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许山海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决定见一见冯敬和。
没料到,随着许山海对冯敬和身世的深入了解,使得他对眼前的这个小宦官,越发有了兴趣。
“既然朝廷取消了矿监,你也去了合浦,为何还要办这铁冶厂?”许山海好奇的问道。
都说身处逆境,反而能激发出人的各种潜力。这句话,在冯敬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景福宫出来后,先是在惜薪司干杂活,然后被派到广西,最后被丢到朝廷疆土几乎最南边,这一切,让只有十七岁的冯敬和,心智急剧的成熟起来。
曾经,如何能够在宫中活下去,如何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实现心中的理想,几乎成了他每天入睡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是,自己在宫中无依无靠,也无钱财去巴结、攀附上司,哪怕是想给别人当狗,都不一定有人会接纳。
想要有出头之日,除非是如郑和那般,遇上千载难逢的机缘。
之前在宫中,虽说是最不起眼的小宦官,可是,关于矿监在外的种种行事方法,敛财手段,冯敬和有意无意的听过不少。
因此,出宫后,冯敬和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弄到大笔的钱财,将来才有机会攀附上司,拉拢同僚。
谁知,来到南宁府的头几个月,即便顶着“宫中小黄门”的光环,各级官员见到他,只是保持表面的礼数,更多时候,甚至只是敷衍和应付。
毕竟,冯敬和还不满二十岁,在别人眼里几乎就是个没毛的大孩子,况且,那些官员要么功名在身,要么是靠祖上关系上位,打心底里没几个瞧得上“阉人”,即便是流于表面的应付,也是看在皇权的份上。
对此,冯敬和不动声色的观察了一个月。
之后,借着“便宜收税”、“护卫朝廷税银”的名头,硬是从知府手里要来了一支百余人的兵丁,还从府衙六房中,挑了三名巴结自己的小吏,组成了他收税的基本班底。
花了两个月,冯敬和把一切准备停当,选了一个日子,没与任何人打招呼,带着他的人,悄悄的离开了南宁府。
离开南宁府的他并没有走远,按小吏提供的线索,他带人直接找上了宣化县(南宁府治所在地)旁的一座石炭场,毫不费力的从矿主手中收取了三百两税银。
首战告捷,接下来的半个月,他带着人马,几乎把整个宣化县所有的石炭场、采石场“洗劫”了一遍。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朝代,各种矿藏皆归朝廷所有,尽数官营。民间私人能在官办矿场之外开矿的,哪一个背后没有靠山?
所以,冯敬和在宣化县的半个月,不但收了矿税,同时也惊动了不少南宁府或大或小的官员。
时隔半个月后,当冯敬和再次回到南宁府所栖身的驿馆,便不断地有人或是递名帖邀约,或是上门拜访。
对于各种邀约,他都欣然赴约,对于不请自来的拜访者,他更是来者不拒,迎入堂中。
在一次次的迎来送往中,面对着一张张或直接或含蓄,递过来的银票,冯敬和也根据银票上的数额,给予来宾所托矿场一至五成税金的减免。
经此一役,冯敬和彻底在南宁府的官场上打响了名号。
背地里,大小官员对于他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小黄门”变成了“小阉人”,并且随着时间,这个称呼慢慢的传遍了南宁府、太平府的各州县。
月底某日,一次收税返城之时,在官道边的一片树林中,趁着歇脚的机会,冯敬和让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两。
“所有兵丁,每人赏纹银二两;三名胥吏,每人赏纹银十两!”随着冯敬和的话音落下,树林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十多个激动不已的兵丁,更是立马下跪,给他磕起了头。
要知道,当下的普通兵丁,名义上每个月有一两的饷银,可是,经过各级长官的盘剥,半年都不一定有饷银能拿到手。而眼下,跟着冯敬和才一个月,每个兵丁就实打实的拿到二两纹银,这怎么不让兵丁们欢呼?
