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一天,黄帝眉头紧锁,向他的首席健康顾问——岐伯大夫发问了:“嘿,岐伯兄,你瞧这有个人啊,心里头跟肚子里都胀得满满的,早上吃了点东西,到晚上就再也吃不下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啥病这么折磨人?”

岐伯一听,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笑眯眯地说:“陛下,这病啊,有个挺形象的名字,叫‘鼓胀’。您想啊,肚子鼓得跟战鼓似的,能不难受嘛!”

黄帝一听,乐了:“哟,这名儿倒是贴切。那咱得怎么治它呢?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吧?”

岐伯神秘一笑,缓缓道来:“陛下放心,咱有妙招!这方子啊,叫做‘鸡矢醴’,听起来可能有点儿那个……嘿嘿,但效果杠杠的!只需一剂,病人就能感觉到变化,两剂下去,保准好得跟没事儿人一样。”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哟呵,这么神奇?快说说,这‘鸡矢醴’究竟是何方神圣?”

岐伯便开始了他的“科普时间”:“这‘鸡矢’,其实就是咱们常说的鸡屎,不过别急着恶心,关键在于怎么用它。得选取健康土鸡的白色部分粪便(吃石子的土鸡),经过特殊处理,比如晾晒、研磨,再与一些药材如米酒、麦芽等混合发酵,制成一种特殊的液体,这就是‘鸡矢醴’了。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古人智慧无穷,这方子可是治疗鼓胀的良方呢!”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忘调侃一句:“哈哈,这下子,连家里的鸡都要为医学事业做贡献了!”

不过,黄帝话锋一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可有人说,这病治好了还会复发,这又是为啥呢?”

岐伯收起笑容,认真答道:“陛下所言极是,这病复发啊,多半是因为饮食不节。现在的人啊,总爱贪嘴,不顾及脾胃的感受,吃多了油腻生冷,自然就容易让这股‘胀气’卷土重来。所以啊,治病固然重要,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根本之道。”

借题发挥,聊聊与脾胃健康相关的现代穴位。在中医里,调理脾胃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这些穴位相当于身体的“健胃消食片”,经常按一按,有助于促进消化,缓解腹胀不适。

比如,足三里穴,它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方约四指宽的地方。每天用指腹按压或轻揉这个穴位几分钟,就像是给脾胃做了一次温柔的按摩,能帮助它们更好地工作,减少胀气的发生。

再来说说中脘穴,它就在我们肚脐上方约四寸的位置,是胃经的募穴,也是调理脾胃的要穴。用掌心或手指轻轻按压,顺时针旋转揉动,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至于天枢穴,它位于肚脐两旁约两寸的地方,左右各一。这个穴位就像是肠道的“开关”,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从而减轻腹胀感。

黄帝说:“嘿,岐伯啊,有这么一种病,患者呢,总感觉胸啊、胁啊,这些地方像是被啥东西撑得满满的,吃饭都不香了。更奇的是,这病一来,患者先闻到一股子腥臊味,就像走进海鲜市场没戴口罩似的。接着呢,嘴里开始流清口水,不是馋了的那种,而是不由自主地往外冒。更吓人的是,他们还会先吐点血出来,四肢发凉,眼睛发花,时不时还从前后两道‘小门’出血,这到底是啥怪病啊?又是怎么得上的呢?”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那神情就像是在说:“陛下,您这可是问对人了!”他缓缓道来:“这病啊,有个名字,叫‘血枯’。听起来挺文艺的,其实就是血液不足,身体干燥得像秋天里的老树叶。得这病的人啊,大多是因为年轻时候遇到过什么大出血的事儿,比如战场受伤啊,或者是女孩子生产时失血过多。再不然,就是有些人喜欢喝酒,喝得晕乎乎的就往温柔乡里钻,结果呢,气血被过度消耗,肝脏也受了伤,月经就变得稀少甚至不来了。”

黄帝一听,眉头紧锁:“哎呀,这可咋整?得想个法子治治啊!”

