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近期没有太要紧的任务,于是岛民们决定到后天也就是大伙儿来荒岛整一年的那天,全员回一趟老营地。

当时张刚由于腿脚不便就不用去了。

大家要去缅怀一下过往,祭奠在那场事故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也算作是他们这段时间辛苦劳作的一个调剂放松。

另外此行还有个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去将那一地的番薯都收回来!

要知道秋收这可是比建房修屋都重要的一项活计。

根据陈婉婷估算,他们这一趟少说能收获七八百斤番薯,倘若更理想的情况下,收成没准能突破千斤。

上千斤番薯啊,这样的收获怎能不让人喜悦?到时候他们只需留出几十斤番薯用来育苗,其余的都可以成为大家日常食用口粮。

两位资深大厨李俊跟陈婉婷早就将番薯食用方法琢磨了个透,除去正常的煎炸蒸煮外,他俩还决心拿出百十斤番薯用来制作淀粉,然后再拿百十斤出来漏粉条。

粉条顾名思义就是以淀粉类作物如土豆、红薯等做成的条状食物,晾晒好的粉条既能拿来炖骨头、炖肉、也可以加上肉汤跟配菜做成酸辣粉,当然在没有食用醋的前提下,大伙儿完全可以称之为辣粉。

为了更好的储存番薯,李俊跟赵锋商量在这之前他们还得先挖个地窨子才行。

现在很多城市里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地窨子是为何物,其实这东西在二三十年前的农村里非常常见,几乎家家必备,李俊记得很小的时候他家院儿里就有一个。

要说这种地窨子有什么作用呢?

其最大的功能便是用来储存,地窨子能够有效防止瓜果腐烂变质并延长它们的存放时间。

众所周知,地瓜这种作物其实是非常容易发芽和腐烂的,旧时候又没有什么靠谱的保鲜技术,所以人们别出心裁的想到在平地上挖个数米深的洞,然后利用土壤的保温特性,在地下营造一个冬暖夏凉的恒温空间,如是地窨子这种东西便应用而生。

农村里常见的地窨子深度一般在两三米到四五米之间,李俊记得小时候他家里那个差不多有个五米深。

直径则是一米五左右,整体上要比林子里那些陷坑小很多,地窨子边缘同样得留好便于上下攀爬的凹槽。

但是与陷坑不同的是,地窨子底部还要往四周掏个更大的储物空间,到时候人们在竹筐或者木桶上绑根粗绳,装满红薯后将其慢慢吊到地窨子底部,然后再将番薯整齐的码放在储物空间里。

到食用时,人下到底部将红薯或者其他瓜果装筐吊上来即可。

这个地窨子你别看说的那么简单,但实际上真用起来还是颇具危险性的。

一般而言,地窨子存在的危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这东西需要在底部垂直的挖个坑之后再往四周拓展,因此如果土层过于疏松或者地窨子的深度不够时就容易出现坍塌,若是坍塌时底部恰好有人在劳作,那么多半情况下此人都会凶多吉少了。

其二,地窨子大都是在两侧留出上下的凹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或者土层疏松,导致凹槽变得不再那么牢固,倘若人在上下攀爬时,一个不小心踩烂了凹槽,那么势必得掉落坑底摔个半死。

其三,也是最凶险的,地窨子在储物之后为了更好的保存物资也为了降低地面上的行走危险,人们往往会用重物将其顶部进行覆盖。

如此地窨子内部空间与外界相隔绝,时间一长,在作物的呼吸作用下导致其内部充满二氧化碳。

如果人们不等里面的氧气充足便执意下去,那么在不知不觉间很容易便会因缺氧而出现昏迷,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所以有经验的人都是待地窨子通风之后,先吊根燃着的蜡烛放下去,倘若蜡烛不熄灭,人再下去;如果蜡烛吊下去不久便灭了,那么此时人是万万下不得的。

李俊跟赵锋一聊这事儿,赵锋便明白了他说的是地窨子什么。

简单商量过后,考虑到荒岛上土质没那么坚硬,他俩决定将地窨子的深度设定在四米,到时候往四周再挖出一米左右的空间用来储物即可。

依着他俩的劳作经验,最多用时两天岛民们就能完成这项工程。而且赵锋还提议他们在地窨子里不仅能储存番薯,还可以存放野梨以及其他吃食。

经他这一提醒,李俊才想起他们在荒岛上吃过的唯一一种水果。

那些有点酸又有些涩的野梨子。

因而这两天当其他人或是烧砖,或是打猎时,李俊跟赵锋二人无暇顾及其他,而是专心致志地在院儿里挖起了地窨子。

地窨子选址在菜地旁边,那边土质相对比较牢靠,而且远离大伙儿的日常活动区域,因而选在那边可以有效降低其存在的危险。

自打老王失踪后,赵锋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就像突然变了心性一样,干活愈发积极,态度也更加端正,直让每个人都对他的这种变化竖起大拇指。

李俊猜测可能是因为老王突然离去让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跟短暂,也明白了往常自己的各种荒诞和不成熟,所以他这才会这般积极,彻底的进行自我改变。

等到第二天下午地窨子挖完的时候,见两边凹槽似乎并不是很牢固,于是李俊想到他们可以拿木料做把木梯子进行替代。

这样等回头修葺房顶时,梯子也可以派上用场。

说干就干,于是他跟赵锋马上又找来一堆木头,拿锯子锯了些大小粗细都合适的部分后,用钉子钉了把四米多长的木梯。

苏敏跟刘青颖二位姑娘则又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几个竹制背篓,估计一个背篓盛上五六十斤番薯没问题,这样到明天每人最多运上两趟便能将收获的番薯全都搬回新营地。

这天夜里工作不多,由于第二天还要早起,所有人在劳累了一天后便都早早的睡下了。