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院子的另一角,贾张氏站在家门口愤恨地质问娄半城:“娄半城这人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孤儿寡母的也不肯帮忙,在这个时候还连点年货都不发,真不是人干的事!”
贾张氏的声音引发了一众邻居的同情共鸣。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办公楼里,娄董却正忙着分发红包给工人们,祝福大家能过个温馨新年。他知道,对许多来说,今年春节或许不会太好过。但娄董依然乐观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克艰难,未来的日子一定能更加美好。
“易书记啊,那贾老醉鬼这次竟然又动手打他的老婆!”何大清蹲在家门口,一边吸着旱烟,一边叹气不已,“听说贾张氏被打伤了好几根肋骨。”
此时,脸色苍白如纸的贾张氏捂紧胸前伤口,眼泪含在眼里。站在一旁的是沉默愤怒的贾东旭,眼神透出无可奈何之色。
“这次那个酒鬼老贾又闯出这么大的麻烦来了。” 何大清继续叹息着,言语中透露着担忧,“不知该如何收场。”
听到这话,贾张氏抬起满是恳求的眼神望向易中海:“易书记,这事你必须管一管啊。”
易中海皱着眉叹道:“我一直警告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然而他根本不愿意听。看来这件事还需与厂里的领导商量解决方法才行。”
“厂里真的能够妥善处理吗?”贾东旭瞪眼反驳。“老贾这状况已经…”
“东旭,请平静下来一下,易中海打断了儿子的话,“这种事情涉及工厂和村里利益,我们需要理智处理。我得先向领导报告情况看看他们怎么说。”
易中海起身离开后,贾张氏和儿子面面相觑,彼此默然无语。
随着夜幕低垂,易中海结束了一场丰盛宴饮回到村庄,贾张氏早已等在家中,饭桌已摆满丰盛食物。贾张氏迎上前,语气充满焦急:“易书记,你终于回来了。”
她接着说:“这件事情请无论如何也帮我一把,即便失去老贾,我们母子也要活下去。”
---
这样改写后的故事结构不变,但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保持了原文人物及情境的独特性。
易中海皱了皱眉,思量片刻后,缓缓坐下。
“张嫂啊,并不是我不想帮忙,这事确实有些棘手。你也明白,厂里对这种事的处理相当严谨……”
贾张氏立刻打断他,声音里带着一丝坚定:“易书记,我理解您的难处。”她深吸一口气继续道,“今天特意来,请您和我一起商量个办法吧。不知道您能不能帮忙与厂里领导说说情,给母子俩一点补偿?”
易中海沉吟一会儿,轻叹一声:“张嫂,我会尽力而为。只是这具体的金额要由厂里决定。”
贾张氏眼中掠过些许失望,但还是点了点头,“易书记,那就有劳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易中海屡次往返厂里协商此事。终于,在娄半城牵头下达成了一份相对合理的赔偿方案:除了支付丧葬费和抚恤金外,再额外增加五十块银元作为补偿。
贾张氏刚开始觉得数额太低,心里难免有些不满。但她想到老贾生前的情景及家里的困境,还是咬牙答应下来。
然而就在签署协议前夕,易中海的态度有了转变。他对贾张氏语重心长地说:“张嫂呀,这件事我觉得咱们还可以再争取一下。毕竟老贾是为厂里出了意外,厂里应该多给我们些补偿才是正理。”
贾张氏愣住了,“易书记,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妨重新跟厂里谈一谈,努力将补偿提高至一百块大洋。” 易中海坚决地表示。
听到这话,贾张氏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目光也因希望而闪亮:“易书记,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数目,我们母子俩就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易中海协助贾张氏重启谈判。她们找到相关负责人表明接受赔偿条件但也希望提高数额。考虑到自身声誉的问题,最终经过多轮商议调整,娄半城同意增加赔偿至一百五十大洋。
当消息传来时,贾张氏母子俩惊喜不已,满怀感激地望着易中海:“易书记真是太感谢您了!要是没有您的帮助,我们的处境将会怎样都不好说呢。”
易中海笑着摆摆手回答说,“这些都是我应尽的责任。毕竟老贾是为了工作而牺牲,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支持。”
