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 第363章 镜头下的铁血誓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那片辽阔无垠的操场上,川军团以五千余铁血的身躯,编织成一组冷峻而庞大的数字,却难以完全勾勒出他们的雄浑与壮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无数颗跳动的心脏,是无数双坚定的眼眸,汇聚成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当三个合成营的钢铁方阵缓缓驶入誓师阅兵的舞台,六十辆坦克如同巨兽般列阵,八十四辆步战车紧随其后,自行迫击炮、火箭炮发射车、重卡运输车……各式各样的战车,总计四百余辆,如同繁星点缀夜空,铺满了那片空旷的天地,一眼望去,仿佛连接了天际与地平线,浩瀚无边。

陈浩,这位铁血团长,傲然立于观礼台之巅,俯瞰着这片属于他的领地。那一刻,他的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这是他的团,他的钢铁长城,是足以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的钢铁洪流。他并未选择冗长的演讲,而是紧握话筒,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北伐必胜!”

这一声呼喊,仿佛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火种,他们仿佛经过千百次的演练,默契地跟随团长,一同举臂高呼:“北伐必胜,必胜!”这呼声,如同海浪般翻涌,一浪高过一浪,直至响彻云霄,甚至盖过了最激烈的炮火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受邀而来的社会名流与各国记者,目睹此景,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震撼,更有胆小者,面色苍白,仿佛被这股无形的力量所震慑,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

“这,就是杀气腾腾、威武之师!”黎秀石,一位激情四溢的摄影师,手中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他渴望将这一刻永恒定格,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见证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他深知,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守护着华夏,国家的未来必然充满希望。

各国的记者们,在震撼之余,也纷纷举起相机,捕捉着这难得的历史瞬间。他们的脑海中,创意如泉涌,各种报道标题在脑海中闪过:《东方睡狮的怒吼——缅甸川军团的崛起》、《现代拿破仑与他的不朽军团》、《东瀛之敌的梦魇——陈浩团长》。

在这一刻,陈浩作为这支铁血军队的灵魂,他的影响力被无限放大,成为了所有人眼中无可争议的领导核心。他,无疑是这支钢铁洪流中的唯一舵手。

“出发!”随着陈浩的一声令下,川军团如潮水般涌动,踏上了征途,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份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却如同烙印般,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也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陈浩那声掷地有声的命令之下,车辆的引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再次轰鸣起来,宛如沉睡的巨兽苏醒,震颤着空气。一辆接一辆的钢铁战车,宛如历史的洪流,有序地沿滇缅公路这条历史的轨迹,向北方挺进,每一步都似乎在诉说着不屈与决心。

时光悄然流逝,当最后一抹钢铁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这场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北伐誓师”——一场没有过多言语,却满载着力量展示与决心的仪式,缓缓落下了帷幕。人群中的马丹娜,目光追随着那渐行渐远的队伍,心中不禁泛起涟漪:就这样结束了?她还有好多话未曾说出口,那些关于勇气、关于信仰的疑问,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吞噬。

然而,故事远未结束,就像是戏剧的幕布刚刚落下,另一场盛宴的邀请便接踵而至。他们被引领至一处新落成的宴会大厅,那里虽不奢华,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力量,仿佛每一寸空间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陈浩,这位宴会的主人,以一种近乎君临天下的姿态,简短而有力地发表了开场白。在这个场合,他的每一个字都如同法令,无人敢于质疑,只能默默接受。邀请这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不过是想借此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无形的压力,提醒他们勿要心怀二意,与日军暗中勾结,而应乖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顺民。

而在这场盛宴中,陈浩对于记者的重视超乎寻常。他知道,没有这些笔尖与镜头,他的壮举将失去大部分的光彩,无法震撼那些遥远的心灵。于是,他亲自登台,面对众多媒体的闪光灯,从容不迫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请问陈团长,面对北方强大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人数多达两万五千之众,而您仅派遣了不足三千人的部队,您是否拥有必胜的信心?”一名英国记者,凭借着敏锐的嗅觉,直接抛出了最为尖锐的问题。

人数的悬殊,如同天堑,横亘在眼前。世人皆知,强者攻弱,未有弱者主动挑战强者之理,更未曾见过如此大张旗鼓地向敌人宣告自己的行动,仿佛生怕敌人不知晓一般,这一切,都违背了战争的常理,让川军团的行为显得异常而神秘。

