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至有些担忧。

“李守政现在手里能用的部队太少了,还得看着粮库和煤场,万一有点什么事,总不能指望着下面的民兵团吧,你最好提醒他早点整军备战。“

陈芝国点点头:“嗯,他的人的确不多,不过现在医院已经搬走了,青阳城里只剩下粮库和煤场要人看着,他还有五个营摆在十字街,另外,他手里还有一支四百多人的亲卫团,那支部队挺能打的,装备也好。“

“可是人数太少了,这是硬伤,真碰到大规模的会战,这点儿人根本不够看。”夏至摇摇头。

“安江和岭东都是地级市,光是市区人口就有大几十万,再加上周围的乡镇,哪个都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夏敬山提醒道:“过完了年就要开始准备春耕的事了,三月份就要筑梗,月底开始育苗,接下来还要插秧,如果抽调太多青壮劳力出来会耽误农业生产,李守政那个人比较看重民生,如果因为征兵耽误了农事,我估计他不会同意。”

陈芝国弹弹烟灰:“不会的,他知道轻重缓急,我会建议他扩军,最好能把防卫军恢复到原来接近两万人的规模。”

在座的这些人对李守政都不是很熟悉,只有陈芝国和他打了一段时间交道,他知道李守政不是那种目光短浅的人,对于劝说他扩军,陈芝国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这件事说完,夏至又问刘青虎三人:“年前辛苦兄弟们了,大冷天的跑出去拆车,等过了大年初七,还得接着去找。”

“你真没人性,这都到乱世了,我怎么感觉还跟以前一样呢,大年初七就催着我们上班。”

强子笑骂了一句,他和夏至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自然很熟稔。

“那好办,你晚几天上班也行,到时候有好东西你那个中队最后装备,你看公平不?”

强子咧咧嘴:“你赢了,我初五就带人出去。”

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这个年就这样过完了。

说来也奇怪,在东北,只要出了正月十五,即便气温还是很低,可是却再也感受不到严冬时节那种刺骨的寒意。

陈芝国和他爱人去了十字街处理政务上的公事,夏至还是蹲在铁匠铺捣鼓他的铁胎神臂弩。

弓臂就用卡车板簧打造的铁胎弓,弩臂必须要用木头做,还有结构相对复杂的弩机,望山、悬刀、钩心、销轴,少一个都不行。

这些东西以前在网上一搜一大堆,谁都不拿它当回事,可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发现,少一个小零件都不行。

他和那群弓箭小队的队员熬了好几个通宵,总算是画出了详细的图纸,他又委托二爷请来了几个老木匠,按图纸分别把那些零件刻出来。

等第一张铁胎神臂弩造出来之后,夏至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加厚的弓臂虽然有些重,但是效果却让人极为满意,最大射程能达到三百米,二百米内能射穿三套布甲,除了有效精准射程不足一百米之外,没什么其他的缺点。

一切工序都明确之后,接下来就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夏至希望能赶在春天之前,打造出五百把神臂弩,为此,他特意让父亲出面,请来一批人到铁匠铺帮忙。

罗长军和瓶子每人带了一支小队分别去了岭东和安江,夏至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先摸清这两个地方的势力分布和大概人口数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二十天内必须返回。

吃完元宵,也就意味着年已经过完了,随着天气渐暖,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每个人都有事要做,郑大明也开始准备春耕的事。

和夏至分开之后,郑大明一家三口回到了安江市区里的父母家,不过他听了夏至的建议,刚到家就开始动员家里的亲戚搬到农村去住。

那时候的安江已经开始动荡起来,不过还远没达到战火纷飞的地步,在郑大明的劝说下,全家的亲戚都搬到土桥乡下面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有他们家的两处宅子,只是已经很久没回来住了。

秋收开始之后,安江市也进入真正的混战时期,为了粮食,每个村子都开始各自为战,不仅要防着其他村子的人来抢收,更要防着从安江市区跑出来抢粮食的市民。

郑大明所在的村子叫郑杨,姓郑的和姓杨的是村里的大姓,秋收开始的时候,为了保卫成熟的庄稼,两大家族同心协力,组织村民和外村的人打了好几仗,才勉强保住大部分粮食。

可随着几十万没有土地的安江市民从城里冲出来,所有离安江市近的村子无一幸免,全都被那些饥饿的暴民劫掠一空。

郑杨村因为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幸运地逃过一劫,不过,随着那些暴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村子周围的荒野里开始出现一些游荡的身影,远远的窥探着村子的实力。

村民开始组织人手在村子外围放哨,每家每户的男人都时刻准备着集合,去和外来的敌人拼命。

安江的情况和青阳完全不同,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哪怕是像范春成那样的独裁者都没有,每个乡镇、每个村子都各自为战,还有几十万四处游荡的暴民。

因为没有物资流通,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家里只有最基础的稻米,其他的生活物资全都没有补充。

郑大明今天打算到地里去,过些天就要筑梗了,他得提前去看看地里的情况。

他爱人李秀娟送他出了门,忧心忡忡地叮嘱道:“你多看着点远处,别让人摸到身边还不知道呢。”

“我跟三哥他们一起去,人多,没事的。”

郑大明拎着一把打磨得异常锋利的柴刀:“你在家看好多多,别让他满村跑了。”

告别了妻子,郑大明和六七个同村的汉子一起朝村外走去。

几人边走边聊,有人问了一句:“三哥,前两天三合店是不是跟马家屯的人干起来了?”

一名不到四十岁的汉子走在几人前面,头也没回地说道:“你听谁说的?”

“小拉子啊,那小子没事就四处乱窜,消息可特么多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因为啥干起来的?”

“还能因为啥,因为盐呗!听说马家屯村里的小卖铺停电之前刚好进了一批盐,现在家家都不缺盐吃。”

“真的?”

领头的汉子停下脚步,回头看向说话的人,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