那三个小吏,在府衙原本就是不被重视之人,不然也不会“遇庙烧香,见佛就拜”,在一点都不了解冯敬和底细的时候就前来巴结。
虽说,胥吏们之前每个月都有二两的俸银,可是跟现在比起来,跟着冯敬和一个才月,拿到的银两,堪比他们半年的俸银。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顿时让三人脑中一片空白,除了连声道谢之外,嘴里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就这样,冯敬和只用三百多两银子,便收买了一支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队伍,并且,凭借这支队伍,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横扫”南宁、太平两府的大小矿场。
两年中,冯敬和所到之处,但凡哪个矿主胆敢稍有怠慢,根本不用他下令,兵丁们便会冲上前去,矿主们轻则被暴打一顿,重则断手断脚。更有甚者,被五花大绑,拖回南宁府,丢进大狱,直至家人拿出令冯敬和满意的赎金,方才罢休。
顺风顺水,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一年当中,在上司的多次催促下,冯敬只上缴了区区税银三千五百两,这引起顶头上司瞿成的极大不满。随即,一纸文书,把他召来桂林府,打算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哪知冯敬和见到瞿成,二话不说,俯身便拜,磕完几个头之后,起身,直接从怀中掏出一叠银票,双手递到瞿成面前。
然后便是一句:“敬和无能,这两千两是孝敬给您的!”
来到广西,瞿成这一年,见过的人、经过的事也不少,可被冯敬和这般,二话不说,直接掏银票的举动,吓了一跳。
原本准备了一肚子训斥的话,面对着眼前的那一叠银票,瞿成的嘴唇抖了好一会儿,最终只说了一句:“敬和懂事了!”
就这样,本该一场劈头盖脸的训斥,在两千两银票面前,瞬时,消弭于无形。
其实,谁也不知道,上缴的三千五百两税银,加上给瞿成的两千两,这些不及冯敬和这一年搜刮总数的三成。
所以,就算把真相公之于众,任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只有十六七岁的人,能有如此心机。
更令世人想象不到的是,趁着过年返回京师,冯敬和回到宫中,花了足足半个月时间,终于逮着机会,在司礼监太监马荣面前,重演了一遍他对付瞿成的戏码。
纵使马荣这种宫中大太监,面对冯敬和双手奉上的银票,也不免有些错愕,他错愕的是,没料到冯敬和小小年纪便深谙攀附之术。
可,错愕归错愕,看到眼前的银票,再想一想,其他出任矿监的太监回到宫中,哪一个不是在自己面前装出一副苦不堪言的样子?
有那些太监做对比,眼下冯敬和递过来的银票,在马荣心中立刻幻化成了“知恩图报”几个字,使得他对这个小太监的好感大增。
有了这两次的成功,冯敬和信心大增。
在回到宫中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用这种简单且粗暴的方法,见到了宫中大大小小十几个有权势的太监。
在大撒银票巴结大太监的同时,冯敬和也不忘对他心目中一些“有潜力”的同僚,施以十两到一百两不等的小恩小惠。
两个月后,他再次出宫,踏上返回广西的路程时,去年一年,在广西搜刮到的两万余两银子,所剩已经不足三千两。
即便如此,冯敬和依旧开心,因为他知道,那些送出去的银子,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这一趟回宫之后,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在别人眼里可有可无的宦官小侍童、惜薪司里的小太监。退一万步来说,宫中过得苦哈哈的太监还是大多数,谁会不喜欢大撒银票的散财童子?
并且,那些银子所产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发酵,还会增强,谁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从中受益。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熟”,这句话用来形容冯敬和再贴切不过。
从小进宫,整日里混在宦官当中,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快速成长。
过完年,回到桂林府,见过瞿成,冯敬和不但奉上了从京师带来的点心,顺便又以贺岁之名拿出了一千两银票。
这一次,瞿成不再惊讶,不动声色的把点心、银票收下。
闲聊几句之后,本想再多奉承几句的冯敬和,没料到瞿成便端茶示意送客。
瞿成的这番举动,令冯敬和大惑不解,心中还在思量,难道是瞿成嫌自己的一千两银票太少?
谁知,就在瞿成罕见的把他送到客厅门口时,轻描淡写的对他说道:“敬和啊,此番南下,我把思恩府(今广西南宁武鸣区、马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思明府(今广西凭祥市、宁明县、龙州县)一并交由你,布政司的文书随后会发到两府,望敬和再接再厉!”
