的存在也不可能花钱少了的!

【中和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唐僖宗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成都府,大致就是我们如今的成都市,安顿了下来,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蜀中生活。】

【而不得不说,蜀中这个地方,确实是非常好,在安全方面、经济条件方面、生活舒适程度方面,都颇为不错,满足了唐僖宗逃难但又要安稳舒适度日的需求。】

【这也是田令孜等人决定带着唐僖宗逃亡蜀中的关键原因——唐玄宗的例子也算是一个原因,但根本还是在于蜀地本身的优越条件。】

【用明朝顾炎武的话来说,唐朝之所以一有起义或者兵变就往长安外面跑,就是因为“恃有蜀也”;而唐朝的皇帝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逃,到处跑,搞出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并且在最后那一次之前都没有亡国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有蜀地的存在,“亦幸有蜀也”。】

【蜀地这个地方,四面封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相当安全适合紧急避险;同时,蜀地还一向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富庶丰饶,经济发达。】

【特别是成都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一向都是唐朝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这也就让蜀地能够支撑得起唐朝小朝廷的运转。】

【自唐僖宗抵达成都府后,不少大臣都追随到了这里,小朝廷在朝会的时候参与人数能够达到将近两百人,并有数量不少的禁军,算是安稳了下来。】

【蜀地本身的赋税收入、充实的府库,加上各地给唐僖宗送来的各种贡献,完美维持支撑住了这个小朝廷的存在和运转——就连给士卒们的日常赏赐,都和在京城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

【这极大程度上安抚了人心,特别是军心,“士卒欣悦”,不至于让他们因为粮饷和赏赐的问题而心生怨气乃至干出什么大事,也让许多人觉得唐朝气数未尽、一切都还有希望。】

李渊松了口气。

“有希望就好,人心安定就好啊!”

蜀地这个地方,确实是很好,府库充盈,一向都能上缴相当多的赋税;又易守难攻,向来不是什么好打的地方。

只要蜀地还在大唐的手中,那么朝廷和皇帝就还有最后的退路。

而且,蜀地的易守难攻也可以给朝廷、军队和百姓很大的安全感,让大家不至于直接觉得朝廷要完蛋,一定保不住了……

富裕的府库,也能够支撑朝廷的正常运转,维持一贯的排场、花销等,给底下的人,特别是军队一如既往的军饷和赏赐——大臣们甚至都不需要一如既往地俸禄和赏赐,但是军队一定需要。

特别是如神策军这种情况的禁军。

因为他们最需要看到朝廷的钱财一如既往,最需要看到朝廷还能供得起他们。不然的话,军中必定会生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权贵人家即便早已不复往昔,但却依旧还要勉励支撑对外的排场。

很多时候,彻底失败都是从信心动摇开始的。

如当年苻坚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如果他的大军没有动摇到这样的地步,那苻坚最终至少也不会败的那么惨烈,直接导致他的朝廷分崩离析;

再有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就是因为军心可用,所以最终获得了胜利,并且让这一件事情千古流传。

人心,信念,向来是最难以捉摸、但也最好调动,同时影响力巨大的东西。

只要朝廷还能拥有人心,一切就都还没有到最坏的地步。

至于什么国都天子,李渊已经根本没有兴趣去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