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话音沉沉,殿内一时静默。
礼部郎中更是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
陆知白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老朱的意思。
老朱在人性论上,也是个实用主义者。
但骨子里更偏向于人性本恶的,要不然也不会用重典治国,对贪腐深恶痛绝。
他同时又相信教化的力量,希望通过道德约束来改良人心。
洪武三年诏书称“人性本明如宝珠,需以诗书礼乐磨莹之”。
《御制大诰三编》又说:“民如飞蝗,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
“父皇圣明。”陆知白拱手道,“这《增广贤文》能警醒世人,但若能再辅以劝善之言,使人知晓善恶报应,这才是启蒙的意义……”
朱元璋捻着胡须,微微点头,摆了摆手。
礼部郎中便躬身,退了出去,临走时向陆知白投了一个感激的眼神。
朱元璋这才悠悠问道:
“你可晓得,前阵子为何有人弹劾你?咱又为何让你去户部?”
陆知白略一琢磨,说:“是想让儿臣知道……人心险恶?”
朱元璋点头,谆谆教诲道:
“这朝堂的弯弯绕绕,你哪里能想得到?包括标儿……
暖房里固然能养花木,却是娇柔金贵,只堪赏玩。
能拿来做栋梁的,还是要长在深山之中,受霜欺雪压,风吹雨打……”
陆知白心想,我真是谢谢您嘞。
然而老朱说的也是事实。
只是,磨砺的过程,注定伴随着痛苦……
陆知白便拱手道:“儿臣愿沉下心来,做负雪苍松。”
朱元璋点点头,问道:“户部的事情,你现今做得如何了?”
陆知白取出一叠整理好的册子,呈上,笑道:
“户部上下还在齐心协力算账呢,不过,关于文书等事,儿臣又有了些新想法,并给出了初步方案……”
这些其实他已经考虑有段时间了,但之前没拿出来,而是隔三差五的抛出部分。
不然,如果空窗期太久,岂不是显得他这段时间很闲?
朱元璋接过册子,翻开细看。
当即便是眉头一挑,随后飞快的看下去。
“新建一座库房,仔细说起来,这倒也是一件大事……”
朱元璋看得仔细,不时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待看完之后,他放下册子,负手而立,沉吟道:
“在后湖,湖心岛上,新建库房……”
后湖,就是明代对玄武湖的称呼。
陆知白点头道:
“不错,我大明疆域辽阔,各地衙门的文书档案,浩如烟海。自从十四年,设立人口黄册,以后各地黄册会越来越多,对了,还有鱼鳞图册,也很重要……
以后,若遇天灾人祸,损毁遗失,后果不堪设想。在湖中设立备份库,存放全国各地黄册的副本,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实乃未雨绸缪之举。”
黄册是户籍数据,鱼鳞图册是土地数据。
这两样是统治的根基,涉及到赋税徭役,说是国本也不为过。
比如古代一些有识之士,攻占城池之后,第一件事不是掠取金银珠宝,而是赶紧到署衙拿走各类文书档案……
朱元璋虽然点头,却皱眉陷入了沉思。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
武英殿地势稍高,可以略微眺望到数里开外的玄武湖。
如镜的湖面,波光潋滟,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朱元璋凝神想了一会儿,沉声说:
“那件事,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办成呢……南京这边,建起一个库房,以后也是一样的用……”
陆知白晓得,这是指迁都之事!
他说:“后湖中有数个岛屿,比如梁洲、翠洲,面积也不小,足以修建一片文书备份库。”
朱元璋翻看建设方案,满意地点点头:
“湖心小岛四面环水,倒确实是天然屏障,只是……”
他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问道:
“江南本就潮湿,设在湖中,纸张是否容易受潮?”
陆知白略作思索,自信道:
“不会的。只要营造好的环境,倒也不会轻易潮湿。还要定期晒晒、补补的嘛。
这库房,可用厚厚的砖石砌墙,屋顶也铺厚瓦,地面铺设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等物灌浆,使其坚固无比。
库房内部,可打造一排排石架、石柜,来存放文书。外头设一个码头,再驻军队,禁止百姓靠近;
夜间有兵丁巡逻,湖面船只需经严格盘查;凡登岛,必须查验牌符……确保万无一失!”
他又想起来,笑道:
“对了,这库吏,需经过严格选拔,要实行终身制。
所有登岛人员,不得带火,包括明火,火折子,各种磷,甚至是种种凹透镜!还要安装避雷针,建设防火带……我看它以后怎么可能起火~”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又哈哈大笑起来:
“你想得,还真是周到!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工部去办!
如今你身兼两部之职,也算是前所未有,若换成别人,咱还担心他以权谋私呢,你嘛……”
陆知白沉吟片刻,追问:“儿臣怎么了?”
朱元璋瞥他一眼,沉声说:“懒!只愿意坐在那动脑筋,能写几个字就不错了~”
“……”陆知白当即哀叹起来,“儿臣已经很勤快了,只是,身子不硬朗嘛……这些天在户部,真是腰酸背痛,眼也抽筋,腿也抽筋……”
“咱不想听,”朱元璋连连摆手,顿了一顿,又说,“关键是,你看不惯那些官场做派!”
陆知白想想,也只能笑着叹气。
“咱对你的期望,你该明白……”朱元璋眸子微眯,又说:“好了,快去安排,务必要将这备份库,建得固若金汤!”
陆知白乐滋滋的出去。
又有活干了,不用天天待在户部,可以出外差了~
这个“后湖备份库”,并不是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确有其事。
现在玄武湖公园内,仍有“黄册库遗址”。
它通过地理隔离、严格管理和技术手段,实现了大规模档案的长期保存。
尽管最终未能完全避免战乱损毁,但制度设计与管理经验,在中国档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古代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