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帝好奇地问岐伯:“嘿,岐伯大师,我一直对中医里讲的‘虚实’之道充满了好奇,您能给我详细说说这其中的精髓所在吗?”

岐伯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笑眯眯地回答:“黄帝陛下,您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咱们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虚实相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啊,如果他的气息充沛,身体自然也会显得健壮有力,这就是‘气实形实’,是健康的状态;反过来,如果气息不足,身体就会显得虚弱无力,那便是‘气虚形虚’,这就是常说的亚健康或者生病了。这呀,是大自然的规律,违背了它,身体就会出问题。”

黄帝听了,点了点头,笑道:“哦?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嘛。那吃的方面呢?跟这虚实有什么关系?”

岐伯继续解释道:“陛下真是睿智,饮食与身体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您想啊,如果一个人吃得饱,营养充足,那他体内的‘气’自然就旺盛,我们称之为‘谷盛气盛’,这是身体强壮的基础。反过来,如果吃得少,营养跟不上,气就会虚,也就是‘谷虚气虚’,身体自然会显得疲惫不堪。所以啊,吃饭也是门大学问,得吃得好,吃得对,身体才能棒棒的!”

黄帝哈哈大笑,拍了拍手说:“妙哉!那脉象呢?我听说中医看病,一把脉就知道个大概,这虚实与脉象又有什么关系?”

岐伯收敛了笑容,正色道:“脉象,那可是中医诊断的瑰宝之一。一个人的脉象如果强劲有力,跳动均匀,那就说明他的血液充盈,我们称之为‘脉实血实’,这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如果脉象细弱无力,或者跳动不规律,那就是‘脉虚血虚’,往往是身体出了问题的信号。比如,有的人气血不足,脉象就会像细线一样微弱;有的人则因为淤血堵塞,脉象会显得沉重迟滞。通过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就能窥见人体内部的秘密。”

黄帝听得入了迷,不禁感叹道:“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啊!不过,这虚实之道听起来高深莫测,咱们老百姓怎么才能简单理解并运用呢?”

岐伯微微一笑,说:“其实也不难。咱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座花园,气就是花园里的阳光雨露,形就是花园里的花草树木。阳光雨露充足,花草树木自然长得茂盛;反之,则枯萎凋零。所以,要想身体好,就得让‘气’充足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至于脉象嘛,虽然复杂,但咱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初步判断。比如,如果你最近总感觉头晕眼花,手脚冰凉,那可能就是血虚了;如果你容易疲劳,稍微一动就气喘吁吁,那可能是气虚了。这时候,就该去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瞧瞧,用中药来调理调理了。”

黄帝听罢,连连点头,心中对中医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想了想,又说:“岐伯啊,你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说说这虚实之证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表现的?还有,如果得了病,该怎么用中药来调理呢?”

岐伯想了想,便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吧,有个人最近总是感觉浑身无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脉象细弱无力。这就是典型的气虚血虚之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他开一剂‘四君子汤’来补气健脾,再配上‘四物汤’来补血养血。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每样大约10克左右,煮水喝,能很好地补充体内的气。而四物汤则是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药组成,也是各10克左右,能补血活血,改善面色。两者合用,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对气虚血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大补之药啊!”

黄帝听了,眼睛一亮,说道:“原来如此!看来中医治病,真的是要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啊!岐伯大师,您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黄帝又发问了:“嘿,岐伯老兄,你说说看,啥样的情况算是身体的‘叛逆’行为,也就是不正常的状态呢?”

岐伯一听,笑眯眯地捋了捋他那长须,缓缓道来:“黄帝陛下,您这问题问得好!咱们来聊聊那些身体里的‘小叛逆’吧。”

“首先,咱们说说‘气虚身热’,这就好比是夏天你穿着羽绒服出门,明明体内能量不足,该凉快的时候却热得冒汗。这就像是身体里的‘空调’坏了,明明电量不足(气虚),却还拼命吹热风(身热),这不就是典型的‘叛逆’嘛!”

“再来说说‘谷入多而气少’,这就像是吃货朋友,每天海吃胡喝,但就是不长力气,还容易累。明明食物(谷)进得多,按理说应该转化成满满的活力(气),结果却是‘气’不足,你说这是不是身体在跟你唱反调呢?”

“接下来,‘谷不入而气多’,这简直就是逆天了!想象一下,有人好几天不吃饭,却精神抖擞,好像永动机一样。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绝对是不合常理的。就像手机没充电却电量满满,肯定是有问题的。身体也是一样,不吸收营养(谷不入),却精力充沛(气多),这背后的原因得好好查查。”

“至于‘脉盛血少’,这就像是个空有其表的家伙,脉搏跳得跟打鼓似的(脉盛),一看就以为是个健壮的小伙子,结果一抽血检查,哎呀妈呀,贫血严重(血少)。这就像是在健身房练出了一身肌肉,结果一称体重,发现全是衣服和水的重量,这不得让人哭笑不得嘛!”