听闻瞿成的话,冯敬和先是一愣,然后,不顾门槛,倒身就要跪拜,却被瞿成一把扶起。
“敬和一定不负皇恩,更不负瞿叔的恩情,多征矿税!”说罢,冯敬和长揖到地。甚至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他连对瞿成的称呼都变了。
之前南宁、太平两个府,已经让冯敬和赚得盆满钵满。现在瞿成又划了两个府给自己,冯敬和明白,这就是两次奉上银票所得的回馈。只不过,他没想到,这份回馈来得如此之快!
随着手中征税的地盘扩大,冯敬和在四个府的官员中,声名远播,找上门来的各级官员也越发的多。
同时,以各种名义送来的银票,更是源源不断的流进他的囊中。
就连最早跟随他的那三个小吏,也成了同僚眼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三人凭着冯敬和赏赐的银两,添置了不少田地、房产,摇身一变成了身家颇丰的富家翁。
快乐的日子总让人觉得短暂,万历四十八年,随着明神宗朱翊钧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
朱常洛在位的短短一个月当中,做了三件对历史影响极大的决定:
1、发放内帑二百万两,用以犒劳九边将士与辽东官兵。
2、停止征收矿税,召回各地矿监税使。
3、朝廷各部补缺,恢复之前,因建议废除矿税,而遭贬黜官员的职务。
京中传来的圣旨,让正值春风得意的冯敬和,宛如烈火烹油之际,被一块巨大的雪球击中,瞬间蔫了下去。
谁知,就在他,无奈的把兵丁和三个小吏交回府衙,整理好行装,准备带着搜刮来的七万两银票,返回京师之际,在位三十天的泰昌帝朱常洛突然驾崩。
这一下,彻底把冯敬和搞懵了,他不知道,这时,自己该何去何从?
放下行装,冯敬和在驿馆中,闭门谢客,他需要时间,好好的琢磨琢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神宗、光宗先后离世,此刻的宫中势必乱作一团,各方势力的争斗肯定趋于白热化。此时,如果依旧赶回宫中,以自己在宫中的地位,非但捞不到任何好处,反倒一不小心就会被牵连进去。
即便躲过了各种争斗,作为在宫中尚未建立起深厚根基的人,贸然回去,这些年搜刮而来的银两,估计不用多久,也会被人用各种方式,洗劫一空。
所以,与其急冲冲赶回宫中,去蹚那一池的浑水,还不如对外称病,留在驿馆中,待局势明了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打定了主意,接下来的几个月,冯敬和便假托“毒瘴侵体”,滞留于驿馆之中。
与此同时,京师中各种流言纷飞,有说泰昌帝是被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进献的丹药毒死(史称“红丸案”),有说泰昌帝是被郑贵妃进献的八个美人,掏空了身子,精尽人亡。
一时间,种种传闻令人难辨真伪。
而躲在驿馆里的冯敬和,则是在心中连呼“侥幸”。
因为,他暗中从宫中得到消息,因泰昌帝驾崩,司礼监秉笔太监兼御药房太监——崔文升;司礼监太监马荣;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均被卷入其中(移宫案)。
终于,在万历帝驾崩四个月之后,朝廷在经历了天启帝即位、万历帝下葬、诏改天启元年等,一系列的动荡之后,稳定下来。
就在冯敬和第二次整理行装,准备踏上回京师的旅程时,他新的差遣到了:命冯敬和任“采珠使”1,赴广东布政司廉州府合浦县2,为内廷督办采珠事宜。
这个新差遣,说一句大白话就是,任命冯敬和去往合浦县,督办宫中所需珍珠。
在这份任命中,冯敬和读出了许多外人所不知的内容,起码宫内没有责备他迟迟不归,反而给了油水颇丰的“采珠使”的差遣。
由此可见,之前回宫时,撒出去的银票,没有白花。
1合浦珍珠:合浦盛产珍珠,史上称“南珠”,为历朝历代宫廷所喜。
2合浦县:彼时为了阻绝广西少数民族与海南岛少数民族的联系,广西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今日广西所辖钦州、北海、防城港皆为广东布政司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