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赤潮覆清 > 第170章 集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邱知县点点头,正要继续指点江山,忽然又猛的顿住,凝眉道:“侯掌营,小官怎么感觉被您诓进瓮中了呢?”

“邱知县是个聪明人,还是个有才干的,聪明而又有才干的人总是不甘寂寞的,要不然你之前也不会跑来我侯家求助了……”侯俊铖并没有否认:“许多事,满清不愿做也没能力去做,但在红营这里却是必须要做的事,邱知县在银钱之事上这般才干,难道愿意一辈子做个傀儡,或者有才不能施展的小官?”

邱知县知道侯俊铖在给他画饼,但心中却也有些触动,沉默了一阵,问道:“侯掌营,您和红营能信得过小官?”

“红营没什么信任不信任的,老百姓信任,我们就信任!”侯俊铖微笑着摇了摇头:“至于我,老实说,你这样聪明又野心勃勃的家伙,我怎么敢信任呢?但信任不信任都没关系,红营需要你,你也需要红营,我们之间有互相合作的空间,这就足够了。”

邱知县听到侯俊铖这番话,心里反倒安心了不少,问道:“发行钱钞、放贷商贸,这些事涉及到红营的根本,侯掌营想来是不会让小官来管的,侯掌营想让小官做些什么?”

“也不是不让你管,邱知县入个股,平日里见到做的不好的提些意见还是可以的…….”侯俊铖笑着摇了摇头:“这些事我已经和亭林先生商议好了,他会理财嘛,就先让他做着这商号的掌柜,但亭林先生毕竟不是商家出身,又要管着学堂的事,年纪也大了,许多时候恐怕会有些疏忽,邱知县得帮上一把。”

“其次,要办商号发贷款、搞商贸都需要本金,要发行钱钞也需要准备金,需要备上一笔好大的钱,咱们现在抄掠的这些钱粮得分成好几个摊子使用,凑个第一期的本金和准备金还算勉强,但总不能全都靠抢掠来维持商号运作。”

“所以还是得想些办法拉人入股,一上一下,下面就是发动百姓参股,上面嘛则是拉官绅入股,船山先生、亭林先生、南雷先生那些支持我们的官绅……”侯俊铖朝着吉安方向一指:“还有江西本地的达官贵人们,江南湖南毕竟遥远,运来金银也风险太大,江西本地豪商巨贾若是肯出钱出银,自然方便许多。”

“而且,他们参了红营商号的股,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红营穷死饿死,免得赔得血本无归,咱们日后进了吉安等地,恢复商贸也方便许多……”侯俊铖收回手,呵呵笑道:“这商号得挂在邱知县你的名下,毕竟你是官面上的人物,去吉安等地拜会上官豪族的时候顺便讨些金银回来,合情合理。”

“确实是合情合理,只是……”邱知县面露难色:“小官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小县令,想要劝动那些豪商巨富、上官大员…….怕是连他们的门都进不去,”

“事在人为,我也不奢望一下子就有一堆豪商巨贾来支持咱们,能取一点算一点罢了……”侯俊铖淡淡的笑着,他确实没有指望过邱知县能发挥什么作用,给他这个任务,只是为了给邱知县找些事做,免得这个聪明有才干的家伙自己胡搞,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迹,自古不缺。

当然,邱知县若是真能拉来许多豪商巨贾来参股,那就是个意外之喜了,不过既然是意外,侯俊铖就没抱什么希望:“红营所能依靠的,永远是老百姓们,红营能够信任的,同样也只有老百姓,这商号办不办得起来,还得看百姓们的态度!”

几日后,刘老六揣着手走在新修的路上,向着家里而去,除了他之外,还有三四个乡亲跟他一起,拖着一辆板车,车上坐着叽叽喳喳兴奋不已的几个幼童。

他们这些佃户以前终日操劳,半辈子离不开田地和村口几步,即便是农闲时间也得想办法给赵家当短工赚钱还租还贷,如今分了田地,每日帮着砍竹子送竹子还能赚一份口粮,家里有了余粮,农闲时间就真的闲了下来,儿子一天到晚忙得不着家,婆娘又去了吉安城学习,想造娃都找不到人,让他好不习惯。

一路回了村里,村子里头却是空无一人,刘老六有些好奇,与几个同行的乡亲对视一眼,往自己家里走去,正见着自己的邻居抱着大包小包迎面走来,赶忙抓着他询问。

“你还不知道?刚刚有工作队来了村里,说红营的菩萨们在城里办了个商号!”那村民讶异的看了刘老六一眼:“工作队的人说,那商号办起来就是为俺们服务的,所以俺们这些百姓就是商号的东家,商号发股份,只要有钱有粮的都可以去入股,银子、铜钱、粮食什么的都可以买股份。”

“商号?做买卖的还是放贷的?”刘老六很是好奇,扯着那邻居不放手:“商号这东西俺倒是听说过,赵老爷那样的人才办得起,俺们这些农人佃户,怎么还能当东家了?”

“你爱信不信,莫拦着俺!”那邻居甩开刘老六的手,掂了掂自己抱着的包裹,全是叮当作响的声音:“俺反正是把家里能抠出来的铜钱统统找出来了,工作队的人说这次商号只放了二十万股,去得晚了可就抢不到了!”

说着,那邻居拔腿便跑,刘老六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满脸都是疑惑,回了家,看着院子里堆的粮食发了一阵呆,一拍大腿:“反正也吃不完,与其放这里烂掉,不如去城里看看。”

刘老六出了门,正见之前跟他一起回来的乡亲拖着板车载着两袋粮食往村口去,赶忙上前去商议着,将自己家的粮食也搬了上去,他儿子去了工作队、入了夜校,早晚都不在家里吃,婆娘去了妇女会有了口粮领,自己又帮忙砍竹送竹,也有一份口粮,余粮多的很,装满了一板车。

刘老六便扶着板车向着永宁县城而去,一路上只见一群群的村民带着大包小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不由得叹了一声:“嘿!在永宁县活了这么久,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