岐伯胸有成竹地说:“陛下莫急,我这儿有个方子,专治这血枯之症。需要用到两样宝贝:一是四乌鲗骨,听起来像是海里的神秘武器,其实是味好药,能补血滋阴;二是芦茹,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茜草,它能活血化瘀,让血液流通顺畅。这两样东西,咱们得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雀卵来当黏合剂,搓成比小豆还小的丸子。吃的时候呢,别当饭吃,得饭后吃,一次五颗,再配上点鲍鱼汁当饮料,那效果,杠杠的!”

说到这儿,咱们得给这方子来个现代版的“升级包装”。想象一下,这不仅仅是一剂药,而是一场味蕾与健康的双重盛宴!首先,咱们可以去海边精选上等的乌贼骨,那可是海鲜界的“钙中之王”,再搭配上深山里的野生茜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至于雀卵嘛,虽然现代可能不太好找(毕竟咱们得保护动物),但可以用高品质的蜂蜜或者糯米浆来替代,既环保又健康。

制作时,咱们可以把乌贼骨细细研磨成粉,茜草则熬煮成汁,两者混合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糯米浆,搅拌均匀,然后搓成一颗颗小巧可爱的丸子。吃的时候,就像吃甜品一样,饭后悠闲地来上几颗,再配上一杯用新鲜鲍鱼慢炖的鲍鱼汁,那滋味,简直是舌尖上的享受,同时还能悄悄滋养身体,调理气血。

当然了,除了吃药,咱们还得注意生活习惯。就像岐伯说的,少喝酒,别贪杯误事;保持心情愉悦,别老是生闷气,那样最伤肝了;还有啊,多吃点红枣、枸杞这些补血的食物,让身体从内到外都滋润起来。

黄帝假装深沉地问:哎,你说这病啊,真是千奇百怪。有这么一种,病人小腹那块儿鼓得跟小山似的,上下左右一摸,嘿,根儿扎得还挺深,这到底是哪路神仙下的“诅咒”啊?能治不?

岐伯大神摇头晃脑地答:哈哈,黄帝您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这病啊,有个响当当的名字——伏梁!听着就让人联想到那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对吧?

黄帝一脸好奇地问:哦?伏梁?这名字听着就神秘。快说说,这家伙是怎么混进咱们身体里的?

岐伯大神故作高深地答:哈哈,这伏梁啊,它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您想啊,它就像是肠胃界的一位“隐世高人”,怀里揣着大包大包的“脓血宝藏”,偏偏不住在肠胃里头,而是在外面晃悠,悠哉游哉。这治疗起来可就棘手了,为啥?因为你要是一按它,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给你来个“现场直播”——脓血四溅,搞不好小命就交代了。

黄帝惊讶地问:哇塞,这么猛?那为啥不能动它呢?

岐伯大神耐心解释道:黄帝您有所不知,这伏梁啊,它要是往下一动,那就是往“阴”道(此处非彼道,是指身体内部深层)钻,结果嘛,自然是脓血淋漓,惨不忍睹。要是往上一窜,嘿,那就更热闹了,直接顶到胃脘那块儿,造成个“胃脘隔阂症”,就像是给胃安了个“防盗门”,里面还搞起了“内讧”——胃脘内痈,那可是长期作战的结果,难治啊难治!

黄帝眉头紧锁地问:原来如此,看来这伏梁还真是个难缠的货色。那有没有什么讲究,比如它在身体里的位置有啥说法吗?

岐伯大神微微一笑:当然有啦!这伏梁啊,要是住得靠近肚脐上方,那就是“逆贼”,咱们得小心应对;要是住得靠近肚脐下方,勉强算个“顺民”,但也别轻易动它。总之,对付这伏梁,咱们得讲究策略,不能动不动就“动手动脚”,得用智慧,知道不?

黄帝点头如捣蒜地回答:对对对,还是得听专家的。那具体的治疗方法呢?是不是有啥神奇的穴位或者药方?

岐伯大神故作神秘地说:哈哈,治疗方法嘛,那可就得说到咱们中医的精髓了——针灸与草药。不过,对于伏梁这种“老顽固”,针灸得特别小心,得按照《刺法》里的规矩来,找对穴位,轻柔而坚定地“劝降”它。至于草药嘛,那就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个“量身定制”的配方了。比如说,咱们可以用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草药,比如金银花、连翘来对付那脓血,再用点黄芪、党参来补补正气,毕竟打持久战,身体得跟上不是?