此后,易中海又自告奋勇担任中间人,协助贾张氏完成了赔偿协议的签订,并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这一过程体现了他的高超交涉技巧,保障了双方的利益平衡。
签署完文件后,贾张氏感到如释重负——她明白这笔钱将成为母子生活下去的重要支撑。而易中海因其杰出的表现赢得了村民们一致称赞与崇敬。“易书记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 贾东旭动容地说。
“东旭,不要这么说。”易中海谦虚地摆手,“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
“无论如何,我们真的要感谢你。”贾张氏感激地说,“若不是你帮我们,我母子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易中海微笑不语。他知道,自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除了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外,也得益于老贾在世时对娄半城的影响。
这次贾张氏直言不讳地说:“娄半城,别跟我打马虎眼了。要么你解决了我家大宝的工作问题,要么你现在就把这五十大洋拿走,我和家人立马就在你轧钢厂门口跪下,我看你这轧钢厂的门还能不能开了。”
娄半城被激怒了。他心里明白,若答应了她的要求,轧钢厂以后将难以管理,其他员工也会纷纷效仿,导致无休止的纷争和 ** 。
但他若是拒绝,万一贾张氏真的在轧钢厂门口下跪 ** ,传扬出去会影响工厂声誉,以后谁还愿意来上班?此外,如果这事开了先例,其他员工家属也将效仿此行为,轧钢厂势必陷入混乱。
娄半城意识到这是贾张氏施加的压力,并非真正要那五十大洋,主要是想为她儿子争取一份工作名额。
目前,在轧钢厂上班意味着铁饭碗,不仅终身有保障,退休后还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要是没有这份工作机会,将来年老体弱之时只能自生自灭了。
如今这种工作机会极其宝贵,即便在轧钢厂已有工作的人只要有机会介绍亲族进来,也都愿意花费一定费用。因此,贾张氏的逼迫也就有了缘由——她希望用这种强硬手段让娄半城明白,这份工作是多么珍贵。
见此状况,娄半城冷静下来,知道必须坚守原则,不能屈服。他对贾张氏严肃地说:“你不要太得寸进尺。你以为这儿是你的家吗,想进就进?
你要知道,轧钢厂有它自身的规章制度,不能随意改变。”
“若你非要这么闹下去,我也没有办法,干脆辞职算了,到时你再试试能不能把这些工作名额卖出去。”
贾张氏顿时愣住,没料到娄半城态度如此坚决,原以为他一定会因考虑工厂名誉而妥协,没想到竟宁可辞职也不松口。
贾张氏此刻也慌了,她原本只想逼迫一下娄半城,让他认识到这些工作名额的宝贵性,未曾想到他会表现得这般坚决。
这回,贾张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分,但她不愿意放下架子向娄半城道歉。因此,她强词夺理地说:“娄半城,你别逼我走投无路。我跟你说清楚,这工作名额我要是不卖出去,我天天到你的轧钢厂门口去闹,看你怎么办。”
娄半城一听,气得面红耳赤,毫不示弱地回应:“随你闹吧,以为我会怕你?告诉你,如果真敢这样做,明天我就让人把你家拆了。”
贾张氏也不示弱,立刻顶嘴:“拆啊,你要真敢拆我家,那我就一头撞死在你轧钢厂的门口!”
两人的火气越来越大,话语也越发激烈起来。在一旁旁观的易中海见状,实在看不下去了,连忙上前调解说:“两位都消消气吧,有话好商量,何必如此激动呢?”
易中海心知,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若是争吵继续升级,迟早会出问题。为了不让事态恶化,他只好挺身而出当起了和事佬……
经过易中海苦口婆心的劝解,双方最终冷静了下来。协商的结果是:表面上,贾东旭的工作名额仍然以五十大洋成交;同时娄半城承诺,待贾东旭长大后愿意进入轧钢厂工作时,厂里一定给他机会。
这一结局使贾张氏心满意足,因为不仅拿回了钱,还为儿子未来进了稳定的单位赢得了保障。对于娄半城而言,这样的妥协既维护了轧钢厂的形象,也没有让她闹出更大 ** ,确实可以算是双赢。然而,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次事件里,真正得到实惠的是贾张氏,毕竟那笔钱最终还是归入自家的囊中,而贾东旭又能稳稳获得轧钢厂这份铁饭碗,前途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