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别后踏征程,山川如画伴我行。
古寺高悬云深处,禅心一点悟真经。
林渊离开了桃花林,继续赶路。一路上,青山绿水如画,微风拂过,带着花香与草香。翠绿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巨龙蜿蜒;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似银练飘舞。路旁的野花五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林渊骑着马,心情也如同这美景一般开阔。他时而停下来欣赏这大自然的恩赐,时而策马奔腾,感受着风在耳边呼啸。
就这样走了三天三夜,林渊来到了一座奇异的寺庙——悬空寺。
远远望去,悬空寺仿佛一座空中楼阁,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寺庙的建筑巧夺天工,楼阁殿宇依靠着陡峭的山壁而建,有的部分甚至仅仅由几根细长的木柱支撑,却屹立千年不倒。
林渊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寺中,拜访了里面的方丈,方丈法号“慧空”。
慧空方丈将林渊引入一间清幽的禅房,两人相对而坐,面前摆着一壶香茗。方丈亲自为林渊斟茶,微笑着说道:“施主,请用茶。”
林渊双手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说道:“方丈大师,晚辈对佛法一直心生向往,却诸多困惑,还望大师指点。”
方丈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佛教起源久远,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顿悟,而后开始传播佛法。这佛法旨在引导众生脱离苦海,明心见性。”
林渊问道:“大师,那佛经众多,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心经》《起世经》等,这些经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方丈说道:“《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教导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知晓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以孝顺之行回报。《心经》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核心是阐述空性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皆为空相,不执着于表象,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至于《起世经》,它主要讲述了世界的形成、发展和毁灭的过程,让我们对宇宙和生命有更宏观的认知,明白无常和变化是世间的本质。”
林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大师,就拿这《起世经》来说,其中所描绘的世界之种种,让我深感宇宙之浩渺,生命之无常。但晚辈愚钝,对于其中一些深奥的法理,还是难以全然领会。”
方丈轻抿一口茶,微笑着回答:“施主莫急,这《起世经》确实深奥难懂。就如经中所述的世界成住坏空之理,乃是一种宏大的轮回观。世界有成之时,万物萌生,欣欣向荣;住时稳定繁荣;坏时渐现衰败;空时一切归无,然后再重新开始这一循环。这启示我们,世间的一切荣耀与困苦,都不过是暂时的,不应过于执着。”
林渊微微皱眉,又问:“那依大师之见,如何在这无常变化中,寻得内心的安宁呢?”
方丈放下茶杯,双手合十道:“心若不随境转,便能在无常中觅得安宁。就像这茶水,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它始终保持其清润之质。我们的内心也应如此,不为外物所扰,坚守本真。”
林渊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方丈接着说道:“再者,因果轮回之说,贯穿于佛法之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善举,都如同播下一颗善的种子;每一个恶行,都是埋下恶的根苗。无论历经多少世,因果不爽。所以,当以善行为舟,渡这茫茫苦海。”
林渊沉思片刻,说道:“大师所言,令晚辈醍醐灌顶。但在这尘世中,诱惑繁多,如何能时刻保持一颗向善之心呢?”
方丈微笑道:“常思己过,常念他人之善。每遇一事,先问自己的初心,是否出于善念。久而久之,善心自成。”
林渊恭敬地说道:“多谢大师指点,晚辈受益匪浅。”
谈完佛法之后,方丈与林渊又探讨起了诗词。
方丈说道:“诗词乃心灵之声,可抒怀表意,施主对此可有见解?”
林渊应道:“诗词如画卷,能描绘世间万象,亦能寄托情志。”
方丈微笑着点头:“正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短短十字,便勾勒出边疆之景。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闲适之意。”
林渊接话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更是豪情万丈。”
方丈抚掌而笑:“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又如何?”
林渊思索片刻,说道:“此句意境开阔,美不胜收。”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李白的豪放飘逸,谈到杜甫的沉郁顿挫;从王维的诗中有画,谈到孟浩然的清淡自然。
方丈说道:“诗词之妙,不仅在于其辞藻之华丽,更在于其蕴含的情志与哲思。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似写景,实则蕴含着追求高远之志向。”
林渊点头称是:“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深刻的哲理。”
不知不觉,夜色渐深。
《古寺论道诗意长》
悬空寺中禅意浓,佛法诗词韵味丰。
心向智慧寻真谛,路途漫漫意无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