黄帝眼睛一亮地说:听你这么一说,感觉中医还真是博大精深,既有武侠小说的刺激,又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岐伯大神得意洋洋地答道:那是自然!中医嘛,讲究的就是个“天人合一”,用自然的力量来调和身体的平衡。对付伏梁这种“大boss”,咱们得智取,不能硬拼,您说是不?

黄帝突然问起:“哎,你说这有的人啊,身体从大腿根儿到小腿肚子,整个儿都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还特别是肚脐周围,疼得跟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一样,这到底是哪路神仙下的咒,还是啥怪病缠身呢?”

岐伯,一听这话,立马儿就开启了他的“医学脱口秀”模式:“陛下您问得好!这病啊,有个挺有画面感的名字——伏梁。您想啊,这‘伏’字,就像是潜伏的间谍,悄咪咪地就来了;‘梁’呢,咱们可以想象成一座桥,但这座桥啊,它可不是建在水上,而是建在了咱们的身体里,特别是跟风邪这个‘老狐狸’脱不了干系,咱们就叫它‘风根’病吧!”

“您知道不,这风邪啊,它可不是省油的灯,一旦入侵人体,就喜欢四处溜达,最后呢,它瞅准了大肠这块风水宝地,就赖着不走了。大肠里头啊,本来是通畅无阻的,结果风邪一来,嘿,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多了个路障,气儿就不那么顺畅了。这气儿一堵,它就想着找出口,结果就跑到了一个特别关键的地方——肓(这里咱们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某个深层组织区域,虽然古代没有精确到现代穴位,但我们可以想象成是肚脐下方的一片神秘地带)。”

“肓啊,它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秘密花园,里面藏着好多咱们看不见的能量源泉。而这气儿呢,就像是调皮的孩子,一到肓这儿就开始捣乱,结果就导致了肚脐周围那一圈儿,疼得是死去活来,跟被孙悟空的金箍棒画了个圈似的。”

“所以啊,陛下,这病啊,咱们得小心对待,千万不能乱动。为啥呢?因为啊,这气儿一旦在里头乱窜,搞不好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说,它可能会跑到泌尿系统去捣乱,到时候啊,小便就成了大问题,不是尿不出来,就是尿得跟挤牙膏似的,那叫一个难受啊!”

说到这里,岐伯话锋一转,开始给大伙儿支起了招儿:“对付这伏梁病啊,咱们得讲究个策略,得从根儿上治起。首先呢,得祛风除湿,把身体里的那股子邪气给赶出去。这就像是家里进了老鼠,你得先找到老鼠洞,然后才能一网打尽。”

“然后呢,咱们还得调理气血,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起来,就像给高速公路疏通拥堵一样。气血一通,那些个疼痛啊、肿胀啊,自然就慢慢消退了。”

“至于具体的方子嘛,那可就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量身定制了。不过呢,我可以给大伙儿透露个小秘诀,那就是多用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草药,比如独活、防风、丹参之类的。当然啦,这些草药怎么用,用多少,那可得听专业医生的,自己可别乱来哦!”

说到这里,岐伯还不忘给大伙儿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做菜,你得知道什么菜配什么调料,放多了咸,放少了淡,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来。治病也是同样的道理嘛!”

黄帝又问道:老歧,咱们先聊聊这“热中”和“消中”的毛病,听着就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般富贵人家才容易得呢。您一再说,不能吃好吃的精细粮食(高梁),不让碰那些香喷喷的草药(芳草)和神奇的石头药(石药),这可愁坏了那些享受惯了的达官贵人们。石头药吃多了怕发疯,香草药吃多了又怕狂躁,这可怎么办呢?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岐伯大神为啥这么叮嘱。他说啊,那些芳草,就像是大自然中的香氛小精灵,香气扑鼻,美得让人心醉;而那些石药呢,简直就是自然界的猛男,药性猛烈,悍不畏死。这两样东西,它们的“气”,就是那股子劲儿,急、疾、坚、劲,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得是那种心态平和,性格温和的人,才能驾驭它们,否则,嘿,那就是火上浇油,自找苦吃啦!