陈浩却只是淡然一笑,目光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你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的三个营勇士踏上征途,日军得知消息,是否会颤抖着双腿,考虑撤退呢?”在他的眼中,胜利不仅仅是人数的堆砌,更是信念与勇气的较量,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在那片被晨光轻抚的广袤土地上,记者们的思绪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回溯至方才震撼人心的一幕——上百辆钢铁巨兽,坦克与大炮并肩而立,它们不仅是战争的使者,更是陈团长胸有成竹、气吞山河的宣言。这份自信,璀璨如日中天,让人不禁反思,这究竟是狂妄的膨胀,还是深谋远虑的笃定?答案,在炮火轰鸣的余韵中渐渐清晰。

人数,在这片被现代战争法则重塑的战场上,早已不再是衡量胜负的唯一标尺。日军即便倾尽两个师团之力,试图以人海战术堆砌起胜利的幻象,也难以匹敌那如密网般交织的火力网。黎秀石,这位华夏大地的笔触记录者,他的心中有着一份难以言喻的沉痛与觉醒。记得否,战争初启,日军区区一大队,便能如狼似虎,追逐着中央军一个师的脚步,只因后者在枪林弹雨中的苍白无力,火力悬殊,连坚守阵地都成了奢望。

然而,时移世易,德械调整师、整装师的登场,犹如一道曙光划破黑暗,虽在高层火力配置上仍显逊色,但步兵班组中轻重机枪与迫击炮的光芒,已与日军不相伯仲,那是科技与勇气交织的赞歌。而今,黎秀石的眼前,川军团仅凭三个营的力量,展现出的坦克洪流与火力密度,竟是连中央军的王牌第二百师也望尘莫及。这是一支超越了常规定义的军队,它的战斗力,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它是超越人数的奇迹。

“陈团长,大公报的记者在此,想问您一个问题。”陈浩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熟悉,他曾在镁光灯下接受过黎秀石的访问,此刻,两人的目光再次交汇。黎秀石站起身,笔记本在手,仿佛握住了历史的笔,准备记录下这一刻的真相。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与我们隔怒江相望,您的行动,是否旨在消灭这股力量,为国内军队扫清障碍?”问题抛出,简洁而直击要害,仿佛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已在空气中悄然展开。

陈浩心中波澜起伏,思绪如潮水般翻涌。诚然,解决怒江之困,能释放数万兵力,但这对大局又有何益?他深知,自美国盟友踏入战场,那位“运输大队长”的热情已大不如前。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它关乎信仰、牺牲与未来的走向。陈浩微微一笑,心中已有答案,却不急于言表,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人暗中布局,企图借抗日的风云变幻,将那些心怀异志、不服管教的山头首领,如同棋子般一一推向前沿阵地,让他们在硝烟中消逝,化作他权力征途上的垫脚石。待到东瀛侵略者败退之时,他便能顺理成章地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权力网,实现他梦寐以求的一统江山梦。

于是,那数万精兵强将,中央军的精锐之师,在被巧妙激活后,并未被派遣至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反攻的号角并未因他们而吹响。陈浩,这位心思深沉的指挥官,却为自己的行动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北伐,他声称这是为了从侧面迂回,为国内的抗战大业添砖加瓦,尽管这初衷早已在权谋的迷雾中变得模糊不清。这样的宣传策略,如同春日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人心,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掌声与喝彩。

黎秀石,一位笔耕不辍的记者,迅速在本子上捕捉到了这一幕:“英勇无畏的陈团长,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心系祖国,魂牵梦绕。每当夜深人静,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他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待到川军团羽翼丰满,他毅然决然地发动了北伐,主动出击,面对人数远超己方的日军强敌,只为在抗日救亡的征途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群男性记者中,一抹亮色尤为引人注目,那便是马丹娜,一位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她以她那如泉水般清脆悦耳的声音,提出了一个颇具技术含量的问题:“请问陈团长,贵川军团所使用的步兵战车,与我们美国制造的m3半履带装甲车相比,各有何优劣之处?”

陈浩闻言,心中不禁微微一愣。他暗自思量,这位美国姑娘虽拥有天使般的面容和魔鬼般的身材,但在军事见识上似乎略显稚嫩,仿佛上帝在赋予她美貌的同时,也悄悄关上了一扇智慧之门。毕竟,将一款二战时期的半履带装甲车,与半个世纪后的先进步战车相提并论,无异于关公战秦琼,岂不荒谬?