“最后,‘脉少血多’,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脉搏微弱得像小猫挠痒痒(脉少),但一查血色素,嘿,比正常值还高。这就像是个低调的土豪,平时穿着朴素,一打开钱包,哇塞,全是百元大钞!不过,在医学上,这种反差也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信号,得留心。”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再聊聊这些“叛逆”现象背后的养生小智慧。

首先,对于“气虚身热”的朋友们,记得要“补气降温”。可以试试黄芪炖鸡汤,黄芪补气效果杠杠的,鸡汤又能滋养身体,两者结合,让你从内到外都暖和起来,但又不至于过热。

至于“谷入多而气少”,那就得考虑是不是脾胃功能弱了。这时候,小米粥和山药就是你的好朋友了。小米粥养胃,山药健脾,双管齐下,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更好地转化成能量。

“谷不入而气多”的情况比较特殊,可能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看看是不是内分泌系统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对调节身体机能总是有好处的。

“脉盛血少”的朋友们,得注意补血了。红枣、枸杞、桂圆,这些都是补血的好东西。可以泡点红枣枸杞茶,或者炖点桂圆莲子羹,既美味又滋补。

而“脉少血多”的情况,虽然听起来不太常见,但也要重视。这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或者身体其他系统有问题的表现。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外,定期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

岐伯捋着胡子又慢悠悠地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这话啊,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内功深厚,但偏偏中了寒冰掌,外表看着热气腾腾,内里却是寒气逼人。为啥?还不是因为不小心被那‘伤寒’小贼给偷袭了!”

“那伤寒是啥呢?简单说,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风寒感冒,冷空气啊,病毒啊,悄悄溜进你的身体,和你的正气干上了架。正气呢,想往外推这些不速之客,结果打得热火朝天,外面看着就热气腾腾的,其实身体里面冷得直哆嗦。这时候,就得来点温暖的姜汤,或者捂上几床被子,让身体暖和起来,把寒气逼出去。”

接下来,岐伯话锋一转:“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嘿,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夏天,太阳火辣辣的,你本来就气虚,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个刚下山的小徒弟,内功还没练到家呢,就遇到了‘伤暑’这个大魔头。这魔头一来,热得你喘不过气,身上直冒汗,但一摸额头,嘿,还热乎乎的。这就是气虚加上暑热,身体调节不过来,热气都憋在体内了。”

“对付伤暑,咱们可不能硬碰硬,得智取。来点绿豆汤,清凉解暑;或者泡杯菊花茶,清热解毒。记得啊,别在太阳底下暴晒,找个阴凉地儿歇歇脚,让身体慢慢恢复元气。”

再来说说吃饭和气的关系。岐伯眯着眼睛,继续说道:“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这句话啊,就像是说,你吃了满满一大碗饭,但感觉还是不顶饱,气儿不足。为啥?可能是你之前不小心‘失血’了,比如大姨妈来了,或者小伤口流血没在意。血和气啊,它们是亲兄弟,血少了,气自然也就不够用了。再加上湿气这家伙喜欢躲在身体下面捣乱,让你的脾胃运化不好,吃再多也吸收不了。”

“这时候,你得来点健脾祛湿的食疗,比如红豆薏米粥,既能补血又能去湿。还有啊,适当运动,出出汗,也是排湿的好方法。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好好养着!”

岐伯又神秘一笑:“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这话说的是,你明明没吃多少东西,却感觉肚子胀胀的,气鼓鼓的。为啥?可能是胃和肺里面有‘邪气’在作祟。比如吃坏了东西,胃不舒服;或者感冒咳嗽,肺气不顺。这时候啊,就得对症下药了,胃不舒服就喝点小米粥养养胃;咳嗽了就炖点冰糖雪梨润润肺。”

“而且啊,保持心情愉快也很重要。你想啊,心情一好,气血就顺畅;气血一顺畅,那些邪气自然就没地方躲了。所以啊,别整天愁眉苦脸的,多笑笑,身体自然就好起来了。”

岐伯又接着说:咱们说说“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这话啊,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你摸到一个人的脉象细细弱弱的,像是根细线,但人家身体里血液却不少,甚至还偏多,那多半是因为这家伙体内有“热”在作祟,就像是火锅吃多了,身体里的“小火炉”烧得旺旺的。这“热”啊,往往是因为吃喝不注意,冷饮热食混着吃,或者就是单纯的“内火旺盛”。想象一下,夏天你在太阳底下走了半天,口干舌燥,体内就像是有把火在烧,这时候的脉象,大概就是这种“脉小血多”的感觉了。

再来看“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这句子一出来,感觉就像是在说:“嘿,这位朋友,你的脉象宽宽大大的,像是大河奔腾,但奇怪的是,你身体里的血却不够多,就像是大河里的水被抽走了不少。而且啊,你这脉象里还藏着‘风’和‘气’的影子,吃啥都感觉不吸收,水都喝不下几口。”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但其实,中医里讲的“风气”,可以理解为身体里的气血运行不畅,有些地方堵了,有些地方空了,导致气血分布不均。这种情况下,人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食欲不振,连喝水都费劲。想象一下,如果你家的水管被堵了,水流不畅,家里是不是就干燥得要命,连喝口水都得费劲?

接下来,咱们聊聊“实”与“虚”的学问。中医里常说“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这话简单易懂,就是说,身体壮实的人,是因为气血往里走,积聚得多;而身体虚弱的人,则是因为气血往外跑,流失得多。再进一步,“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就是说,气血太旺盛了,人就容易发热;而气血不足了,人就容易怕冷。这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和夏天里的一块冰,感觉完全相反。

至于针灸时怎么分辨“入实”还是“入虚”,并采取相应的手法呢?咱们的老祖宗可是有大智慧的。他们说:“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如果你要给一个气血过盛的人扎针,得用左手轻轻按住穴位旁边,让针孔稍微敞开一点,好让多余的“气”随着针尖的进入而慢慢泄出去;而如果是给气血虚弱的人扎针,那就要反过来了,左手得把针孔附近捂得严严实实的,就像是给漏气的气球打补丁一样,让针带进去的“气”能留在体内,起到补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