黄帝陛下又问,为啥不能吃这俩?岐伯答道:嘿,您听我说啊,这就像是个小火炉里已经烧得旺旺的,您再往里面加把火柴,或者扔个炸弹进去,您说能不爆炸吗?咱们的身体也是这样,体内有热,再吃这些热性猛烈的东西,那就是“热上加热”,最受伤的可是咱们的脾大哥啊!脾,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土地公公”,喜欢温润平和,最忌讳的就是被木头(代表木属性的药物或食物)给欺负了。

所以,岐伯大神的建议,简直就是咱们养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啊!他老人家说了,如果你真的非要尝试这些“烈性”药物,那就得挑日子,特别是到了甲乙日(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甲乙日属木,与脾土的相克关系最为明显),那更是得小心谨慎,不然脾大哥一生气,可就不只是肚子疼那么简单了,说不定连带着全身都得遭殃呢!

想象一下,脾大哥如果是个有脾气的老头,他会怎么说呢?“哼,你们这些年轻人,整天就知道吃香的喝辣的,也不管我这把老骨头受不受得了!还往我身上扔这些个火药桶,是想让我提前退休吗?”哈哈,是不是觉得脾大哥也挺可爱的?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现代人虽然不必完全遵循古代的禁忌,但岐伯大神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咱们更得学会“慢生活”,饮食上讲究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追求辛辣刺激;在调理身体时,也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温和适宜的方法,别动不动就想着“猛药去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至于那些草药和矿石类药物,虽然它们确实有着神奇的疗效,但也得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盲目跟风,更别轻信什么“偏方治大病”的鬼话。毕竟,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咱们再来聊聊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岐伯的智慧。比如说,夏天来了,咱们可以多喝点绿豆汤、荷叶茶之类的清凉饮品,既解暑又养生;冬天呢,就多吃点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红枣,让身体暖洋洋的。还有啊,不管什么时候,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都是最重要的,少生气、多微笑,这样咱们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哦!

黄帝发问了:“嘿,岐伯兄,你说这有个人啊,胸口肿得像小山包,脖子疼得像被扭了麻花,肚子还胀得跟怀了哪吒似的,这到底是哪路神仙给他下的咒啊?又是怎么惹上这麻烦的?”

岐伯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一本正经地说:“陛下,这病啊,有个响亮的名字——‘厥逆’,听着就让人觉得气血上涌,不对劲儿吧?”

黄帝一听,眉头紧锁:“哦?那咋整?有啥灵丹妙药没?”

岐伯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陛下,这事儿可不能急。要是直接给他艾灸,哎呀,那可就糟了,声音可能会变成‘烟嗓’,说话跟烟熏火燎似的;如果用砭石(古代的石针)刺他,搞不好能让他精神亢奋,变成‘狂人日记’的主角。咱们得等,等到他体内的那股乱窜的气自个儿合并了,找到平衡点了,再出手治疗,才能药到病除,让他恢复如初。”

黄帝一听,乐了:“哈哈,这治病还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啊!那为啥会这样呢?”

岐伯解释道:“陛下,您想啊,这人的阳气太重,全往上跑了,上面热得跟火炉似的,下面冷得跟冰窖一样。艾灸呢,就像给火炉添柴,火势更旺,阳气直接冲进阴分,声音就被‘烤’哑了;而用砭石呢,相当于给火炉戳了个洞,火势减弱,阳气不足,人就容易失控发疯。所以啊,咱们得等这火势自己找到平衡,再出手调理,方能万无一失。”

黄帝连连点头:“高,实在是高!那再问个问题,怎么判断一个孕妇快生了呢?”

岐伯微微一笑:“这个简单,孕妇身上虽然有些不适,但脉象却平稳无恙,这就是‘身有病无邪脉’,说明胎儿安好,即将降生。”

黄帝又好奇了:“那有人发烧还疼得厉害,这是咋回事?”

岐伯解释道:“发烧嘛,通常是阳气过盛的表现,咱们可以通过脉象来判断。人迎脉(现代对应的是颈动脉处)跳得欢,那就是阳气在作祟。一跳得猛,少阳病起;二跳更猛,太阳病发;三跳超级猛,那就是阳明病无疑了。这时候,阳气太足,冲进了阴分,就像一群热血青年冲进了图书馆,自然会闹得头疼脑热,肚子也跟着起哄,胀得跟气球似的。”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拍手叫好:“妙哉!岐伯兄,你这医术真是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