陈浩对m3半履带装甲车并不陌生,那是一种前轮驱动、后部加装履带的装甲车辆,因其运输人员和装备的高效性,不仅在美国军队中大量装备,就连英国和苏联也曾广泛使用。在二战的广阔舞台上,m3半履带装甲车共生产了四万三千余辆,它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相较于普通的卡车,这款半履带装甲车拥有更好的越野性能,车顶上架设的机枪,更是为它在战场上增添了几分威慑力。

然而,在陈浩的眼中,无论是过去的辉煌,还是未来的憧憬,都不过是权力棋盘上的棋子,而他,正是那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棋手。 在那烽火连天的时代,有一种武器如同随身的火焰精灵,无论是在欧洲的广阔战场上穿梭,还是东亚那硝烟弥漫的丛林与山地间,都能随时点燃战斗的火花。在欧洲,它是不可或缺的助力;而在东亚,面对日军那些娇小的“豆丁坦克”,它更像是林中猛虎,于某些战役中肆意咆哮,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它的辉煌也仅限于此。当零四式步战车以雷霆万钧之势降临,一炮便能将其送入历史的尘埃;即便是副武器——那三十毫米口径的机炮,几发炮弹过后,也足以让它彻底告别战场。若真要找个参照,陈浩会笑言,它不过是皮卡车上搭载的一门火箭筒,二者在战场上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却也仅此而已。

陈浩的这番言论,不仅让在场的美国记者面色铁青,连那些手持英国护照,同样装备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的同行们也是满心不悦。毕竟,这可是他们斥巨资从美国购入的“宝贝”。陈浩对半履带装甲车的贬低,无疑是在质疑他们的判断力。但事实摆在眼前,与川军团所展示的先进步战车相比,那些老旧的装甲车确实相形见绌,让人无从反驳。

就在这时,马丹娜的伙伴兰迪挺身而出,他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匕首,直指陈浩:“战争之中,突袭乃是常态,贵军却大张旗鼓地誓师北伐,这无疑是在给敌人送上预警。即便最终取得胜利,也必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兰迪的意图显而易见,他要为美国人挽回颜面,却在说出这句话后心生悔意。毕竟,这位陈浩曾让英军缴械投降,成为俘虏,若真惹恼了他,只怕美国人的身份也护不了他周全。

然而,陈浩的面色依旧波澜不惊,他仿佛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他甚至能想象到,远在对岸的日本指挥官得知此事后,也会抱有同样的疑惑。于是,他微微一笑,反问道:“兰迪先生,身为美国记者,我想请问,您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有何看法?”

这一问,如同点燃了兰迪心中的怒火。愤怒,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淹没了他所有的顾虑。他仿佛回到了那个黑暗的日子,当得知自己的国家遭受袭击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与愤怒再次涌上心头。如今,即便时过境迁,回想起那一刻,兰迪依然无法平静:“他们,是一群卑劣无耻的窃贼,用最卑劣的手段,偷袭了我们无辜的家园!”在迷雾缭绕的战壕边缘,陈浩心中暗自嘀咕:“窃贼也好,强盗也罢,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美国人,似乎总在煽风点火,挑起无端的战火,与昔日那狡黠的日本鬼子相比,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他轻抿嘴角,一抹复杂的情绪掠过脸庞,随即正色,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日本鬼子,擅长偷袭,那是他们骨子里的狡诈与卑劣。而我们,川军团,是光明磊落的正义化身,是文明的守护者,行事必有其名,有理有据。”

他的话语中虽有铿锵之音,却也难掩心底的一丝忐忑,这股微妙被周遭的熟人捕捉,只是那些不明真相的记者们,正忙着将这番豪言壮语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浑然不觉其中的微妙。

访谈的尾声,陈浩秘密会见了黎秀石,一位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的青年。黎秀石翻开他那泛黄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现实的观察:“川军团,正义与文明的旗手,自信满满,即便向敌人宣告即将到来的战斗,亦是对他们的一种震慑,这份力量……”

然而,关于效果一栏,黎秀石尚留空白,那是他心中的疑惑,也是他即将探索的答案。他满怀敬意地向陈浩提出请求,渴望随军出征,记录下这场波澜壮阔的北伐战役,尤其是川军团将士们如何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书写下不朽的英雄篇章。

陈浩对这个名叫黎秀石的青年略有耳闻,知道他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学院,那里是培养赵刚那样杰出人才的摇篮。人生各有轨迹,并非每个人都能被战火的号角唤醒,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洪流中。而黎秀石的选择,源自于一次深刻的触动——他的女友,为了接走家人逃往安全之地,却不幸在逃离的船上遭遇了日军的轰炸。那一刻,天崩地裂,女友重伤倒地,她的痛苦与绝望,彻底点燃了黎秀石心中那把名为“愤怒”的火焰。

从此,黎秀石的世界只有一条路——前往前线,用他手中的笔,作为最锋利的武器,揭露战争的残酷,传颂英雄的事迹,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能感受到前线战士的英勇与无畏,让这份力量成为鼓舞人心的火种,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

他,黎秀石,誓要让这世界听见,华夏儿女在逆境中不屈的呐喊,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那无尽的昼夜交织中,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不分白昼与黑夜,投身于一项神圣的使命之中。即便天空偶尔被日军的轰炸机划破,轰鸣与爆炸如同狂暴的巨兽在他工作的那片土地上肆虐,他也只是轻轻一笑,迅速躲进一处隐蔽的岩洞,那里成了他临时的避风港。在这狭小而幽暗的空间里,一束微弱的光线穿透岩石的缝隙,照耀在他手中的笔与纸上,他依旧不屈不挠,笔走龙蛇,挥洒着无尽的墨香,将这一方土地上英烈们的感人故事,一字一句地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

时光荏苒,当远征军的号角响彻云霄,吹响了反攻的号令,他的名字——黎秀石,也随之踏上了前往缅甸战场的征途。在那里,他化身为无畏的使者,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记录永恒,将缅甸战役的英勇与悲壮,生动地展现在世界的眼前。

战役的硝烟逐渐散去,但黎秀石的脚步并未停歇。他带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真相的追求,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成为了盟军记者中的一员,踏上了前往太平洋战场的征途。在那里,他继续用他的笔,作为最锋利的剑,揭露战争的残酷,颂扬英雄的荣光,让全世界都能听到那些被战火掩盖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属于人类共同的坚韧与希望。

八月十四,在那决定国运的紧要关头,日本天皇迫于国家存亡的边缘,无奈低头,接纳了《波茨坦公告》,并向全国宣读了那份沉重的《终战诏书》。。。。

二十八日前的东京湾,波涛暗涌。黎秀石,一位胆识过人的华夏记者,与数位英美同行,不顾日寇的虎视眈眈,搭乘盟军舰队的一叶扁舟,冒险登陆这座曾经嚣张一时的都市,成为二战硝烟散去后,首位以胜利者身份踏上日本领土的华夏儿女。

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黎秀石以笔为枪,活跃于盟军太平洋战场的每一个角落,书写下超过百篇的战地风云,更在“密苏里号”上,亲眼见证了日军屈辱投降的历史瞬间,成为那少数几位见证荣耀的华夏记者之一。

他,黎秀石,无疑是华夏战地记者的开路先锋。而陈浩,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灵魂,在阅读了黎秀石对川军团的生动描绘后,不禁眼前一亮——

“此人,真乃奇才也!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他对川军团的描绘竟能如此入木三分,简直可以直接掌舵川军团的对外宣传!”

一念之间,陈浩做出了决定,他要邀请黎秀石加入川军团,成为外聘记者,赋予他前所未有的采访特权和深度资料。黎秀石闻言,心中雀跃,这样的机会,即便是之前的专访也难以比拟,殊不知,正是他那些对川军团的溢美之词,悄然敲开了这扇幸运之门。

在这看似自由独立的媒体世界里,实则每一行字句都深受权势之手的牵引。黎秀石在中央军的岁月,笔触多聚焦于他们的英勇与胜利,至于那些失败的战役,那些血与泪的交织,若非能转化为激励人心的力量,往往只能深埋心底,以免触及敏感神经,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提及川军团,黎秀石的赞美之词,仿佛成了自然流露,因为他深知,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值得世间所有的美好词汇。他的赞美,既非夸张,亦非逢迎,而是基于事实的真诚流露。

陈浩听着这些赞誉,心中舒坦至极,文人墨客的“马屁”,竟也能拍得如此清新脱俗,令人陶醉。“团座,时代周刊的记者正渴望对您进行一次深度访谈,您准备好了吗?” “有个绝妙的机会正等着您,他们诚邀您登上封面,成为焦点人物。” 孟烦了带着一抹神秘的笑意踏入,轻声细语间透露着不凡的消息。

黎秀石识相地退出了舞台,留给陈浩一个思索的空间。陈浩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对男女记者的身影——那个纯真得如同般的女记者,以及她身旁,锐利而专业的男搭档,活脱脱一场现实版的“甜中带盐”组合。

“让他们进来吧,我倒要探探这美国团队的神秘计划,看看他们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喜。” 陈浩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